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开江-梁平海槽周边晚二叠世长兴期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礁体存在,其沉积、发育过程是在该区长兴期区域地质背景及海槽形成之后特殊的古构造格局上发生的。为弄清古构造对海槽2侧礁体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及2侧礁体的发育特征,以海槽2侧实际地震剖面为基础资料,通过长兴期沉积前海槽南西侧斜坡坡度较为精确的测量及北东侧边界断层特征的研究,描述了海槽2侧差异性的古构造格局特征:海槽南西侧为低角度缓斜坡;海槽北东侧为由数条同生正断层控制形成的高角度陡坡。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了海槽2侧差异性的台地类型及礁体特征:北东侧为镶边台地,南西侧为缓坡台地;北东侧礁体形成时间早于南西侧且厚度较南西侧大但范围小。  相似文献   

2.
扬子地块A盆地中生代以来沉积中心经历了弧形迁移,盆地是否发生旋转具有争议。根据古地磁数据计算古纬度表明,该盆地晚二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大规模的北向漂移、南向漂移、快速北向漂移。现有精度古地磁数据分析表明,该盆地中生代以来,相对于欧亚大陆、扬子地块的旋转量都小于误差范围,缺乏有效意义的旋转。盆地中新生代沉积中心的弧形迁移反映了周缘造山带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对该盆地沉降及沉积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于2008年至2009年对宁夏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膜翅目昆虫的种类组成和地理分布特点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罗山膜翅目昆虫已定名标本12科33属50种,其中蚁科、蜜蜂科为优势种类。罗山膜翅目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中以古北区占优势,达66%,跨区分布的“古北区+东洋区”区系型次之,达20%。罗山膜翅目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以蒙新区(16%)种类为主体。蒙新区、华北区、东北区膜翅目昆虫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促进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食蚜蝇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和访花昆虫,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本文探明了西藏食蚜蝇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与区系特性。为天敌昆虫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物种调查和整理文献记录获得物种资源数据。结合研究资料,依据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及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研究了西藏地区的食蚜蝇科昆虫的地理分布。通过对已知种类进行地理分布和区系特性分析,获得西藏食蚜蝇昆虫种类、地理分布和区系特性数据。[结果]西藏食蚜蝇科昆虫117种,分别隶属于3亚科16族43属。其区系组成是:东洋区成分39种,占已知总数的33.3%,古北区成分20种,占已知总数的17.1%,广布种58种,占总数的49.6%。青藏亚区与华北亚区共有种39种,占已知总数的33.33%;与西南亚区共有种38种,占统计总数的32.5%,与蒙新亚区和华中亚区共有种都是30种,占统计总数的25.6%。[结论]西藏已知食蚜蝇科昆虫区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其次为东洋区成分,古北区成分最少。在中国各动物地理亚区中,青藏亚区和华北亚区的共有种类最多。  相似文献   

5.
《长江大学学报》2016,(10):76-76
正我校一科研项目在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岩相古地理和非常规资源潜力评价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国南方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日,在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会上,包括中国科学院郝芳院士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富有机质页岩大区域高精度岩相古地理研究和多参数页岩气藏"甜点"预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名为"中上扬子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岩相古地理与非常规资源潜力评价区带预测",由胡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江宁区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及其他数据,利用空间扩展模型和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对研究区1999-2010年间的城镇用地扩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检验与分析,探索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 空间扩展模型与地理加权逻辑模型分别可解释研究区历史时期57%和64%的城镇用地转变,二者的解释能力在logistic模型基础上 (51%) 得到显著提升,有力地辩驳了全局回归模型的系数稳定性假设;2) 较之于空间扩展模型,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更能有效刻画城市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特征,更能够适用于研究区的城镇用地扩展模拟研究;3) 邻近变量中的DIS2INDU,DIS2ORD及DIS2CENT,邻域变量中的DENURBAN以及政策变量中的DENLANDP是研究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前人区域研究成果与收集到的近年最新地震、钻井等资料,对北-南巴拉望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演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北-南巴拉望盆地烃源岩、储集层和圈闭等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表明,北-南巴拉望盆地新生代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漂移期、中中新世前陆期及晚中新世-第四纪拗陷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始新世-早渐新世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滨浅海沉积体系,中中新世-第四纪发育三角洲-正常开阔海沉积体系。北-南巴拉望盆地发育始新统-下渐新统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烃源岩、下中新统碳酸盐岩和下中新统砂岩2类主要储层以及中中新统-第四系区域性盖层,发育生物礁和构造2类油气藏,具有“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2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应用ISSR-PCR对西伯利亚红松19个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应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技术,以引种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 Du Tour)不同地理分布区的19个种源为材抖,筛选出12个引物,获得总位点数148条,其中多态位点数136条,多态位点比率为91.89%。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种源的平均多态位点比率为26.48%,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指数(Ⅰ)平均值为0.1563);种源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流动(Nm为0.2461)和遗传分化(Nei指数平均值为0.1068,Gst平均值为0.3298);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占总群体的67.02%,种群间占32.98%。综合UPGMA聚类分析、地理变异规律及生态类型,种源划分结果为:西萨彦-阿尔泰山地生态区种源;东西伯利亚南部高原生态区种源;西西伯利亚平原生态区种源。  相似文献   

9.
