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做青环境调控方式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了降低乌龙茶人工做青环境的投资成本和能耗,改善做青环境空气质量,对恒温恒风和恒温无风两种做青环境进行试验比较,通过在线测定做青环境指标及青叶若干生理指标,探明做青环境调控方式对叶层空气参数、青叶生理生化变化以及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恒温恒风调控方式能有效降低叶层空气的相对湿度,改善空气质量,增大青叶的气孔导度、失水速率及呼吸速率,提高毛茶的水浸出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毛茶品质较优。春茶乌龙茶做青环境调控参数宜为:温度22~25℃,相对湿度70%~80%,做青前期叶层平均风速0.2 m/s。  相似文献   

2.
微机控制乌龙茶做青环境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微机控制乌龙茶做青环境系统温度控制范围为20—28℃±1℃,湿度控制范围为相对湿度55—75%±3—5%,能有效地控制乌龙茶做青环境,保证茶叶品质稳定,四季均可制高档茶。做青时间缩短50%,大大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乌龙茶品质可比传统人工方法做青提高1~2级,每公斤干毛茶可增值2—3元,提高了乌龙茶出口创汇能力。该系统还可应用于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所需的环境控制上。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振动做青设备研制与做青环境调控性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决闽南乌龙茶传统“摇晾分置式”做青中作业姿势难适应,用工量大,能耗高的问题,该文研制了一种集振动摇青、晾青、做青环境控制为一体的振动做青设备,该设备由动力系统、振青装置、环境控制系统组成.并使用该设备进行了振动做青环境调控性能试验,试验表明,该设备可有效控制做青过程青叶层气流速度0.46~0.64 m/s,符合0.5 m/s的微风要求,气温稳定在22~24℃,显著低于春茶自然做青环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60%~80%,极显著低于春茶自然做青环境湿度;CO2体积分数300~400μL/L,极显著低于空调做青环境CO2体积分数.振动做青毛茶品质极显著优于传统做青方式,不舒适性为6级的作业姿势仅为传统做青的1/3,节省劳力50%,节省能耗50%.研究结果可为实现闽南乌龙茶连续化、清洁化、标准化初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心泽  王庆 《南方农业》2008,2(6):20-22
简介烟叶香气物质组分;综合讨论了在烟草种植上施用氮、磷、钾及三要素配施,有机、无机肥配施,以及施用其它肥料对烟叶香气成分和香吃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风味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影响,在控温除湿环境中以基于静态摊晾于水筛加工而成的白茶为对照,在不同茶鲜叶减重率(65%、70%和75%)时对在制品进行并筛或堆青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制成的白茶呈现出较为相似的感官品质特征,但堆青处理相较并筛处理及对照茶样的香气鲜度下降而滋味甜度提高。在并筛处理中以在减重率为70%时并筛略优于在减重率为65%时并筛的白茶品质,且二者均以薄并筛处理较优于对照茶样。在减重率达75%时对在制品进行相同时长不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方式:2~6筛并1筐)以厚堆处理的白茶品质较优,而不同时长相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时长:2~6 d)则以短时堆青的白茶品质为佳。不同摊青处理白茶的儿茶素类、生物碱和主要氨基酸组分无明显规律性差异。相较静态/并筛工艺组,堆青工艺组茶样中呈甜味的脯氨酸和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等花果香成分显著降低(P<0.05)。基于茶样生化组成的模式识别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静态/并筛工艺组与堆青工艺组2种类群。堆青处理可通过促进脂肪酸代谢,增加烷烃类、降异戊二烯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来有效调节白茶样品的生化组成;橙花醇、橙花醛和香草醛等23种化合物可视为其与静态/并筛工艺组茶样相互区分的主要特征标识物(群)。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摊青方式的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绿茶滋味品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该文研究利用电子舌技术快速评价绿茶的滋味品质。试验以“碧螺春”绿茶为研究对象,以绿茶滋味化学鉴定法作为绿茶滋味品质的评价方法,获得的滋味总得分值作为电子舌评价模型的参考测量值。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首先对不同生产日期的碧螺春茶汤滋味总得分值和各传感器响应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对比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电子舌传感器响应值与滋味总得分值之间的相关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生产日期对绿茶滋味品质及各传感器响应信号都具有极显著影响;当采用4个主成分时,建立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最优。用独立样本检验模型精度,模型预测值与参考值的相关系数为0.906,预测集均方根误差为4.077。