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垣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断层附近成为主要的剩余油富集区。利用井震结合精细断层解释成果,分析了断层附近潜力部位,采取部署高效井及相应配套调整措施,高效井设计思路由原来"躲断层"向"贴断层、保注采、整体配套调整"的方向转变,取得了较好的开发调整效果,拓宽了特高含水期油田挖潜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2.
针对利用采出程度、含油饱和度等指标评价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潜力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问题,根据储层渗流理论来确定剩余油潜力规模和分析剩余油潜力品质,并以沉积单元方差值来量化表征网格节点平面分布状况。实际应用表明,利用上述方法能够精细分析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潜力,从而为油田开发调整挖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综合含水率目前已跃居全油田第二高,如何找准剩余油分布位置并制定合适的挖潜对策已成为现阶段降本提效的关键。与以往单纯从开发角度分析不同,依靠近年来井震结合油藏描述技术精度的逐步提高及成果的广泛应用,现已形成配套的动静结合潜力预测方法,并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主要包括断层再认识措施潜力分析,断层边部聪明井高效挖潜模式以及储层预测潜力综合调整3个方面。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特高含水期措施挖潜并已见到了实效。  相似文献   

4.
剩余油类型识别是油田开发后期井网综合调整挖潜的关键。目前,开发动态分析人员往往不能直观、精准、快速的识别剩余油类型,明确挖潜方向,编制挖潜方案。综合考虑油层发育状况、油藏数值模拟、井组注采关系、动态监测资料等剩余油类型主要控制因素,自主编制单砂体注采关系计算程序及与Gptmap软件接口程序,实现数据共享,成功绘制剩余油综合图幅,可快速、准确地识别剩余油类型,为动态方案调整人员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剩余油类型制定个性化挖潜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水驱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注采系统不完善、注水调整难度大以及油层动用差异大、特别是薄差层动用厚度低的问题,开展了"四个精细"的研究方法,即以精细油藏描述为主的分类研究、以精细注采系统和精细注采结构调整为主的分类调整研究、以精细油田生产经营为主的精细管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个精细"的研究实现了完善注采系统、提高油层动用厚度的效果,解决了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控水挖潜措施效果逐渐变差的问题,为特高含水后期改善开发效果、实现控水增油提供了挖潜依据。  相似文献   

6.
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龙虎泡大安阶地的龙虎泡油田受储层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影响,开发效果逐年变差,表现出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加快,自然递减率上升的问题。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应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不同剩余油类型的油水井对应调整方式,通过室内岩心驱替试验得到不同渗透率储层的合理注采调控参数。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水驱综合挖潜技术后,含水上升速度和自然递减率下降,注采剖面得到调整,提高了储层动用程度,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前赵凹油田安棚区核桃园组三段4亚段2层(Eh4(2)3)进入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在空间分布上十分复杂,挖潜难度大。从储量丰度、水淹级别统计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确定各小层剩余油的形成因素和对应的剩余储量;同时对小层叠合后的剩余油富集区进行定量评价,确定剩余油潜力区,为油田下一步对剩余油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后期,挖潜剩余油难度加大,需要准确地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建立精确的地质模型。为了更好的挖潜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在点坝的识别和充分解剖的基础上,以地质统计学为理论依据,结合RMS软件储层微相随机模拟的优势,模拟出点坝夹层的空间展布,建立点坝砂体内部侧积夹层模型,旨在为油田曲流河点坝砂体内部挖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水驱开发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增产增储措施效果差的现状,喇嘛甸油田利用二类油层三次采油加密井网,采用150m五点法面积井网按三次采油层系,对 SⅢ4-10层段先期选择性射孔水驱挖潜,适当时机再转入三次采油,达到了预期目的。“二三结合”试验区自2006年投产,取得了明显的开发效果。在分析试验区开发效果及做法的基础上,从完善试验区新老井注采关系、减缓水驱产量递减、控制无效注采循环、增加可采储量等多方面对“二三结合”试验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冯博 《长江大学学报》2013,(6):137-138,143
宋芳屯油田南部葡萄花油层储层发育差,注采难度大,目前处于低效开发阶段。以芳156区块为例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分析已加密区开发效果,具体阐述综合挖潜措施,即对优化井网开展加密调整、对优化井型部署水平井和对老井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井网加密与注采系统调整,统一考虑新老井,完善注采关系,充分挖掘剩余油,可以达到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增加可采储量的目的,同时能为编制同类区块综合调整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针对敖南油田低产低效井及高含水井多、措施增油难度大、注水压力上升快及欠注井多等矛盾,提出了减少低效无效循环,合理进行产液结构及注水结构调整的方法及原则,并对注采结构优化及产液结构调整过程中水驱挖潜方法的应用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合理进行注呆结构优化、有效实施增产增注措施及科学引进控水增油新技术是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油气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是储层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试验,并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对孔隙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长82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长82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很强;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微观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微观非均质性所导致的绕流是影响水驱油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原因;研究区主要发育剩余粒间孔隙、溶蚀孔一剩余粒间孔隙和致密孔隙,建议相应地针对上述孔隙类型制定不同的注水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13.
