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饲料粉碎粒度与能耗及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择5种饲料原料(玉米、麸皮、豆粕、棉粕、菜粕),用小型锤片粉碎机在5种孔径(4.0mm、2.5mm、1.5mm、1.0mm、0.6mm)的筛片下进行粉碎,测定粉碎物的对数几何平均粒度和粉碎电耗,并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体外消化法测定不同粉碎物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①5种饲料原料的粉碎物的对数几何平均粒度与粉碎机筛片孔径相关,但也与饲料原料的原始粒度有关;②粉碎能耗随粉碎物对数几何平均粒度的下降而急剧上升,粉碎机产量下降,以麸皮的电耗增加幅度最大;③粉碎物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随粉碎物的增大而减小,并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豆粕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随对数几何平均粒度的减小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玉米、菜粕、棉粕和麸皮。  相似文献   

2.
将过3.0 mm、2.0 mm、1.2 mm和0.8 mm孔径筛片的蒸炒豆粕(测定的几何平 均粒度分别为2 565μm、529μm、449μm、334μm和210μm)进行体外消化,研究豆粕粒度 与蛋白质消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粒度为449μm组的粗蛋白消化率最高,比2 565μm、529 μm和334μm组分别提高了10.75%、4.43%和1.37%(P<0.01);比210μm组提高了 0.17%(P<0.05);粒度为449μm组和334μm组的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68.95%, 68.89%)较高,分别比2 565μm和529μm组提高了(3.52%,3.44%)和(8.14%,8.06%) (P<0.01);粒度为449μm的豆粕的赖氨酸、精氨酸、胱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丙 氨酸、酪氨酸和脯氨酸的消化率均高于其他粒度组。  相似文献   

3.
豆粕粉碎粒度与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过3.0mm、2.0mm、1.2mm和0.8mm孔径筛片的蒸炒豆粕(测定的几何平均粒度分别为2565μm、529μm、449μm、334μm和210μm)进行体外消化,研究豆粕粒度与蛋白质消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粒度为449μm组的粗蛋白消化率最高,比2565μm、529μm和334μm组分别提高了10.75%、4.43%和1.37%(P〈0.01);比210μm组提高了0.17%(P〈0.05);粒度为449μm组和334μm组的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68.95%,68.89%)较高,分别比2565μm和529μm组提高了(3.52%,3.44%)和(8.14%,8.06%)(P〈0.01);粒度为449pm的豆粕的赖氨酸、精氨酸、胱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和脯氨酸的消化率均高于其他粒度组。  相似文献   

