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介绍了大龙洞水库放水塔改建中对表层取水结构方案的拟定过程,分析了各方案的特点, 进行了方案比较和采用方案的最后确定。详细阐明了采用方案的取水结构的构造、组成和特点,分析了该结构的取水性能。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圩区水厂(取外河水)取水构筑物的几种基本布置形式,分析了堤后泵站式取水构筑物的技术可行性和管理方便性。  相似文献   

3.
中、小型水库取水设施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中、小型水库取水设施进行改造,针对取水设施大多存在漏水损失、淤积堵塞、设备被盗、管理不便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封闭式取水设施。该取水设施采用全封闭式斜卧分级取水结构、逆流式进水、内伸缩柔杆启动闭系统,结构简单、造价低、管理方便,具有良好的防、防淤、防盗效果。同时,介绍了该取水设施的设计要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PLC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取水配水控制中的应用,包括取水配水系统构思,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以及软件设计。采用上位机结合PLC的方案,通过RS-232C相互传输数据,实现了对取水配水的自动控制,提高了取水配水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环形毛细透排水带渗管、立式毛细透排水带渗管和普通PVC渗管的渗滤取水试验,对比了在不同反滤层环境下3种渗管的集水能力和滤净能力。结果表明,在单一均质反滤层条件下,立式毛细透排水带渗管能同时兼顾集水和滤净性能,取水效果达到最优。并首次提出新型毛细透排水带渗管可用于傍河取水的渗渠取水工程,研究成果对毛细透排水带在渗渠取水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取水泵站优化运行调度研究对泵站节能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针对取水泵站的工作特点,以取水泵站日运行耗电费最小为目标,考虑峰谷电价及清水池调节容积对取水泵站日运行耗电费的影响,建立了含定速泵或双速泵的取水泵站优化运行调度数学模型,并利用基于动态规划法的求解策略对该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最后通过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在原有泵型不变且同等满足供水要求的情况下,该取水泵站采用本文优化后的运行方案较目前实际的运行方案,可有效地实现充分利用清水池调节容积应对峰谷电价进行错峰运行,泵站运行耗电费可明显降低,这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优化调度数学模型是合理、有效的,对类似的取水泵站节能运行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理论研究和试验,研制出一种利用库水浮力进行自动启闭的取水装置,它具有运行可靠,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不耗电能,不漏水,自动化程度高,造价低等特点,是较先进合理的表层取水装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山区河流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充分考虑取水建筑物的引水防沙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因此,从山区河流的特点出发,在介绍取水建筑物工程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具体工程实例和运用情况提出工程改进措施和必须注意的问题,并根据当前国内外取水建筑物的研究现状,探讨山区河流取水建筑物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监测管理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取水监测的准确性、实时性和稳定性是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面对点多面广的取水监测站点,我国仍采用传统的人工运维监测与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方式粗放、运维效率低下及运维费用高昂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自动诊断的主动运维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故障信息采集、故障诊断、故障评价和故障处理四大模块,实现水资源取水监测体系故障实时监测、运维科学调度的高效管理模式。技术成果在安徽省水资源取水监测体系得到了应用,为安徽省水资源取水监管能力的稳定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巴东新城引水工程中取水枢纽工程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应用决策树对几组治理方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整治方案,从而针对山溪河流取水枢纽泄洪能力不足的状况,总结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1.
