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探究消费者在线购买茶叶的决策信息需求为主要目标,采用百度指数和淘宝指数对其信息需求数量进行了分析,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对其信息需求质量从信息内容和信息形式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的信息需求环境进行了调查,指出了茶叶在线购买决策的信息需求特点,为茶商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长期以来以传统销售为主的茶叶逐步走向了电子商务和网络,茶叶电商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营销方式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对茶叶电商市场发展现状、营销特征以及消费者购买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茶商营销创新的策略,分别从客户定位、产品品牌、产品价格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茶叶电商的发展和营销创新提供应有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茶叶企业需要协调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促进茶商和消费者形成互动和交流,才能够真正将茶叶消费行为转变为一种日常的消费行为,推动茶叶企业不断发展。茶叶企业形成一套固定的机制,是信任培育的基础,通过多种途径,让消费者信任茶叶企业,对茶叶企业而言,这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商法是宋代重要的茶叶市场管理方法之一。通商法茶叶市场管理体制的确立,反映了茶叶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体现了时代的强烈呼声。在通商法茶叶市场管理体制下,官府对茶叶市场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计划、行政手段转移到主要依靠财税手段,因而对茶园户、茶商、官府本身都发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名优绿茶品质问题的成因浅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来,茶叶消费者和经销商普遍反映,名优绿茶品质已有不同程度降低,主要表现为香气不高,甚至带有青气和烟味,滋味也常不够浓,醇厚甘爽的茶叶很少。消费者怨茶农滥施化肥,没把茶叶生产加工好;有位茶叶经销大户则认为,是不懂茶的顾客和目光短浅的茶商注重茶叶“好看”所致。  相似文献   

6.
《广东茶业》2012,(5):40-40
2012年9月18日,广州南方茶叶商会成立十五周年的庆典大会在南方茶叶市场召开,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张黎明秘书长代表协会到会祝贺,并在致辞中指出:多年来,南方茶叶商会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强市场管理、打造市场品牌、为茶商提供产品宣传、金融、法律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7.
宋代时期,精细化的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亮点。在交引榷茶法与贴射通商法交替施行的背景下,宋代逐渐形成了茶叶流通的各级市场,政府与大茶商利用各种政治经济手段,获利颇丰。本文将从茶园运营、茶叶加工、茶货运销等方面对宋代茶业的生产与流通进行简要分析及探讨。  相似文献   

8.
2012年9月18日,广州南方茶叶商会成立十五周年的庆典大会在南方茶叶市场召开,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张黎明秘书长代表协会到会祝贺,并在致辞中指出:多年来,南方茶叶商会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强市场管理、打造市场品牌、为茶商提供产品宣传、金融、法律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9.
《茶世界》2009,(5)
3月28日,南昌茶叶交易市场开业庆典暨江西省茶业联合会揭牌仪式在南昌茶叶交易市场隆重举行。庆典仪式现场,举行万人品茗大会,气氛热烈。江西省茶叶联合会是政府举旗搭建的茶业协会,致力于构建茶农、茶商、消费者之间互动、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开拓茶叶市  相似文献   

10.
红尘 《广东茶业》2005,(6):30-30
总部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广州市陶源茶叶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11月初正式进驻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这家专门经营陈年纯高山野生乔木普洱茶的茶商首次进人国内,便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有关媒体相继对其进行报道。作为国外首家进驻全国最大茶叶集散地之一——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的茶商,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普洱茶市场,短时间能引起极大的反响,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裘孟荣 《茶叶》2008,34(1):56-5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茶叶生产经营者必须重视茶叶营销。由于茶叶营销在我国刚刚起步时间不长,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生产者市场营销意识不强,市场营销策略运用不充分等等。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茶叶生产者和市场中介组织合力解决。  相似文献   