4.
7种饲料原料粉碎粒度与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及能耗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选择 7种饲料原料 (玉米、麸皮、去皮豆粕、带皮豆粕、普通豆粕、棉粕、菜粕 ) ,用小型锤片粉碎机在 5种孔径(4 .0、2 .5、1.5、1.0、0 .6mm)的筛片下进行粉碎 ,测定粉碎物的对数几何平均粒度和粉碎电耗 ,并用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两步体外消化法测定不同粉碎物的蛋白质的胃蛋白酶消化率和两种酶的连续消化率。结果表明 :(1) 7种饲料原料粉碎物的对数几何平均粒度与粉碎机筛片孔径线性相关 ,但也与饲料原料的原始粒度有关 ;(2 )粉碎能耗与粉碎物对数几何平均粒度主要呈二次曲线关系 ,当原料粉碎通过 1mm及以下筛孔时 ,电耗急剧上升 ;(3)粉碎物的胃蛋白酶体外消化率和总酶消化率与粉碎物的几何平均粒度显著线性负相关 (P <0 .0 5 )。说明粉碎能有效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其中 ,去皮豆粕具有最高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粉碎粒度及粒度分布对产蛋期海兰灰蛋鸡粗蛋白代谢率和十二指肠形态的影响。选取216只46周龄健康海兰灰蛋鸡,随机分为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将玉米、豆粕分别用4.50、6.00、8.00 mm孔径筛片粉碎,两两交互后按同一配方配制试验饲粮,饲喂海兰灰蛋鸡7周。结果表明:玉米粒度对饲料粗蛋白代谢率有显著影响(P0.05);豆粕粒度和玉米与豆粕粒度的交互作用对饲料粗蛋白代谢率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玉米、豆粕粒度的增大,饲料粗蛋白代谢率会随之降低;豆粕粒度、玉米粒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十二指肠肠绒毛高度和肠壁厚度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十二指肠肠绒毛高度和肠壁厚度会随粒度的增大而增大,但豆粕粒度的增大会使十二指肠壁变薄。在试验条件下基于饲料粗蛋白代谢率和海兰灰蛋鸡的十二指肠形态适合蛋鸡生产的饲料粒度为:8.00 mm筛片粉碎的玉米,其中大于75%粒度分布在400~5 000μm,约0.1%的粒度大于5 000μm且最大粒径为5 008μm,重量几何平均粒径为704.15μm。4.50 mm筛片粉碎的豆粕,其中大于75%的粒度分布在400~2000μm,最大粒径为2 875μm,重量几何平均粒径为668.00μm。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探讨仿生消化过程中生长猪体内4种小肠消化酶以及胃期和小肠期消化时间对植物性饲料磷体外消化率的影响,为确定仿生消化法评定生长猪常用植物性饲料磷体外消化率时模拟小肠消化液的组成与最佳消化时间提供参考。试验在SDS-Ⅰ型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中进行,以玉米、豆粕和麦麸为测试原料,分3个试验进行。试验1,设置5个处理,1个不添加小肠消化酶的处理(对照)和4个添加不同小肠消化酶的处理,分别添加胰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胃期消化时间为1.25 h,小肠期消化时间为4.00 h;试验2,确定小肠消化液主要消化酶组成后,设置5个不同的胃期消化时间的处理,分别为0.50、0.75、1.00、1.25、1.50 h,各处理的对应小肠期消化时间均设置为4.00 h;试验3,确定胃期消化时间后,设置6个不同的小肠期消化时间的处理,分别为1.00、2.00、3.00、4.00、5.00、6.00 h。以上各处理均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根消化管,分别测定3种饲料原料的磷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1)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均可显著提高玉米、豆粕和麦麸磷体外消化率(P<0.05),糜蛋白酶可显著提高豆粕和麦麸磷体外消化率(P<0.05),却显著降低了玉米磷体外消化率(P<0.05)。2)胃期消化时间由0.50 h增加到1.00 h,玉米和豆粕磷体外消化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1.25 h时玉米和豆粕磷体外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消化时间由0.50 h增加到1.00 h,麦麸磷体外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1.25 h时达到稳定。3)小肠期消化时间由1.00 h增加到6.00 h,玉米、豆粕和麦麸磷体外消化率均显著增加(P<0.05),并分别在3.00、4.00、5.00 h达到稳定。分析以上结果得出:1)可采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模拟小肠液。2)确定胃期消化时间为1.00 h,小肠期消化时间为5.00 h。  相似文献   

7.
选择48头25日龄断奶、平均体重(7.95±0.14)kg的三元杂交猪(DLY),按性别、窝别相同原则随机分3个处理,每处理8重复,每重复2头猪,试验期28 d,研究饲料在不同粉碎粒度情况下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将玉米、豆粕分别用1.5、1.2、0.8 mm孔径筛片粉碎,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体外消化法测定不同粉碎物蛋白质的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同一物料在3种孔径筛片粉碎下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粉碎粒度饲料对乳猪的日增重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乳猪的饲料增重比在试验前期和全期,随原料粉碎粒度减小而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乳猪的日采食在试验后期有随粉碎粒度降低而降低的趋势。表明原料粉碎粒度的降低,对乳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无显著影响,但有降低饲料增重比趋势。  相似文献   

8.
饲料粉碎粒度与饲料营养价值和动物生产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综述了饲料粉碎粒度对猪、禽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以及对饲料加工、胃肠道形态学的影响,并建议了主要养殖动物适宜的粉碎粒度。  相似文献   

