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庆市雷电灾害状况及其农村防雷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摘 要】 为了摸清重庆雷电灾害(简称雷灾)的现状、时空分布及农村地区的雷灾成因与防治对策,本文在重庆市34个代表站1998~2008年共11年的雷灾数据的基础上就雷灾现状、时空分布及农村地区发生环境、灾害受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初步结果:①重庆雷灾次数与区域雷暴日数基本一致,呈一年高一年低或两年高一年低的趋势;②雷灾多发生在城市,其事故数量及经济损失远远超过农村;③重庆的雷灾密度中心有两个:即主城及其以东相邻地区,黔江和秀山;④雷灾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农村(占92.7%),户内是主要发生环境,雷灾死亡数与死伤数之比户外远高于户内;⑤农村地区雷灾的经济损失、数量主要表现在公共设施、电气设备、建筑物上表明了直击雷和雷电波入侵是雷灾的主要途径;⑥针对该市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村防雷对策。  相似文献   

2.
行距及间作对箭筈豌豆与燕麦青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西北地区,普遍应用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生产饲草。为了研究不同间作模式的增产效果,2009—2010年在吉林省白城市采用两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2种行距(A1:33 cm;A2:16.5 cm)和3种种植方式(B1:燕麦单作;B2:箭筈豌豆单作;B3:燕麦箭筈豌豆1∶1间作)对饲草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减小播量增大时,作物单株重量减小,饲草总产量提高13%;行距减小播量不变,燕麦单株重量增大,饲草总产量提高29%;B3饲草产量比B1提高24%,比B2提高30%;B3粗蛋白产量比B1高1倍,比B2低20%;间作使燕麦的株高、单株重和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使箭筈豌豆的株高增加,单株重、含氮量降低,节数减少,分枝减少。采用行距16.5 cm、燕麦播量87.5 kg hm–2、箭筈豌豆播量75 kg hm–2的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处理,全年两茬饲草产量为19.8 t hm–2,粗蛋白产量为2.43 t hm–2,可作为白城及气候相似地区饲草生产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吴兰云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58-162
为了明确不同密度和行距对小麦新品种‘皖麦68’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分析了‘皖麦68’密度和行距的产量等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都是正效应,行距对产量是负效应,二者对产量的交互作用是负效应。对产量结构的影响是,密度和行距对穗数是正效应,对穗粒数是负效应,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密度为357.45万/hm2,行距为19.03 cm时,‘皖麦68’的最高产量达9215.6 kg/hm2;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穗数为624.48万/hm2,穗粒数40.05粒,千粒重39.13 g。综合极值区间,确定了淮北地区‘皖麦68’产量在9000 kg/hm2以上的播种密度范围是326.6-360.3万/hm2,行距是19-20cm。  相似文献   

4.
以裸燕麦青引3号莜麦(Avena nudaL.cv.QingyinNo.3)为材料,研究了播量和行距对籽粒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籽粒产量、β-葡聚糖含量,也对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及β-葡聚糖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播量和行距也对裸燕麦籽粒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有影响.在播量120kg/hm2和行距20 cm处理下,裸燕麦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及β-葡聚糖产量均达最高值.裸燕麦籽粒粗蛋白质Yp(kg/hm2)和粗脂肪Ye(kg/hm2)及β-葡聚糖产量Y(kg/hm2)可用其与N(kg/hm2)和P(P2O5,kg/hm2)肥间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估测.  相似文献   

5.
窄行密植条件下大豆合理行距与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闫晓艳  刘凯 《耕作与栽培》2000,(1):13-16,26
历年来 ,人们对大豆栽培技术的研究多半是在大垅 (6 0~ 70cm )条件下进行的 ,培育的品种也大都是喜稀植的高产品种 ,但产量始终没有突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为了使大豆产量有所突破 ,需要在缩小行距和增加密度的条件下 ,探索一条大幅度提高单产的栽培途径。为此 ,我们引进美国大豆专家理查德·库珀教授的大豆窄行平作密植栽培技术 ,融入我国传统的大豆栽培技术中 ,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为了使这项技术在生产中发挥良好的增产作用 ,我们连续两年深入研究了大豆在窄行密植条件下的合理行距和密度问…  相似文献   

6.
7.
8.
在4个行距0.5 m、0.67 m、0.83 m、1 m,2个种植密度2800株/667 m2,3200株/667 m2的种植条件下,研究了行距和密度对绵单10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0.5 m、密度3200株/667 m2条件下,绵单10号的产量最高;行距1m、密度2800株/667 m2条件下,绵单10号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燕麦与不同作物间作群体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于2006年在呼和浩特市园艺科技试验中心进行,研究燕麦在内蒙古地区与其他作物间作的生态效应.用ZF-77型照度计测定光照强度变化,结果表明:科多8号、蒙农青饲一号、农垦四号的间作群体中部和基部的光照强度和透光率均大于单作;马铃薯间作群体中部和基部光照强度和透光率比单作分别降低了40.6%、66.3%和26.3%、25.4%.在作物生育期间用CRB型电子测温仪测定5、10、15、20、25、30cm土层地温变化,5~30cm土层地温从上到下呈递减趋势,同一土层温度均为间作高于单作;全生育期间作群体5cm土层平均地温比单作提高了0.7~9.0℃.收获后,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浸提法测定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表明燕麦与科多8号、蒙农青饲一号、农垦四号、紫花白间作群体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大于单作燕麦;间作群体秸秆鲜重和干重比单作分别增加了37.5%、15.9%、9.9%24.2%和2.3%、15.0%、9.0%、16.4%,籽粒间作比单作分别提高了11.1%、12.2%、10.9%和12.9%.可见,间作群体因光照和地温条件优于单作,因而单产和营养品质优于单作.  相似文献   

