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验以淡水石斑鱼为试验对象,采用4×3因子方法,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脂肪含量对淡水石斑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其中蛋白质水平为40%、44%、48%和52%,脂肪水平为8%、12%和16%。投喂56 d后,测定其生长性能指标、肌肉成分及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探讨淡水石斑鱼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48P/8L组末体重最大,显著高于40P/8L组和44P/8L组(P0.05);饲料中不同蛋白和脂肪组对淡水石斑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48P/8L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大。52%蛋白含量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52P/16L组粗蛋白最大,40P/16L组粗蛋白最小。44P/16L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最大,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48P/8L组蛋白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除52P/8L、52P/12L和52P/16L组之外的所有组(P0.05),投喂48P/8L的饲料组脂肪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因此,淡水石斑鱼蛋白质和脂肪的最适需求量为48%和8%。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讨果寡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斜带石斑鱼幼鱼(18.13±0.02g)为试验对象。试验分为4组:T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T2组饲喂添加0.05%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3组饲喂添加0.1%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4组饲喂添加0.2%果寡糖的基础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25尾鱼,连续养殖56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其中,T2组石斑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上升(P0.05),说明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此外,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果寡糖均能提高石斑鱼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其中T3和T4组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3.
研究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肠道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配制4组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D0组)含65%的鱼粉,试验组(D1~D3组)分别用豆粕替代20%、30%和40%的鱼粉蛋白。180尾体质量11 g左右的斜带石斑鱼幼鱼被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上述4组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试验D1组和试验D2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D3组与D0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D1组和试验D3组特定生长率与D0组相比有差异但不显著(P0.05),试验D2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0组(P0.05);试验D1组、试验D2组和试验D3组饲料系数与D0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30和60 d时,各试验组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力与D0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30和60 d时,各鱼粉替代组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免疫球蛋白M(IgM)和补体C3含量与D0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之,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不宜超过30%。  相似文献   

4.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分别配制成浓度为0.1%、0.3%和0.5%三组海洋红酵母饲料,研究其对宝石鲈(Scorturmbarcoo)生长性能、血液免疫、肝脏抗氧化性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使用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进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进行8周后,0.3%组有以下特征: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总蛋白均值最高(P0.05);中肠淀粉酶活性均值最高(P0.05);前肠脂肪酶活性均值最高(P0.05),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和SOD最高(P0.05)。攻毒实验中,0.3%、0.5%最终死亡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说明海洋红酵母最适宜添加浓度为0.3%。  相似文献   

5.
《饲料工业》2021,42(4)
试验旨在研究以车前草、藿香、刺五加、厚朴四种中草药按质量比制成的复方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2、4、6 g/kg的复方中草药,喂养初始质量为(84.53±14.00)g的鞍带石斑鱼60 d。饲养结果表明:生长方面,在试验60 d时,2 g/kg组的平均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20 d时2 g/kg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内,2 g/kg组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 d时,6 g/kg组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2 g/kg的复方中草药添加量能有效促进鞍带石斑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海带多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及胃肠道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尾平均体质量为(90±2.6)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海带多糖水平为0(CK组)、0.5%(F1组)、1.0%(F2组)和1.5%(F3组)的试验软颗粒料,经过48 d饲养期,测定生长性能、胃肠蛋白酶和二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F1和F2组的末均质量(FAW)、增重率(WGR)和鱼体丰满度(CF)均显著高于CK组(P0.05),饲料系数(FCR)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CK组(P0.01或P0.05);F1组的内脏比和肝体比(HSI)也显著高于CK组(P0.05)。F1组胃和肠蛋白酶及麦芽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CK组(P0.01),F2组均显著高于CK组(P0.05);F1和F2组中肠段乳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与CK组相比,各试验组各肠段蔗糖酶活性虽有提高,但大体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饲料中添加0.5%的海带多糖时,可明显改善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提高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糖水平对梭鱼(Liza haematocheila)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体组成的影响。试验配制6种不同糖水平(0.50%、8.50%、16.50%、24.50%、32.50%和40.50%)的等氮等脂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3.44±0.15) g的梭鱼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进行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1)随着饲料糖水平升高,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以及肠脂比(IPF)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P0.05);饲料不同糖水平显著影响日摄食量(DFI)、饲料系数(FCR)(P0.05)。2)饲料不同糖水平显著影响日氮摄入(DNI)、日能量摄入(DEI)和日脂肪摄入(DLI)(P 0. 05);日氮获得(DNG)、日能量获得(DEG)和日脂肪获得(DLG)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出现显著变化(P 0.05),三者的变化趋势相似,都在0.50%~32.50%组呈上升趋势。饲料不同糖水平显著影响氮保留(NR)、脂肪保留(LR)、能量保留(ER)(P0.05),均在32.50%组有最高值。3)饲料不同糖水平未对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粗脂肪含量在0.50%~32.50%组有上升趋势。4)饲料不同糖水平显著影响肠道脂肪酶(LPS)活性(P0.05);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肠道淀粉酶(AMS)活性在0.50%~24.50%组显著上升(P0.05)。