研究结果可为茶叶品质智能化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干制条件对红枣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干制条件对红枣香气品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pectrometry)技术分析鉴定了50、60、70℃热风干燥,自然阴干和糖心枣5种红枣样品的香气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对红枣中7类主要香气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影响红枣香气品质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酯类、醛类、酸类和酚类;自然阴干的红枣香气品质较差,采用热风干制可有效提高红枣的香气品质;60℃热风干制的红枣香气成分综合得分最高,优于50℃和70℃热风干制红枣的香气品质,为红枣的干制工艺提供技术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可实现对红枣干制条件的区分,并能较好评价红枣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精准温控技术在枸杞鲜果保鲜中的应用效果,将枸杞分别装入泡沫箱(Control Check,CK)、泡沫箱+蓄冷剂(冰温)和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相温)中,记录箱内温度,结合贮藏期间枸杞的品质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3组枸杞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不同处理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精准温度控制后箱体内部温度更低,且温度波动保持在0.1 ℃以内,CK组、冰温组、相温组枸杞出现发霉腐烂现象的时间分别为10、20、40 d;贮藏40 d后,相温组枸杞的腐烂率为4.11%,远低于CK组的14.85%,色差低于3,亮度达34.1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较CK组高0.65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4.34 mg/100g、2.90 mg/g,相温组枸杞有效抑制腐烂率和失重率的增加,延缓色差的升高和亮度的降低,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经主成分得分分析后得到3组枸杞的品质排序为相温组、冰温组、CK组,且精准温度控制贮藏的枸杞醛类、萜类等有利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更高。因此,精准温度控制技术有利于枸杞鲜果的冷藏保鲜,其中相温贮藏效果更好。研究结果为枸杞鲜果精准温控保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壤通报》2014,(4):795-800
以黑龙江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遗传算法(GA)波长选择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建立土壤有机碳(SOC)的预测模型。通过设定以下GA参数:波长选择数量上限k、初始种群大小P及迭代次数N,采用单点优化方式逐一确定各参数。结果表明,在主成份数为7的情况下,当GA的参数取N=300、P=300、k=50时,GA模型最优;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2=0.922、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1.74、交叉检验均方根误差RMSECV=1.80;模型的预测决定系数R2=0.931、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1.84、预测相对误差RPD=3.81。与原始光谱的PLS模型相比,R2由0.900提升至0.922,RPD由3.38提升至3.81。结果表明,通过GA进行波长选择能够优化模型,提升模型稳定性以及预测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
杨学山  刘琦  段卫朋  宋茹茹  韩舜愈  祝霞 《核农学报》2020,34(10):2271-2279
为提升贵人香干白葡萄酒的香气品质,以澄清汁发酵工艺(CQ)为对照,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浸渍工艺(JZ)和浸渍澄清工艺(JC)处理发酵酒样中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结果表明,浸渍处理可以明显增加葡萄酒中香气物质的含量。与CQ相比,JZ和JC对发酵酒样中品种香气物质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萜烯类化合物含量分别增加1.86、1.01倍,且JC酒样中醇类、酯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分别为4 799.38μg·L-1和5 013.28μg·L-1。主成分分析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JZ和JC酒样的花香特征相似,且JC酒样的热带水果香气以及醇香特征更为明显;与CQ相比,JC发酵酒样香气优雅、纯正,口感平衡。综合分析,浸渍澄清工艺(JC)可有效提升甘肃河西产区贵人香干白葡萄酒的香气品质。本研究结果可为干白葡萄酒增香酿造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杀青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杀青作业是提高绿茶加工品质的关键工序,为了提高茶叶加工品质,采用微波、热风、蒸汽、锅炒和蒸汽-热风组合等不同杀青方法对加工后绿茶的感官品质和茶叶内含成分品质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输出功率 10 kW、时间2.5 min、杀青叶温室75℃,杀青后茶叶的外形色泽、汤色、叶底表现较好,只有香气、滋味欠佳,咖啡碱、茶多酚、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是2.70%、34.40%、3.335×10-3 mg/g和2.24 mg/g,时间是传统杀青的1/4~1/3,能耗成本是传统杀青的1/3。蒸汽-热风组合杀青时间为6 min(蒸汽和热风各处理3 min)、叶温80℃杀青的茶叶香气最好,氨基酸保留量达到3.48%,感官品质总分达到90.75分。  相似文献   

12.
