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川西北地区的老井进行复查,发现多口井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存在大套的凝灰岩,对上述井的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发现,凝灰岩的岩性以凝灰质泥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灰岩、沉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白云岩为主,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凝灰岩在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上均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明显的低纵波速度、高自然伽马特征,凝灰岩底界在地震剖面上均表现为波峰反射特征.为此,采用模型正演分析技术及波阻抗反演技术,首次对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组凝灰岩的分布进行了地震预测:双鱼石构造-剑阁区块的北部地区凝灰岩分布最厚,南部减薄;双鱼石构造东部凝灰岩分布较厚,西部减薄,直至不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晚二叠世吴家坪组在川西北地区沉积了一套凝灰岩,从西北至东南方向减薄;由于凝灰岩物性好,孔隙度高,可成为四川盆地火山岩气藏勘探全新的后备领域,为川西北地区下一步新的勘探领域开发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塔里木盆地钻井、地震、野外露头、古生物、同位素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层的重新厘定,以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沉积地貌和沉积环境为核心,参考盆地周缘构造背景,编制了寒武纪各世岩相古地理图。纽芬兰世,盆地中南部发育古中央隆起,隆起北部发育潮坪-瀉胡相、陆棚相,为快速海侵下的碎屑岩沉积,经推测,南部具有相似沉积环境;第二世,满加尔坳拉槽快速沉降,形成东盆西台的古地理格局;第三世和芙蓉世沉积环境具有很好的继承性,都代表了稳定沉降背景下的格局。结合野外露头和钻井揭示,预测了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分布,结果表明其主要分布在古中央隆起的北部广大地区,厚度一般在10~30m之间;推测古隆起南部也发育该套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应用GC/ MS分析技术,对长岭地区东岭断陷双101井火石岭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所得数据结果表明,火石岭组烃源岩在2115~2400m深度段内,为中等-较好烃源岩,通过镜质体反射率R.和C3122S/ (22S+22R)比值可以得知该段的烃源岩已达到成熟阶段;烃源岩抽提物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变化较小,为单前峰型,表示烃源岩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同时C7-C28-C29ααα(R)规则甾烷的相对组成特征,以及纵向上随着深度的变化,表明烃源岩母质类型为混合型,且不同类型母质在不同沉积阶段输入的比例是不同的;烃源岩植烷优势不明显,Pr/Ph平均为1.03,Pr/Ph值以及烃源岩γ- 相似文献
4.
基于前人区域研究成果与收集到的近年最新地震、钻井等资料,对北-南巴拉望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演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北-南巴拉望盆地烃源岩、储集层和圈闭等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表明,北-南巴拉望盆地新生代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漂移期、中中新世前陆期及晚中新世-第四纪拗陷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始新世-早渐新世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滨浅海沉积体系,中中新世-第四纪发育三角洲-正常开阔海沉积体系。北-南巴拉望盆地发育始新统-下渐新统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烃源岩、下中新统碳酸盐岩和下中新统砂岩2类主要储层以及中中新统-第四系区域性盖层,发育生物礁和构造2类油气藏,具有“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2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林西组(P3l)是松辽盆地外围勘探的重要层位,以林西县官地剖面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机质生源构成、沉积环境、成熟度进行了探讨。P3l烃源岩饱和烃气相色谱呈现出单峰型、前峰态,其主峰碳为C23,表明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混合有机质;Pr/Ph(姥鲛烷/植烷)介于0.04~0.26,呈现出植烷优势,指示强还原的沉积环境;P3l烃源岩以C23三环萜烷作为主峰,三环萜烷含量丰富,藿烷/甾烷介于0.6~1.0(平均0.84),揭示细菌和藻类对有机质的贡献呈现出均势;检测到了一定含量的伽马蜡烷,其值介于0.12~0.16(平均0.14),说明应为微咸水-半咸水环境;甾烷系列中以C27甾烷分布占优势为特征,C27甾烷/C29甾烷为1.13,说明烃源岩母质的生源构成以低等水生生物藻类来源为主;同时检测到一定含量的甲藻甾烷,说明P3l曾受到过海侵。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凹陷北段延长组岩性特征、暗色泥页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总结了烃源岩纵向分布、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和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烃源岩分布范围广,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为2.75%,并由南至北呈舌型降低趋势;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部分为Ⅲ型;有机质主体处于成熟演化阶段,部分处于低熟和高成熟演化阶段;整体烃源岩呈东南一西北向舌形分布,具有中南部厚并向周缘减薄的特点,西北边缘区域呈现尖灭态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庙西北洼东营组(Ed)74个烃源岩样品研究以及15个样品烃类抽提物饱和烃色谱-色质(GC-MS)的分析表明:Ed烃源岩自上而下依次为差、中等-好、优质级别的烃源岩,尤其是其下部烃源岩有机质十分富集,母质类型好,具有良好的生烃前景;研究区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_(14)~nC_(33),主峰碳数分布范围为nC_(16)~nC_(20),呈前峰型分布,Pr/Ph介于1.28~2.58,表明烃源岩发育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沉积环境;ΣnC_(21)~-/ΣnC_(22)~+为1.05~16.02,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均呈V字型分布,表明为低等水生生物与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有机母质;CPI(碳优势指数)、OEP(奇偶优势)以及C_(29)αββ/(ααα+αββ)、C_(29)20S/(20S+20R)等成熟度参数,