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目的】 考察不同香辛料(乌梅、石榴皮、鼠尾草、公丁香)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腐败希瓦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影响并探讨香辛料可能存在的协同增效效应。【方法】采用牛津杯平板扩散法,以最小抑菌圈直径确定不同香辛料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采用棋盘法测定乌梅、石榴皮的联合抑菌效果。 【结果】 4种香辛料(乌梅、石榴皮、鼠尾草、公丁香)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5.62、15.62、125、31.25mg/mL;对腐败希瓦氏菌的MIC为7.81、3.905、250、62.5mg/ml;乌梅与石榴皮复配对大肠杆菌的FIC为1.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FIC为2.5;对荧光假单胞菌的FIC为0.25;对腐败希瓦氏菌的FIC为0.75;对枯草芽孢杆菌的FIC为2.5;对铜绿假单胞菌的FIC为1。【结论】乌梅与石榴皮单独使用时表现出较鼠尾草和公丁香更好的抑菌效果;腐败菌对香辛料更为敏感;乌梅与石榴皮复配后对荧光假单胞菌有协同增效作用;对腐败希瓦氏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相加效应。  相似文献   

2.
根据基因库荧光假单胞菌的16S-23S rD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用PCR对4株鱼荧光假单胞菌进行扩增.特异性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对4株荧光假单胞菌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一致的428 bp的扩增产物,而对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罗非鱼迟缓爱德华氏菌、斑点叉尾鮰钻鱼爱德华氏菌、柱状嗜纤维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河弧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10种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全为阴性.该PCR敏感性结果表明可以检测到1 pg的荧光假单胞菌DNA模板.  相似文献   

3.
PCR检测诊断罗非鱼荧光假单胞菌病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因库荧光假单胞菌的16S-23S rD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用PCR对4株鱼荧光假单胞菌进行扩增。特异性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对4株荧光假单胞菌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一致的428bp的扩增产物,而对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罗非鱼迟缓爱德华氏菌、斑点叉尾鮰钻鱼爱德华氏菌、柱状嗜纤维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河弧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10种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全为阴性。该PCR敏感性结果表明可以检测到1pg的荧光假单胞菌DNA模板。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分别接种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无菌大黄鱼鱼块在5℃贮藏中的生长速率和腐败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以产生异臭味时的腐败菌数和腐败代谢产物的产量因子作为腐败菌腐败能力的定量指标。接种鱼块腐败时(产生明显异臭味)腐败希瓦氏菌与假单胞菌的菌数即最小腐败菌数(Ns)的对数值分别为9.14lg cfu/g和9.25lgcfu/g。由Gompertz方程得到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生长动力学参数: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分别为0.0714和0.0700,最大菌数(Nmax)的对数值分别为9.45lg cfu/g和9.37lg cfu/g。结果表明,两种腐败菌在无菌大黄鱼鱼块中的μmax基本一致,且Nmax都超过Ns,这两种腐败菌都能引起大黄鱼的腐败。接种鱼块中腐败希瓦氏菌的腐败代谢产物(TVBN和TMA)的产量因子YTVBN/cfu和YTMA/cfu分别为1.38×10-10mg-N TVBN/cfu和1.31×10-10mg-N TMA/cfu,假单胞菌的腐败代谢产物(TVBN)的产量因子YTVBN/cfu为1.18×10-10mg-N TVBN/cfu,比较产量因子可得,两菌的腐败能力相当。因为大黄鱼低温贮藏中的优势腐败菌是腐败希瓦氏菌,其次是假单胞菌,根据特定腐败菌的概念,大黄鱼低温贮藏过程中的特定腐败菌是腐败希瓦氏菌,其次是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5.