采用葡萄酒多酚系列指标,构建味感质量预测模型,实现干红葡萄酒涩感和余味的客观量化。试验以宁夏和新疆的50款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原料,利用常规方法检测样品总酸、挥发酸和pH值,采用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抗氧化活性,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分析总酚、花色苷、黄烷醇、黄酮醇、酒石酸酯含量,并以感官品评法量化干红葡萄酒的涩感和余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酚、花色苷、黄烷醇、黄酮醇等对涩感和余味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酒石酸酯对余味的影响较小,而总酸和pH值对供试干红葡萄酒的涩感没有显著影响(P>0.05)。感官品评量化结果显示,宁夏和新疆产区酒样的涩感得分为6.18和5.70,余味得分为5.37和4.85,供试酒样的涩感与余味质量良好,且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以多酚系列指标表征的涩感质量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的决定系数(r-square,R2)为0.83,余味模型的R2为0.78,结果表明,总酚、黄烷醇、挥发酸、DPPH等指标对葡萄酒的涩感和余味贡献较大,黄酮醇和酒石酸酯主要影响葡萄酒的涩感,而花色苷、总酸和pH值则主要影响葡萄酒余味。研究得出,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设计的多酚系列指标可以较好地解析干红葡萄酒的味感质量,降低检测成本,具备表征和预测干红葡萄酒味感质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青砖茶压制压力的选择至关重要,为探求压力与青砖茶品质及内含成分间的相互关系,并尝试对关键成分进行快速预测。以青砖茶为研究对象,设置了5个等级的压力值,通过感官审评和相关关系法分析了最佳压力值与品质和内含成分间的相关关系;应用标准变量变换、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及组合方法进行降噪处理,应用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筛选特征光谱区间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将主成分分别输入到3种信息传递函数的jump connection nets结构人工神经网络中建立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最佳压力值为18 MPa;关键内含成分为: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P<0.05);最佳预处理方法: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组合方法;特征光谱区间:9 734.9~10 000,8 924.9~9 191.1,5 368.9~5 638.8,7 011.9~7 281.9,6 190.4~6 460.4,4 821.2~5 091.2,9 194.9~9 461.1,7 559.6~7 829.6,5 916.5~6 186.5 cm-1,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7.82%,以应用tanh传递函数建立的GCG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最佳(Rp2=0.980,RMSEP=0.027),并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Rp2=0.948,RMSEP=0.041)。研究结果为其它重量规格青砖茶产品的研发和品质的快速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茶树油熏蒸对草莓采后病害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茶树油对草莓保鲜的作用效果,对人工接种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的草莓果实进行不同质量浓度、不同时间的茶树油熏蒸处理,测定20℃贮藏下的病害发生情况,并运用体外试验研究该熏蒸处理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接受该处理的果实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趋势。研究发现:茶树油熏蒸处理可降低草莓果实灰霉病和根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抑制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减缓草莓果实在贮藏期间失重率的上升,维持较高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茶树油熏蒸用于草莓保鲜是可行的,质量浓度为2?000 mg/L,熏蒸3 h可明显延长草莓货架期。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图像和光谱信息融合的红茶萎凋程度量化判别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了实现对红茶萎凋程度量化判别,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将图像和光谱信息融合后分别与线性判别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结合的技术,进行工夫红茶萎凋程度定性判别及儿茶素与氨基酸比值定量预测研究。通过对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5个特征波长和对应的光谱特征值,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提取5个特征波长图像的纹理特征值,并采用连续投影算法优选出14个纹理特征值,然后分别以光谱和纹理特征值融合数据建立红茶萎凋程度的线性判别模型和儿茶素与氨基酸比值的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所研究的方法和建立的模型对工夫红茶萎凋程度判别准确率达到94.64%,儿茶素与氨基酸比值预测相关系数为0.8765,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434,预测结果较好。证明应用这两种方法能实现对红茶萎凋程度量化判别。  相似文献   

16.