经过多年的稳产高产,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由于油层多,层系之间的差异大,井网划分跨层系现象较为普遍,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剩余油分布预测成为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关键。为定量分析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以精细油藏描述为基础,结合油藏开发动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再现油藏生产过程和不同时期油水分布。基于大庆油田北三区西部开发数据和监测资料,利用地质模型对区块生产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了油藏开发历程。由于层段多、砂体形态复杂、层内非均质性较严重,油层部分部位控制程度相对较差,在油层的边角部位、差油层及层内差储层段成为剩余油分布的集中区。以该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提供相应的措施调整,从而解决油藏注水开发中的3大矛盾,对油田开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面对特高含水期油井压裂对象逐渐变差、压前含水逐年升高、增油效果逐渐下降的不利形势,在深化潜力研究,搞清现阶段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优选压裂挖潜井、层,并根据措施目的层段油层条件不同,利用目前成熟的压裂工艺,优化压裂方式、层段组合方法以及施工参数,探索提高特高含水期油井压裂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庆萨南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开发面临储采失衡的矛盾日趋严重。为保证可持续开发,应用井震联合技术搞清过渡带四条带外扩区域构造储集层发育状况,进一步落实外扩区开发潜力。根据过渡带地区储集层发育特点,优选适合油水过渡带的合理注采井距、加密调整布井方式。在典型区块实施加密调整,增加可采储量19.6×10~4t,按照研究区开发模式,可在萨南油田西部过渡带四条带及外扩区3.98km~2推广应用,为过渡带外扩挖潜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扶余油田已经进入含水中后期,注采井网不适应地下的地质特点,尤其是"两夹四"、"两夹五"注采井网,平面矛盾较突出,注采井网的不适应,年产油量下降,但部分区块剩余油仍然很高。通过对井网存在问题及剩余油研究认识,提出了注采井网的重新调整——线性注采井网。通过钻少量新井,对老井的封、补、转及低效井综合治理,强化注采关系,提高油井多向受效方向,达到增加注入水波及体积,强化补充潜力层驱替能量,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扶余油田经过井网的重新调整后,注采井数比由0.2~0.3提高到0.5,采收率由27.5%提高到33.5%。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东部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或特高含水阶段,随着油气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砂体内部结构控制的剩余油挖潜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自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提出储层构型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以来,很多学者开展了大量基于露头、现代沉积及密井网的储层构型研究工作。然而如何在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中精确表征更小级次构型单元及界面(小尺度地质信息),从而提高剩余油的预测精度和油田采收率成为当前油藏精细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渤海C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采用基于小尺度地质体等效表征的方法,即通过设置单元间网格传导率达到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精细表征薄夹层对渗流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单井历史拟合精度及井间剩余油分布预测精度,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储层内部夹层对油水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需要对储层进行精细解剖,确定夹层类型、成因以及分布,为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析及预测打下坚实地质基础。着重对河流相储层中曲流河点坝内夹层、辫状河心滩坝落淤层夹层进行描述,阐述其形成机理、识别方法及剩余油挖潜措施,以期为油田开发后期储层精细表征以及剩余油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非均质油田储层物性差、地层能量不足,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造成油层高含水时层内尚有部分厚度未水洗,剩余油较多。阐述了油井反向调驱(堵水)技术原理,并在永乐油田台105区块内的6口高含水井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证明,反向调驱(堵水)技术可以提高高含水非均质砂岩油藏采油速度,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应用井震结合技术对大庆长垣油田储层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断层的分布认识更加细致。断层附近局部区域剩余油仍相对富集,是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对断层边部剩余油潜力进行了评估,明确了影响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程度的影响因素;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分析了断层边部储层动用情况,断层上下盘对采出程度没有影响,剩余油潜力主要分布在非主力油层中,断距大的断层附近剩余油更为富集。在井震结合三维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础上,优选潜力区域、找准剩余油富集部位,对大斜度井井轨迹进行优化设计,近年来已设计投产42口大斜度井,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