南美白对虾冷藏过程中的细菌分离、初步鉴定及菌相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南美白对虾在冷藏过程中细菌的组成,为开发新的保鲜剂提供指导,利用生理生化检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了鉴定,并结合生理生化检验结果和系统进化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冷藏期间有8种典型菌株,它们在货架期结束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腐败希瓦氏菌36%、嗜水气单胞菌26%、恶臭假单胞菌15%、蜡样芽孢杆菌7%、嗜冷杆菌10%、不动杆菌2%、金黄色葡萄球菌2%、微小杆菌1%,其中腐败希瓦氏菌为南美白对虾冷藏后期的主要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快速、敏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肠败血症技术,作者根据NCBI公布的鮰爱德华氏细菌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诊断引物CM3/CM4,对鮰爱德华氏细菌特异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试验,PCR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不同检测材料的比较,同时测试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对广西4个市县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用该引物可以扩增到与预计大小相符的276 bp鮰爱德华氏菌特异性片段;PCR反应与Ⅰ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及海豚链球菌无交叉反应;用该PCR法可以检测出病鱼脑、肝、肾及脾中的病原菌,检测的最低细菌数为12个,且病鱼内脏组织、菌落及菌液均可直接用于该PCR扩增;临床菌株检测结果与基于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和生化鉴定结果一致.因此,本试验中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在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点带石斑鱼(W池)、大菱鲆(D池)、红鳍东方鲀(H池)及半滑舌鳎(B池)4个鱼种循环水养殖系统净化池中采集水样为对象,采用平板分离法及液体培养法定量研究具有除磷能力的细菌及其特性。结果表明,4个系统中共培养16株除磷细菌;其中皮特不动杆菌、哈夫尼希瓦氏菌、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具有较强的除磷能力和效果(皮特不动杆菌创伤弧菌哈夫尼希瓦氏菌副溶血弧菌);总除磷能力与细菌总浓度呈正相关;4种细菌去除NH4+-N效果为哈夫尼希瓦氏菌副溶血弧菌皮特不动杆菌创伤弧菌;其中皮特不动杆菌、哈夫尼希瓦氏菌、创伤弧菌具有除TN能力,去除TN的效果为皮特不动杆菌哈夫尼希瓦氏菌=创伤弧菌。  相似文献   

8.
淡水养殖鱼类结节病是近年来时常爆发的疾病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防治该病,从合肥郊区某养殖场濒死的黄金鲫(鲤鱼♀×鲫鱼♂)体内分离优势致病菌(命名为AH菌株),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传统细菌分类方法,测定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常见药物的敏感性;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16S rRNA特异片段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分析。AH菌株与对照鮰爱德华氏菌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AH菌株与鮰爱德华氏菌(AB050826,NR_024769)菌株间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鮰爱德华氏菌聚为一族。人工回归复感染健康黄金鲫鱼,出现与原发性相似的内脏类结节病症状。药敏实验结果显示:AH菌株对氧氟沙星等11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等4种抗生素耐药,对磺胺类药物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综合分析认为鮰爱德华氏菌是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的重要致病菌,该结果为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有效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芹  宋威  陈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21-20122
[目的]研究爱德华氏菌的鉴定方法,为爱德华菌病的快速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患病斑点叉尾鮰的表皮、肝脏和肾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对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出来的疑似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葡萄糖发酵及生化特性试验鉴定菌株。[结果]共分离得到3株形态不同的肠杆科细菌,经过鉴定其中1株为鲇鱼爱德华氏菌。[结论]患病斑点叉尾鮰感染了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10.
希瓦氏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瓦氏菌(Shewanella)隶属于弧菌科(Vibrionaceae),于1985年被正式命名。希瓦氏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目前已发现的菌种数达50多种。该属中的一些成员,如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在环境的生物修复及微生物燃料电池等方面存在较高的利用价值。但是,一些希瓦氏菌也是人类和水产动物的潜在病原,包括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ens)、海藻希瓦氏菌(Shewanella algae)和Shewanella xiamenensis等,目前该属中致病菌的数量还不明确。早期研究表明人类感染希瓦氏菌的主要途径是海水接触,而希瓦氏菌的感染宿主也主要为海水鱼;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类无海水接触史的致病病例及淡水鱼类感染病例的出现,推测希瓦氏菌的宿主及传播途径可能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细菌性疾病是大宗淡水鱼类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对大宗淡水鱼类病原菌(爱德华氏菌、鲁氏耶尔森氏菌、弧菌、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柱状噬纤维菌、鱼害黏球菌、柱状屈挠杆菌)的分类、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对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广西斑点叉尾鮰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西2处网箱和2处池塘发病斑点叉尾鮰中分离到4株呈β溶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细菌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3株为钻鱼爱德华氏菌、1株为迟钝爱德华氏菌,通过PCR检测、PCR产物核苷酸序列测序及Blast比对,进一步确定3株为钻鱼爱德华氏菌、1株为迟钝爱德华氏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这4株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引起斑点叉尾鮰发生爱德华氏菌病;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株对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氟哌酸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快速多重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对污染动物性食品的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 O157:H7),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宋氏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等九种致病菌进行了通用前增菌方法的研究。研究了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九种菌前增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LB肉汤培养基,36℃培养18h,九种致病菌的增菌效果最好且数量级均衡一致,均达到108cfu·mL-1。  相似文献   

14.