微波远红外耦合杀青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研究微波远红外耦合杀青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试验分析了杀青时间、杀青功率和投叶量等因素对绿茶香气、滋味品质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绿茶微波远红外耦合杀青工艺,并与其他杀青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较佳的耦合杀青工艺为杀青功率微波10 kW +远红外6 kW,投叶量0.5 kg/min,杀青时间先微波1.5 min+后远红外1.5 min。此时杀青的茶叶香气滋味最好,感官品质总分达到91.40,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芳香油质量分数分别达到17.24%、12.62%、3.10%、3.72%、4.64%、15.40×10-2 mg/g,香气滋味品质好于其他杀青方式,杀青时间是传统杀青的1/4~1/3,能耗成本是传统杀青的1/3~1/2。该杀青工艺克服了单纯使用微波杀青的不足,为绿茶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营养水平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年施纯N 90 kg/hm2、180 kg/hm2、360 kg/hm2、720 kg/hm2 4种不同氮素营养水平对茶叶干物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茶叶的干物质产量和品质有明显的影响,合理的施氮量能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并改善其品质。所有处理中,年施纯N 360 kg/hm2获得了最高干物质产量,超过这一施肥量,产量便开始下降。在同一基础肥力土壤条件下,茶叶干物质产量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加大先增加后降低,呈抛物线趋势。品质结果分析显示施用适量氮肥能明显提高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而茶多酚含量降低; 茶树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也呈升高趋势。在4种施肥水平条件下,茶叶增产幅度为19.59%、25.19%,平均22.39%; 茶叶品质成分,特别是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足火工艺参数对工夫红茶热风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干燥是制茶必不可少的工序,为探究足火条件对红茶热风干燥特性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明确较优足火工艺参数,该文以工夫红茶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定130、110、90和70℃共4个不同热风足火温度,茶叶干燥至10、20、30、40、50、60min时通过其品质成分含量的测定和感官审评,分析了不同足火温度下工夫红茶的热风干燥特性,探讨了足火条件对工夫红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LeastSquaresDiscriminantAnalysis,PLS-DA)研究了足火温度间的关键差异性成分。结果表明:足火温度越高,茶叶含水率越低、干燥速率越大、干燥至含水率小于5%的时间越短,其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在1.729×10-8~3.648×10-8 m2/s之间,干燥活化能为15.40 kJ/mol;Page模型可用于反映茶叶足火过程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其决定系数在0.924~0.995之间,均方根误差在0.008~0.023之间,离差平方和在1.043×10-4~7.866×10-4之间;足火温度越高,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总儿茶素、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越高,同时茶黄素、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含量越低;90℃足火40min为工夫红茶的较佳足火干燥工艺;咖啡碱、可溶性糖、氨基酸、儿茶素C、茶黄素可作为工夫红茶足火工序的控制指标。该研究为优质工夫红茶标准化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