关于“淮河过渡区”的讨论 1955年,杨钟健、周明镇先生,在论述安徽泗洪县(现隶属江苏)及五河县东部第四纪地层及化石产地时,首次提出:“这一地区似乎介于中国南方和北方在更新世时期地理上的一个过渡区域”。1957年,裴文中先生在《中国第四纪动物群的地理分布》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巨河狸──四不象鹿动物群”与“淮河过渡区”的两个概念。此后的二十年间,为我国第四纪地质及古生物学家广泛采用。1978年,有的学者在重新研究了下草湾地层中发现的河狸化石,将“中国巨河狸”改订为“杨氏河狸”,时代由中更新世改为中…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地球的起源及演化历史过程,着重回顾了大陆漂移、气候、生物的演变过程,并就大陆漂移理论在生物地理方面的应用,以及我国在大陆漂移与生物地理分布和叶蝉地理分布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对球瓢蜡蝉族19属198种昆虫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与扩散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族仅分布在东洋区、古北区、澳洲区和非洲区,属、种级单元以东洋区区系型占主导地位,分别计12属、179种,占已知总数的63.16%和89.90%。聚类分析显示了东洋区和古北区关系最为密切,澳洲区次之,非洲区较小,这与大陆板块演化历史相一致;球瓢蜡蝉族至少起源于晚中新世时期(11.2—5.3Ma)的东洋区,具有劳亚古陆起源特性,并由此向其他3个区系扩散形成现如今分布格局,而台湾和印度尼西亚是现生球瓢蜡蝉族的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已有的采集标本分布记录,模拟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方法】从中国4个标本馆获取三叶海棠的291个分布数据,从WorldClim网站下载1950-2000年生物气候数据,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其地理分布。【结果】①三叶海棠的潜在分布地区有:巴基斯坦东北部;不丹中部、东北部;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东南部、河北省东北部和北京西部山区。②依据模拟分布值0.5~0.7标定的三叶海棠分布区域,排除其潜在分布区域,再结合这些区域的地理间隔性,从宏观景观上将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格局划分为4个区块:中国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交界地区;中国重庆大部分地区,贵州大部分地区,湖北西南部,湖南大部分地区,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地区,江西,广东与湖南、江西交界地区,福建东北部,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韩国南部沿海地区;日本岛大部分地区。③刀切法检测表明,温暖季节平均降雨量对三叶海棠的分布增益贡献最大,三叶海棠喜生于温暖季节平均降雨量在450~800mm的地区。【结论】用MaxEnt模拟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准确性,反映出了三叶海棠基本的地理分布格局和潜在分布区域,并阐明了主导其地理分布的生物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3.