9.
试验分析广西4种常规粗饲料(构树枝叶、甘蔗尾叶、桑枝叶和玉米秸秆)微贮组与自然青贮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总能消化率以及酶水解物能值.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使用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模拟青贮饲料在鸡胃肠道的消化过程,分析4种粗饲料微贮组与自然青贮组在体外模拟消化阶段的干物质消化率、总能消化率和酶水解物能值...  相似文献   

10.
粉碎是饲料加工过程中一道重要的工序,饲料(玉米、小麦、豆粕)粉碎颗粒的大小及粒度分布影响着饲料品质,进而影响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的养分消化率及生长性能。因此,本文对饲料粉碎粒度及粒度分布对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养分消化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最适的粉碎粒度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养殖户提供理论参考,为饲料企业生产节省成本。  相似文献   

11.
<正> 提高反刍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的关键,是喂给反刍动物平衡日粮。配合平衡日粮依赖于组成日粮的各种饲料的营养价值的准确评定。评定反刍动物饲料能量价值的常规方法须用牛或羊进行消化、代谢及呼吸试验。测定一个样品需2~4周时间。用活体外方法评定饲料营养价值,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测定大量样品,提供较多的有关饲料消化率和营养价值的信息。二十多年来,用活体外方法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有很大进展。但所采用的各种方法仍需3—5天时间,误差均在±4-5%左右。  相似文献   

12.
加酶饲料体外预消化工艺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饲用酶制剂作为一种新型高效饲料添加剂,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饲用酶制剂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有其最适的作用环境条件,这些条件与动物消化道中存在的环境条件差异很大;此外,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环境条件均会使其失活或活性降低,体外测得的饲料酶活性并不能完全说明酶在动物体内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现行的饲料加工工艺及部分试验的结果,对加酶饲料体外预消化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截留分子质量及来源的透析袋对仿生消化法评定猪饲料原料干物质和磷体外消化率的影响,为猪饲料磷生物学效价评定的仿生消化法操作规程的设计提供参考.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美国Viskase(R)截留分子质量分别为14 000、7 000、3 500 u以及美国光谱医学截留分子质量分别为3 500、1 000 u的5种透析袋,评定玉米、豆粕、麦麸的干物质和磷的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1)随着截留分子质量的缩小,使用美国Viskase(R)透析袋测得饲料干物质及磷消化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截留分子质量为14 000 u的透析袋测得的玉米和麦麸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截留分子质量为7 000和3 500 u的透析袋(P<0.05);截留分子质量为3 500 u的透析袋测得的玉米、豆粕、麦麸的磷消化率最低(P<0.05),分别为55.46%、55.53%和75.66%.2)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截留分子质量的美国光谱医学透析袋测得的饲料原料干物质和磷消化率存在差异,但最大仅分别相差3.35%和1.67%.3)截留分子质量为3 500 u的美国光谱医学透析袋测得的饲料原料干物质和磷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截留分子质量为3 500 u的美国Viskase(R)透析袋(P<0.05),而与截留分子质量为14 000 u的美国Viskase(R)透析袋测定结果接近.从本试验结果可知,使用美国Viskase(R)截留分子质量为14 000 u的透析袋更适宜于仿生消化法测定饲料原料的干物质消化率,而截留分子质量为3 500 u的透析袋较适宜测定饲料原料的磷消化率.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用于肉鸡小麦型饲粮的最佳复合酶谱。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酶(30、60、90、120、150和180 U/g)、木聚糖酶(200、400、600、800、1 000和1 200 U/g)、纤维素酶(200、400、600、800、1 000和1 200 U/g)和植酸酶(500、1 000、1 500、2 000、2 500和3 000 U/kg)分别添加于肉鸡小麦型饲粮中,采用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研究单酶的最佳添加水平;据此,采用4因子3水平L9(34)正交设计和体外法研究4种单酶复配效应,每种酶各设计3个添加水平:β-葡聚糖酶为100、150和200 U/g,木聚糖酶为900、950和1 000 U/g,纤维素酶为900、950和1 000 U/g,植酸酶为1 500、2 000和2 500 U/kg,以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料残渣总能为判定指标,确定4种单酶的最佳复合酶谱。结果表明:1~3周龄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当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分别为150、960、950 U/g时,分别获得最大还原糖生成量0.918、1.161、0.927 mg/g,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2 010 U/kg时,获得最大植酸磷降解率92.35%;4~6周龄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当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分别为150、950、960 U/g时,分别获得最大还原糖生成量0.920、1.160、0.929 mg/g,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1 940 U/kg时,获得最大植酸磷降解率92.23%;当4种酶的复合酶谱为β-葡聚糖酶150 U/g、木聚糖酶950 U/g、纤维素酶900 U/g、植酸酶2 500 U/kg时,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料残渣总能均获得较优值。综上,肉鸡小麦型饲粮中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的最佳添加水平,1~3周龄分别为150、960、950 U/g和2 010 U/kg,4~6周龄分别为150、950、960 U/g和1 940 U/kg,且2个阶段肉鸡小麦型饲粮中4种酶的最佳复合酶谱为β-葡聚糖酶150 U/g、木聚糖酶950 U/g、纤维素酶900 U/g、植酸酶2 500 U/kg。  相似文献   