12.
宁德市自2013年开始以高香型茶树品种制作花香白茶,获消费者青睐。文章通过分析宁德市第八届茶王赛上选送的花香白茶品质,总结出提高花香白茶品质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许咏梅 《茶叶》2014,(1):24-29
白茶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稀茶类,中国是世界白茶的唯一产地,福鼎是中国白茶最重要的产地之一,其白茶产量占中国白茶的70%以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呼声日益高涨,白茶简单、自然而生态的加工工艺越来越受到欢迎,那么白茶的成本-价格到底是怎样的?本文以福鼎市白茶产地实地考察为依据,对福鼎白茶的茶农户、茶叶加工企业、茶叶交易市场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福鼎白茶的生产成本-价格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福鼎白茶生产成本包括鲜叶种植成本、初加工成本、精加工成本,其中鲜叶种植成本占总成本的重要部分,加工成本(初加工+精加工)低;在生产成本中主要是人工费用.(2)福鼎白茶的产地批发价格较低,一般略高于成本价格;而福鼎白茶市场售价比批发价格高出1倍以上,茶商销售到外地价格会上涨5倍以上;茶农户、茶企业、茶叶商相比较,茶农户获利最少,茶叶企业和茶叶商获利最多,甚至利润高达几百倍,茶商利用别人不了解白茶有价格炒作趋势,白茶几乎是一本万利.  相似文献   

14.
陈昌来  尹先足 《茶叶》2014,(1):41-42
为了适应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和市场发展变化,台州市桐坑茶业有限公司通过适度调整茶类结构,研制开发红茶及大叶苦丁茶,面向大众消费,拓展茶叶市场,使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王伟  霍媛 《茶叶通讯》2020,(1):156-163
近年来,新兴茶饮品牌发展迅速,茶饮由中老年群体逐渐拓展到年轻群体,传统的茶包装设计难以满足现代年轻消费者的审美诉求。根据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实际需求,分别从茶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结构和视觉传达设计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年轻态茶品牌包装的设计方法。年轻态茶品牌包装为年轻消费者提供了更时尚、更趣味、更便捷的茶叶包装选择,拉近了茶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对开拓年轻消费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我国产茶大省,云南省及普洱市、勐海县近年来在茶产业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强化特色优势茶类、全面拓开市场与多民族茶文化传承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在茶产业管理机构高效推进、集团型大企业的培育、重视市场推广方式方法、注重种质资源专业化保护与利用以及利用多民族茶文化特色助推茶产业等方面值得浙江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7.
刘洋  龚淑英 《茶叶》2021,47(1):1-4
随着茶的健康属性不断深入人心,不同风味属性的调味茶产品在市场大受好评,基于市场行情,阐述了调味茶的现状,品牌多,品种多,但是缺少领导品牌;调味茶存在着多种饮用方式,但仍需充实饮用场景及应用;结合调味茶发展现状与存在一些问题,健康化、便携化可能是调味茶发展趋势,也是行业与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手摇饮料是中国台湾的特色茶饮,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迹,逐渐发展成为一条规模化产业链以及台湾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品。手摇茶饮新鲜健康、价格合理、方便快捷、时尚潮流,预计在大陆年轻消费群体中也有很大潜力。手摇饮店在经营上应站在年轻消费群体的立场,注重店铺设计、品牌形象、服务品质、创意创新等经营要点,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茶馆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杭州市民喜爱的茶馆类型、茶馆吸引消费者的因素、消费茶类结构、消费目的、消费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显示,目前市区、农家、风景区三种茶馆类型,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自助茶馆相对于清茶馆更受欢迎。消费者对茶馆环境的要求很高。绿茶在消费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以自我放松和亲友聚会为主。认为茶馆价格不合理的消费者比例约为20%,认为物有所值的接近50%。大多数人对杭州茶馆的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20.
金兑妍  屠幼英 《茶叶科学》2012,32(3):247-253
以食品相关生活型态(FRL)细分市场,可帮助企业清楚地认识消费者的真实性,进而更精确瞄准目标市场, 制定营销战略。本研究根据FRL法设计问卷,对420名韩国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消费者进行市场调查,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对问卷分类,得到5种FRL类型;通过对上述对象进行聚类分析和交叉分析,导出5种类型消费者的人口特征、绿茶消费现状和消费行为。研究发现,健康组人数在5组人群中最多,占总调查数的32%,其中50%的人饮绿茶每月80杯以上,20%的人每月茶叶消费大于51g;而安全追求组中30%的人群月消费量大于51g。77%的人群月购买力小于15000韩元。分析表明,为推动韩国绿茶消费,生产者应采取如下策略:积极争取高兴趣组人群,科学引导安全组和健康组的购买欲望,以及为简易追求组开发快速方便茶饮品等,以满足各类消费者和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