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娟  柳军  李钧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275-1276
通过对2005年第13号台风"泰利"在福建登陆后引发的远离台风暴雨的台风倒槽暴雨过程的特点、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分析,探讨了台风倒槽与西风槽相结合处的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利用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FY-2E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6日凌晨出现在湖南娄底的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演变特征及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MCS是强降水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系统;卫星反演的相当黑体亮温(TBB)场能较直观地反映暴雨过程中积云对流活动、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特征,TBB低值带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通过Barnes带通滤波后的扰动流场和高度场表现暴雨区附近存在较明显的高层反气旋环流和低层气旋环流;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加强了MCS的发生、发展;此外扰动温度场揭示了强对流性天气发生发展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赵钢  杨瑞峰  陈彬  许长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60-11262,11399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区域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7月8~9日发生在山东省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处于低层大气涡度的强辐合区和垂直速度上升区,西北涡东移过程中切变线生成,地面倒槽向山东伸展,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对流的发展;低空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4.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大尺度环境、物理量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方面,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滨州市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高空冷空气、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造成的,是一次较典型的稳定纬向型暴雨。副高边缘西南低空急流、雷达回波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和中尺度辐合线以及垂直风廓线产品上的低层暖平流等对判断暴雨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副热带高压边缘高温高湿空气团与由短波槽输送的冷空气在抚顺地区交汇、地面蒙古气旋加强东移,为抚顺地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强正涡度区、高层负涡度区,为抚顺地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随着高能锋区快速向东移动,抚顺地区强降水出现在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的高能锋区南压过程中。长时间持续的90%以上的相对湿度场为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8.16"降水期间,共有4个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表明此次抚顺强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7.
2014年8月11日,习水县多区域发生暴雨、特大暴雨降水天气,此次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威胁到地方群众生命安危,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在西南风影响,南下冷空气入侵的共同影响条件下形成了此次暴雨过程。习水县气象局为此次暴雨天气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气象预报服务,并积极参与后期跟踪,为整个降水过程防灾减灾做出一定气象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6年7月12—13日和8月24—25日2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都是低槽冷锋类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诊断分析,2次过程虽然均是低槽冷锋暴雨,但两者存在不同之处,通过对比2次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场的差异,以期为开展低槽冷锋形势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立岩  吕爽  孙磊 《农技服务》2016,(4):149+148
2014年6月25日至26日,我市海伦、望奎、北林等地出现了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FY-2红外卫星云图和数值预报产品,从能量条件、天气成因等方面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找出预报着眼点,为强对流天气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区域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山东省中北部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发现:本次山东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在稳定大尺度环流下,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在华北南部稳定少动造成的,低空西南急流在山东中北部的强风速风向辐合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从流场分析这次大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地面冷锋是本次大暴雨不稳定能量释放的启动机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对流的发展;持续时间长是形成大暴雨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16年6月26日我市青冈、兰西等地出现了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FY-2卫星云图和数值预报产品,从能量条件、天气成因等方面对此次强天气进行分析,找出预报着眼点,为强对流天气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精细探测资料,对2009年7月5-6日山东省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重点是分析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高层强辐散与中低层强辐合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背景;水汽通量的强辐合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吉安市2010年6月17—20日出现区域性暴雨的降雨过程,并对环流形势特征及高低空配置和暴雨中尺度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上空具有多种尺度的辐合上升运动,4个雨团活动中心分别与4个大暴雨中心对应,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是造成新干强降水的直接原因,边界层内入侵的浅薄冷空气不仅触发对流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边界层的水汽向暴雨区输送,增加降水量。  相似文献   

15.
暴雨是我国最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对2007年5月26日华南暖区的一次暴雨个例进行详细的中尺度分析,并在此基础士利用美国中尺度局地预报分析系统(IAPS)输出的融合多种数据的再分析场,对造成暴雨的卢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6.
周武  叶树春  黄小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65-16366,16504
利用NECP1°×1°的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4月21~22日广东省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青藏高原不断有槽下滑影响广东,850hPa切变线西南气流提供强大水汽输送的环流背景下,受地面冷空气触发而产生。冷空气南下过程受南岭山脉阻挡,导致西南地区冷平流从两广交界地区进入广东,影响广东中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的能量和水汽释放,造成强降水。冷空气向θse高值区渗透过程中,不稳定能量迅速被释放,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正好对应地面强降水位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产品,对2016年7月25日抚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偏西气流的纬向环流形势下,500hPa贝加尔湖冷空气东南移是造成此次抚顺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是由贝加尔湖脊向东南方向移动导致;850hPa上,辽西地区有切变线东移,对抚顺地区降水产生直接影响,此次暴雨过程存在强盛的西南风低空急流建立,急流中心风速可达22m/s;200hPa存在强盛的高空急流,抚顺处于高空急流轴右侧,有急流的分流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C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及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等非常规气象资料对2012年9月10日遂宁市的一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风云卫星云图、雷达及地面观测资料对荆门2022年3月16日首场春季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强辐散、500 hPa高空槽东移、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加强东移北抬、地面冷空气入侵暖低压倒槽等天气系统配置,是这次春季暴雨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2)这次暴雨发生前的环境场特点为适中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水汽含量及上干冷、下暖湿极,说明强对流天气为短时强降水及雷暴大风。(3)华北冷空气沿地面倒槽后部侵入,沙洋西部的西北风与东部的偏东风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天气,造成沙洋的短时强降水。(4)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移动相对应,宜昌地区有中尺度对流单体生成,其东移中加强并在荆门南部形成弓形回波,雷达回波图上强的反射率回波对应卫星云图上有TBB低值区,说明对流云发展高度高,垂直运动剧烈,造成荆门南部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20.
王晓勤 《宁夏农林科技》2013,(10):93-96,115,F0002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每6小时再分析资料、物理量场对2011年6月18发生在武汉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期间南压高压稳定,500hPa贝加尔湖附近形成明显的阻塞高压,冷空气从北方侵袭而至,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加深发展,850-700hPa有低涡形成东移;低层低空西南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暖湿空气,中层有来自北方干冷空气的输送,导致梅雨锋上空有冷空气入侵,形成不稳定层结;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理.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从动力学上来看,中低层的正涡度中心与辐合中心随低涡的东移而东移,而武汉的暴雨出现在正负涡度交界处,即涡度平流最大的地方,低层辐合及高层辐散的几乎垂直结构造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这也是暴雨发生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