从发病马口鱼脑组织中分离出致病菌株ObB210709B1,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分离菌株为鮰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此菌株可引起健康马口鱼发病死亡,并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药敏试验发现:该菌对3种β-内酰胺类、5种氨基糖苷类、5种喹诺酮类、2种四环素类、1种氯霉素类、1种多粘菌素类等1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等5种药物耐药.对健康对照组、自然发病组和病原菌回归感染120 h组进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感染鮰爱德华氏菌的马口鱼病理表现为:鳃丝崩解、肝空泡坏死、脾出血且坏死、肾小球出血与肾小管破裂,多组织器官均有细菌团块的聚集,肠道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东风螺体内希瓦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方法]该试验利用血液琼脂平板从吻肿病东风螺的肝胰脏中分离溶血性细菌,经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病螺体内的优势菌群,并以优势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性和人工感染动物试验。[结果]希瓦氏菌为病螺体内的优势菌群,其中包括海藻希瓦氏菌和鲍鱼希瓦氏菌。海藻希瓦氏菌和鲍鱼希瓦氏菌在营养琼脂、TCBS琼脂和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基本相似;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海藻希瓦氏菌β呈溶血、鲍鱼希瓦氏菌呈α溶血;二者的生化反应类型均属非发酵菌群。人工感染动物试验结果显示,海藻希瓦氏菌供试菌株的LD50为10-5.50/0.1 ml,具有较强毒性,能够引起小鼠和雏鸡以败血症死亡,死亡率100%,感染东风螺的死亡率10%,未死亡的感染螺表现为运动和采食行为的长时间丧失,但没有出现吻管肿胀症状;鲍鱼希瓦氏菌感染小鼠和雏鸡无死亡现象,仅见肝脏和脾脏轻微充血、肿大;感染东风螺无死亡,呈现一过性运动性能和采食性能降低。[结论]海藻希瓦氏菌和鲍鱼希瓦氏菌虽然是吻肿病东风螺体内的优势菌,但不是东风螺吻管肿胀病的主要病原菌;海藻希瓦氏菌对小鼠、雏鸡和东风螺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鲍鱼希瓦氏菌对上述试验动物无明显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检测迟钝爱德华氏菌的斑点免疫金染色诊断方法。[方法]选用硝酸纤维素膜作固相载体,以胶体金标记羊抗兔IgG,根据棋盘试验,确定Et免疫血清和金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以出现明显清晰斑点者判定为阳性。[结果]迟钝爱德华氏菌呈阳性,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流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腐败希瓦氏菌、产碱普罗威斯登菌、阪崎肠杆菌和大肠杆菌均呈阴性。[结论]Dot—IGS方法简便、特异、快速、结果直观,便于在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乌鳢体表粘液对爱德华氏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3种海洋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同浓度的提取物对不同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不同,对爱德华氏菌抑制活性最大,其次是溶藻弧菌,最差的是哈维氏弧菌。此外,温度、紫外线和pH对提取物抑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东龙 《农家致富》2006,(1):45-45
特杀(鳗鱼,鳜鱼) 功效 本品是最新强力协同作用的消毒杀虫剂,对杀灭车轮虫,斜管虫,聚缩虫,钟形虫,小瓜虫等纤毛虫类有特效;对防治嗜水气单胞杆菌,爱德华氏菌,柱状屈桡杆菌,粘球菌,弧菌等致病菌都非常好的效果,且在水体中具有较长时间抑菌功效,是其他杀菌剂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9.
荧光法快速鉴定大肠杆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甲基伞形胴酰-β-D葡糖醛酸苷为底物,将其结合于选择性固体培养基中,采用荧光法检测细菌是否产生特异性的β-葡糖苷酸酶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在脱氧胆酸钠培养基(DOC培养基)中经37℃培养9 ̄11h,其菌落在365nm波长紫外光激发下可产生明显的荧光,而其它几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肠杆菌(志贺氏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柠檬杆菌和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虽能在其中生长,但不产生荧光;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细胞层面初步研究了ε-聚赖氨酸盐酸盐(ε-polylysine hydrochloride, ε-PLH)对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作用机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微生物生长曲线来判定ε-PLH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效果。通过电导率、碘化丙啶(PI)摄入量、碱性磷酸酶(AKPase)、乳酸脱氢酶(LDHase)和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性分析,结合扫描电镜(SEM)来判定菌体细胞结构的通透性和完整性,以此来综合评价ε-PLH对腐败希瓦氏菌的作用效果。结果得出,ε-PLH对腐败希瓦氏菌的MIC与MBC分别为1.0 mg/mL与2.0 mg/mL。菌体经ε-PLH处理后,其正常生长受到抑制,胞外AKPase与LDHase活性明显提高,细胞膜中的ATPase活性下降,PI摄入量和电导率值与ε-PLH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由SEM得出,腐败希瓦氏菌经ε-PLH处理后,菌体出现凹陷、孔洞等现象,外观已发生改变。得出腐败希瓦氏菌经ε-PLH处理后,菌体细胞结构受损严重,内容物渗漏,菌体严重变形,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研究ε-PLH对腐败希瓦氏菌的作用机制,可为ε-PLH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