10.
11.
摘 要:利用野外风洞设备,以翻耕地为对照,对科尔沁沙地东部农田的4种不同作物茬地抗风蚀效果进行了测试,对风蚀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作物留茬可显著提高地表抗风蚀能力;在相同风速条件下,抗风蚀能力大小依次为燕麦茬地>玉米茬地>向日葵茬地>绿豆茬地>翻耕地;与翻耕地相比,燕麦茬地、玉米茬地、向日葵茬地和绿豆茬地的起动风速分别抬高了53.3% 、17.8% 、11.1%、 8.9%。本试验表明,风蚀量与土壤地表覆盖度、土壤0~5cm表层含水量、地表粗糙度、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前三者呈显著高度负相关关系。采用免耕留茬措施可以有效地抑制农田土壤风蚀,有利于防治农田荒漠化。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沙地大田种植的绿豆和谷子两种作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虽然均为单峰曲线,但Pn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且8:00后,谷子的Pn总是大于绿豆的。分析认为,谷子对强光的适应性比绿豆高。非气孔因素造成6:00~10:00绿豆Pn的降低,而10:00~12:00谷子Pn的降低主要是气孔导度下降引起的。与净光合测定同步的叶绿素荧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沙地最典型地区5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严重的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发展变化特征,为其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其最典型地区奈曼旗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年气温、降水、蒸发及风沙天气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间,科尔沁沙地的气温呈上升趋势,冬、春季增温尤为显著;降水量年际间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风速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较平稳地在3.2~3.3 m/s之间波动;风沙天气从1995年开始基本得到遏制。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加及降水量减少对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平均风速和风沙天气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正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4.
辽西北沙地流动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西北沙地流动沙丘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水分运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丘土壤含水率的时间变化与降雨有密切关系,春季土壤含水率较低,为0.1%~3.1%;夏季土壤含水率较高,为2.5%~5.1%;秋季土壤含水率略高于春季,为2.2%~3.6%。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位为:0~10cm土壤含水率变异程度较大,受降雨和蒸发影响强烈;10cm~80cm变异程度相对小些;80cm~120cm土壤含水率比较稳定。流动沙丘不同部位的土壤含水率受干沙层厚度频繁变化和降雨量影响显著,阴坡底含水率>阳坡底>阳坡中>丘顶>阴中。  相似文献   

15.
沙地冬小麦灌浆特点和水肥对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品种,不同砂土类型和不同水肥条件的冬小麦粒形成及灌浆强度测定表明,沙地冬小麦灌浆特点主要表现为灌浆期短(一般15~17天)灌浆强度较高,但开花至成熟历时天数少(30天左右)千粒重低,小麦旗叶单位面积干重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倒二,倒三叶单位面积干重与千粒重相关不显著;茎秆上部三节间单位面积干重与千粒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沙地不麦增灌水量,难以显著提高灌浆强度,灌溉应做到少量多次。增施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区野生植物资源概况及其利用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对毛乌素沙区的实地考察,初步调查了该区的野生植物资源状况,结合野生植物资源类型的调查,对其沙生植物种群的演替规律和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区共有高等植物(包括蕨类植物)68科,224属,401种和4亚种11变种。其中国家二级濒危植物3种,国家三级濒危植物7种;可作资源利用的植物共有218种,其中纤维植物类38种;淀粉及糖类20种;油脂类30种;鞣料类11种;芳香油类18种;树脂及树胶类1种;药用植物195种;土农药6种;色素类1种;维生素类2种;钾盐类1种。  相似文献   

17.
多光谱遥感数据是沙地动态监测的数据源,从中提取的沙地信息是监测的基础数据。波段是否为最佳组合,直接影响沙地信息的提取和地物的分类。笔者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单波段信息、波段间的相关性和OIF指数的分析,研究了提取物及其背景的特征,获得提取沙地信息的最佳波段组合为波段3、4、7。该组合形成的彩色图像地物信息丰富,沙地信息突出,易于目视解译,效果良好。波段的组合研究为后期数据处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不合理。以生态环境、人口和经济上具有典型性的母子山村为依托.根据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及实地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对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近17年母子山村耕地面积呈波动变化,由1988年的836.53hm^2增加到2000年的1011.01hm^2.2005年耕地面积降为651.23hm^2:牧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由1988年的1437.15hm^2降到2005年的675.8259hm^2;草地覆盖度降低,高覆盖度草地1988年占草地面积的13.58%,2005年降为0;森林覆盖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比重由1988年的17.6%上升到2005年的53.1%;沙漠化土地面积锐减.比重由1988年的13%降到3%。母子山近17年中,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指数为9.35,人类改变土地的程度在增强.人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土地利用的程度由低级另,1向高级别转变。其原因主要是人口和牲畜的变化及国家政策的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毛乌素沙地主要作物糜子生理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燕 《作物学报》2001,27(6):908-914
系统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主要粮食作物糜子在自然和水分胁迫条件下生理、生态特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由于滩地小环境因子的特殊性,使拔节期滩地糜子的光合速率高于盆栽对照.(2)土壤水分胁迫主要在抽穗期至灌浆期造成植物体内较大的水分亏缺,在拔节期亏缺不明显.(3)水分胁迫使糜子各生长季的光合速率下降,其中轻  相似文献   

20.
温度与沙床对棉花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棉花种子发芽试验中氧气和水分的矛盾,本研究对两个棉花品种运用不同类型的沙床和不同温度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30℃恒温下采用细沙发芽床发芽率显著下降;采用粗砂和混沙在30℃恒温、25℃恒温和20—30℃变温下发芽,发芽率无显著差异,其平均发芽天数显著短于细沙;30℃恒温下使用粗砂和混沙,平均发芽天数最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