作者根据收集和调查的资料分析得出:宜昌橙分布在我国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年均温约18℃以下,绝对低温-15℃以上的地区;中亚热带半湿润区明显的表现出是它分布的边缘区。从宜昌橙的生态地理性结合柑桔属的起源和有关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被分析,推测宜昌橙起源于中新世我国的西南。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是古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其中下游地区普遍覆盖着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已有研究表明该区域曾经历过多次气候剧烈变化。对黄河流域遗址区土壤研究,有助于弄清全新世时期该区域的环境演变和古人类活动等信息。近年来,对古文化遗址区的土壤研究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文从土壤特性与环境变化、土壤特性与人类活动2个方面,简述了黄河流域遗址区古土壤的理化性质、微型态、年代学、孢粉、陶器、土壤遗存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够丰富该区域古环境、古文明的相关研究,为协调人地关系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烤烟K326在云南几个典型生态区的综合表现,基于相同的施肥技术,研究了K326的生长特性及烟叶内在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昆明生态区和红河生态区烤烟K326质量具有区域相似性,可聚为一类,两个生态区烤烟K326的生长特性及烟叶的物理性状适宜性、化学成分协调性及感官质量整体优于曲靖生态区。说明在施肥技术一致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区域烟叶同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川西北地区的老井进行复查,发现多口井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存在大套的凝灰岩,对上述井的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发现,凝灰岩的岩性以凝灰质泥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灰岩、沉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白云岩为主,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凝灰岩在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上均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明显的低纵波速度、高自然伽马特征,凝灰岩底界在地震剖面上均表现为波峰反射特征.为此,采用模型正演分析技术及波阻抗反演技术,首次对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组凝灰岩的分布进行了地震预测:双鱼石构造-剑阁区块的北部地区凝灰岩分布最厚,南部减薄;双鱼石构造东部凝灰岩分布较厚,西部减薄,直至不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晚二叠世吴家坪组在川西北地区沉积了一套凝灰岩,从西北至东南方向减薄;由于凝灰岩物性好,孔隙度高,可成为四川盆地火山岩气藏勘探全新的后备领域,为川西北地区下一步新的勘探领域开发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预测气候变化下物种适生区的空间变化趋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国家Ⅰ级濒危植物藤枣为研究对象,采用ENMeval数据包优化MaxEnt默认参数,基于8个环境变量和19个地理分布位置,模拟预测藤枣在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RCP4.5气候情景下2050和2070年的潜在地理分布区;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超级稻生长不同生育期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湖南高产区(湖南隆回)和低产区(湖南宁乡)两个水稻种植区,利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超级稻移栽前,分蘖期、抽穗期、收获期的稻田土壤进行16S r DNA分析,并解析土壤性质对细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生态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超级稻生育期显著大于移栽前(P0.05),而低产生态区各时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生态区的共同优势细菌为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和Verrucomicrobia,而Bacteroidetes只是高产区的优势细菌类群。Chloroflexi在低产区相对丰度显著大于高产区(P0.05),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则在高产区显著大于低产区(P0.05),Acidobacteria和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在两种生产区差异不显著(P0.05)。低产区古菌数量显著大于高产区(P0.05),是高产区的2.8~5.5倍。低产区和高产区相对优势古菌群分别是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随生育期的变化,Crenarchaeota、Euryarchaeota、Acidobacteria和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呈下降趋势,Chloroflexi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RDA分析表明,Proteobacteria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而Bacteroidetes主要受土壤速效磷驱动。高产区和低产区细菌和古菌群落动态变化的主控因子分别是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研究表明,超级稻高产和低产生态区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且随生育期有一定变化,说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野外地质剖面以及测井等相标志对重庆北碚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相进行研究,并探讨了研究区各个时期沉积相演化过程及其平面组合模式。结果表明,重庆北碚瓦店子地区主要发育了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3种沉积相类型;研究区嘉陵江组沉积水体共形成3次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分别形成于嘉一段-嘉二段、嘉三段-嘉四段和嘉五段时期;构造活动、沉积古地理特征和古气候变化作用下形成的海侵-海退旋回控制着研究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相演化和平面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20.
采用川滇农牧交错带内分布较均匀、无缺测站点的1971-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借助泰森多边形、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IDW)等方法,研究该区域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突变.结果表明,川滇农牧交错带全区域强降水量(R95pTOT)、强降水日数(R95pD)、一日最大降水量(RX1day)、五日最大降水量(RX5day)均呈上升趋势,松潘高原强降水日数为各区域最高,而横断山区除强降水日数外,其他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大于松潘高原和川西高原,同时,川西高原各指数年际变化比松潘高原和横断山区更剧烈. R95pTOT与R95pD上升的大值区均集中在川西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区东部,下降大值区均分布在横断山区西南部;RX1day, RX5day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极端降水量的下降区有明显的扩大,而上升区有明显的缩小.典型站点理塘站和木里站极端降水指数发生突变的时间较接近,大致在20世纪70-8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