揭示其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庙西北洼Ed优质烃源岩的确定为该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下二叠统太原组斜道段灰岩和毛儿沟灰岩中高产气藏的发现,太原组煤系烃源岩以外的碳酸盐岩生烃潜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太原组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及地化实验数据的综合应用,分析海陆混合沉积潮坪环境中灰岩有机地化特征,并对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岩相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总体看来,太原组灰岩较之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偏低,斜道段灰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毛儿沟段次之;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Ⅰ型为主,部分样品出现Ⅱ型干酪根特征;有机质普遍处于高成熟度演化阶段,热解峰温(Tmax)平均可达483℃,镜质体反射率(Ro)普遍高于1.2%。(2)基于地球化学参数及岩石学特征的差异,将太原组灰岩共分为4类岩相类型:Ⅰ-Ⅱ型干酪根高有机质纹层状泥质泥晶灰岩相、Ⅰ-Ⅱ型干酪根中-高有机质块状泥晶灰岩相、Ⅰ-Ⅱ型干酪根中有机质块状生屑泥晶灰岩相以及Ⅰ型干酪根低有机质块状藻凝块灰岩相。(3)研究区中部以Ⅰ-Ⅱ型干酪根中-高有机质块状泥晶灰岩为主,烃源岩厚度不大;西部以Ⅰ-Ⅱ型干酪根中有机质块状生屑泥晶灰岩岩相为主,有...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烷、甾烷等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南梁西区延长组的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类型、成熟度等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已达到好烃源岩标准,族组分中可溶烃类质量分数较高,有机质类型好,烃源岩姥植比(Pr/Ph)绝大部分小于1,显示植烷优势,反映烃源岩沉积和保存于缺氧、弱还原~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升藿烷指数指示烃源岩沉积和保存于缺氧、弱还原~还原的湖相环境,沉积介质主要为淡水~微咸水。有机质来源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双重输入特征,长6~长8油层组烃源岩有机质来源相似,以水生生物略占优势;绝大部分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部分长9油层组样品或已达高成熟阶段,有利于油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对巴西塞尔希培-阿拉戈斯盆地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探讨.盆地主要经历了裂谷期前、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并对应4套地层单元.盆地最主要烃源岩为Muribeca组Ibura段灰质泥岩.最主要的储层为阿普第阶Muribeca组Carmopolis段砾岩和含砾砂岩.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盆地发育4套油气系统,其中Ibura-Carmopolis/Calumbi油气系统是最主要的油气系统.下一步的勘探方向为地层圈闭、成藏条件好的小型圈闭、更深层系和深水区域. 相似文献
13.
南祁连盆地广泛发育上三叠统尕勒德寺组泥质岩类烃源岩,但其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及油气运移聚集的研究程度都很低,因此对该地区进行油气资源综合评价十分必要.对下日哈坳陷尕勒德寺组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有机质丰度为差-中等,有机质类型为腐泥腐殖型(Ⅱ2),有机质到达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整体评价为中等烃源岩. 相似文献
14.
15.
里奥-德雷盆地发育泥岩底辟和生长断层2套断裂体系。盆地发育5条相互平行的南北向泥岩底辟构造带;底辟活动起始于渐新世,活跃于中新统,终止于上新世;泥岩底辟断裂体系的发育与因南大西洋拉张而产生的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区域走滑断层相关。生长断层断裂体系可被进一步划分为主动和被动2类,分别受水平拉张和垂向重力滑动控制,主动断裂起始于中新世,由北部斜坡带向南部泥岩底辟带推进,由此产生的小型断陷,形成了中-上新统地层的局部沉积中心;伸展背景下的被动断裂主要发育在盆地北部的缓坡区,从始新统至中新统均有发育,由于活动强度不大,对后期地层发育影响不大。以北东-南西向区域走滑断层为界,盆地可划分为南、北2个构造带,北部构造带包括内陆伸展构造带、中部过渡构造带和南部泥岩底辟带3个次级构造带;南部构造带则包括火山隆起带以及凹陷构造带2个次级构造带。盆地西南部的泥岩底辟区,长期处于构造斜坡之下,为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最有利空间;泥岩底辟和生长断层在该区带同时发育,可有效沟通深部烃源岩和上覆沉积储层,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通道,综合评价认为此区带是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16.
为了落实玛湖地区构造演化对玛东斜坡三叠系百口泉组油气成藏的影响,在系统梳理地层厚度、断裂类型以及构造要素组合特征等主要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构造演化过程及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对百口泉组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玛湖地区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石炭纪晚期强烈挤压构造形变阶段;二叠纪早-中期西部隆起逆冲推覆阶段;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早期整体抬升遭受剥蚀阶段;三叠纪-侏罗纪缓慢下降阶段;白垩纪末期掀斜阶段。(2)构造运动对玛东斜坡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控制烃源岩分布;提供油气的垂向输导和横向运移通道;改善储层物性;导致油气逸散和二次聚集。(3)距离断层较近且继承性发育的背斜、鼻状构造等有利构造部位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渝东彭水廖家槽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宜昌莲沱上震旦统灯影组的野外剖面踏勘观察描述,研究地层分布及沉积发育特征。渝东彭水廖家槽灯影组剖面主要为一套潮坪环境沉积的白云岩,共划分为3个岩性段、4个三级旋回层序;区内灯影组储集岩以晶粒白云岩、藻纹层云岩和残余砂屑、鲕粒云岩为主。并以野外踏勘观察为基础讨论了储层发育特征、有利储层类型,找出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预测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带。得出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晶间溶孔、溶洞、裂缝等,属于白云岩储层和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以此为基础预测出该相带控制的研究区的物性特征较好,储层类型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