指出我国灌区普遍存在工程老化、效益递减、灌区管理单位经费短缺、发展困难等现象。灌区的主要经费来源是灌溉水费,而水费计收标准低、收缴困难、中间环节多、难以到位。灌溉水费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灌区工程的维修、改造与更新不能得到保证。分要认为:灌溉水费管理改革,应围绕提高水费收缴率和使用效率、保证专款专用而展开,不仅要采用科学的、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水费计收标准,而且在水费收交的过程中应减少中间环节,杜绝截留、挪用。此外,实施国家对农业水费的补贴政策,加大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与完善灌溉水费管理的法规规章与制度,也是加强水费管理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多数灌区供水体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水权探讨改革措施。指出模糊水权是灌区用水的制约因素,概述灌区水权改革历程,分析水管理部门、灌区管理机构和用水户的关系,提出应保障灌区用水转让权、明晰水权与灌区资产权利关系,为灌区供水体制管理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低压输水管道灌溉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措施,具有节水、节能、省地、省工、输水便捷、适应性强等特点,目前在我国平原井灌区应用较为普遍。山区自流灌区发展管灌技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结合红旗渠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我们对山区自流灌区发展管灌技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就此项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作一介绍,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分析制约泾惠渠灌区渠井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开展水资源统一调控管理机制研究。在了解泾惠渠渠井双灌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水资源管理主体不一致、地下水无计量设施和水价不统一是制约渠井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水量计量与监控机制、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异水同价、阶梯水价"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水资源联合调控智能管理决策系统、建立舆论监督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对泾惠渠灌区水资源统一调控管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凌海市节水增粮建设规模、取用水方案及取水合理性分析,其水资源开发利用通过采取管灌、膜下滴灌等工程,可以提高项目区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的.本文并对取水的影响与补偿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保障粮食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6.
明确初始水权数量与质量的分配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水资源管理和水市场建设中涉及的水权问题,本文以内陆黑河干流为背景建立了干旱区水权分配系统。按照不同地区使用的水资源除了具有相对公平的数量,还应该具有相对公平的质量的原则,系统将以往模糊的流域水权界定对象清晰化,明确其为河流在某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生态和水环境的要求,流域所能调配的水资源。为此,系统考虑与地区取水相关的经济和环境因素,运用基于水资源模型和区域水质模型的多目标规划方法计算流域各地区理论取水量,并将理论取水量结果用于改进目前的水权分配计算方法,不仅给出了流域各地区的水权分配比例,同时将各地区按水权分配到的水资源数量和质量也一并给出。实际应用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给出的水权分配结果较以往类似成果加深了各地区对自身拥有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将面临的流域整体水资源形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高含沙水滴灌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滴头堵塞是滴灌系统运行中的一大难题,对于高含沙水来说更为突出.针对多泥沙河道取水时引水必将引沙的现状,在分析了我国主要河道水沙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天然河道"水小沙少、水大沙多"的特点,提出了明暗结合式取水模式,采用枯水期明引与洪水期暗引相结合的方式,为解决多泥沙河道取水提供了新思路.利用研发的小型移动式过滤设备、简易过滤装置、可拆式灌水器等高含沙水滴灌专用设备进行组装配套,形成了适合于高含沙水的滴灌系统,使系统配套性能和运行效率均得以提高.与现有滴灌系统相比,系统造价大幅降低,堵塞率控制在5%以内,为解决高含沙水滴灌系统的易堵塞、投资高的难题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建立灌区用水者协会的水权制度,对明晰用水者协会的产权制度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对水权、区域水权、初试水权论述的基础上,对灌区用水者协会的水权进行了探讨。用水者协会的水权是农业水权中的灌溉水权,是由其所辖灌溉工程决定的、灌区管理单位(或供水公司)移交(或转移)的灌溉水的权利,包括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用水者协会的水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水的所有权为国家所有,其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为用水者协会集体所有,协会水权经灌溉工程产权移交后产生,并具有初试水权的特性。灌区用水者协会的水权量一般用水量、水权面积表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土地结构、人口结构、种植结构以及农村资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发了农村土地的大幅度流转,催生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南方地区受自然条件、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农户配合度与参与度不高,南方灌区用水组织的内生动力、凝聚力较弱,终端用水管理体制也比较薄弱.新型经营主体对用水组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加快了政府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步伐,继而实现农业节水的目标。通过阐述安徽六安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的改革现状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存在的农业水权转让或回购难以实现、田间基础设施落后、灌溉定额难以统一、资金补贴难以维持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