15.
体外评定技术是用活体外测定方法评定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的一系列方法与技术。可避免体内法的一些不足。体外评定法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主要有体外产气法、两步法;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人工瘤胃持续发酵法;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应用的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另外还有酶解法及溶解度法等。体外法与体内法、半体内法相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容易标准化、结果重演性好等优点.从而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体外法评定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两步法,体外产气法,瘤胃持续模拟法,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酶解法和溶解度法。并比较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单一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对小鸡粉料分解能力,选取4种酶制剂进行体外酶解,酶制剂分别以编号1、2、3、4表示,以木聚糖酶为基准,添加量为50U/g底物.体外酶解的条件:料水比为1:10、体系pH为5.5、温度为40℃、时间为3h.结果表明:复合酶制剂的体外酶解小鸡粉料的效果明显比单一酶制剂的酶解效果要好,复合酶制剂中1号比4号好.  相似文献   

18.
饲料制粒可以提高采食量和缩短采食时间,以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而原料的粉碎和调质是制粒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直接影响到饲料的营养价值和肉鸡的消化吸收,还会影响加工成本和产品质量.粉碎粒度过大会导致混合不均匀、颗粒品质欠佳等不利影响,并且对动物的采食及采食后的物理性消化产生影响,粒度过小则会对动物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调质过程主要是使饲料受到水热作用,使其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等,调质温度是调质环节的关键参数,温度的高低对蛋白质变性及淀粉糊化程度有直接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利用率.同时,调质温度过高会导致饲料中添加的酶制剂及维生素等严重失活,反而会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本文综述了肉鸡饲料粉碎粒度和调质温度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粉碎粒度、调质温度与肉鸡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六种饲料原料粉碎粒度与蛋白质溶解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饲料原料粉碎后,增大了颗粒的比表面积,即增加了单位质量原料颗粒的总表面积。饲料在消化道中,必须首先要溶解于消化液中才能被消化酶有效地消化,因此饲料营养组分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应与其消化率有重要关系,而将饲料粉碎后的直接效果之一应是可提高饲料养分在消化液中的溶解度。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人对饲料原料粉碎粒度与养分的溶解度关系的研究进行报道。仅沈慧乐、杨秀文(1999)在研究豆粕质量与脲酶活性和蛋白质的溶解度关系中,为测定豆粕蛋白质溶解度的适宜粉碎粒度,进行三种粉碎粒度下蛋白质溶解度的比较,并认为,测定…  相似文献   

20.
生产普通水产饲料时必须选择微粉碎机。而普通带筛片的微粉碎粒度达到95%通过0.15目的筛孔是困难的,否则效率将非常低,它们可以满足一般鱼类(如鲤鱼、草鱼等)或较大鱼的饲料粉碎要求。采用气流分级的有筛和无筛粉碎机可以满足鳗鱼、虾饲料等的加工要求,其粒度可以方便地无级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内置分级筛网或装置的气流分级微粉碎机有较大的优越性,可以简化设备的管理,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