5)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16.50%~40.50%组无显著变化(P0.05);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未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呈显著变化(P0.05),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在0.50%~32.50%组无显著变化(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在0.50%~24.50%组呈上升趋势(P0.05)。基于WGR和FCR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梭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糖水平为35.00%~38.18%。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发酵膏菌株特点及其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采用中药发酵膏中乳酸菌CLEM01分别进行的黏附性试验和弧菌体外拮抗试验;同时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研究不同浓度中药发酵膏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对南美白对虾肠道黏液黏附率高达51.7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酸菌对副溶血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的抑制效果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0.40%中药发酵膏组的成活率高达90.48%,显著高于0.20%中药发酵膏组(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0%中药发酵膏组和0.20%中药发酵膏组终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中药发酵膏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0.40%中药发酵膏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显著高于0.20%中药发酵膏组(P0.05);添加中药发酵膏组对虾肠道总菌数和乳酸菌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弧菌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20%中药发酵膏组和0.40%中药发酵膏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添加0.20%中药发酵膏和0.40%中药发酵膏,均可以有效促进对虾生长,改善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数量,降低有害弧菌数量。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不同形态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消化酶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将240尾健康无病、平均体重为(10.92±0.18)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3个处理:饵料鱼(蓝圆鲹)组、软颗粒饲料组和硬颗粒饲料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为42d。结果:不同形态饲料组间的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硬颗粒饲料组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软颗粒饲料组和饵料鱼(P0.05),软颗粒饲料组与饵料鱼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鱼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软颗粒饲料组(P0.05),与硬颗粒饲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硬颗粒饲料组与软颗粒饲料组接近(P0.05)。饵料鱼组石斑鱼的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软颗粒饲料和硬颗粒饲料组(P0.05);硬颗粒饲料组皱襞高度高于软颗粒饲料组,但未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本试验条件下,不同形态的饲料可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肠道消化酶和组织形态,投喂硬颗粒饲料的效果与饵料鱼接近,优于软颗粒饲料。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组胺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2个处理组美洲鳗鲡幼鱼分别投喂低、高2个组胺水平(分别为217 mg/kg和534 mg/kg)的饲料,试验期77 d。结果显示,与低组胺水平组相比,高组胺水平组美洲鳗鲡幼鱼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日摄食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肠道淀粉酶无显著变化(P0.05);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和过氧化氢活性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水平显著提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接近(P0.05)。试验表明,高水平的饲料组胺可以显著降低美洲鳗鲡幼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部分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糖源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生长、肌肉组成、肝胰腺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糖源。体重(0.29±0.03) g的红螯螯虾幼虾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葡萄糖、蔗糖、糊精、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作为糖源制作5种等氮、等脂、等能饲料,喂养红螯螯虾幼虾8周。结果显示,饲料糖源对红螯螯虾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蔗糖组和玉米淀粉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蔗糖组螯虾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糖源对肌肉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蔗糖、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组总抗氧化性能(T-AOC)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蔗糖组螯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玉米淀粉组螯虾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而糖源对螯虾碱性磷酸酶(AKP)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蔗糖和玉米淀粉是红螯螯虾幼虾饲料的适宜糖源。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幼鱼对高能低氮饲料的适应性,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P35)、40%(P40)、45%(P45),脂肪水平分别为9%(L9)、12%(L12)、15%(L15),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依次标记为P35L9、P35L12、P35L15、P40L9、P40L12、P40L15、P45L9、P45L12、P45L15。选取初始平均体重为27.09 g的云纹石斑鱼幼鱼810尾,随机分为9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喂9周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肌肉营养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云纹石斑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且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以P40L12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为184.59%和1.49%/d;饲料系数、摄食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饲料蛋白质与脂肪水平对其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各组试验鱼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2)饲料脂肪水平对肌肉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最高值出现在L15组;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肌肉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L15组活性最高(121.98 U/L),与L9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P45组出现最高值(89.79 U/L);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和饲料脂肪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但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血清中尿素氮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P35组尿素氮含量为1.97 mmol/L,显著高于其他蛋白质水平组(P0.05);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和脂肪水平为12%时云纹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效果最好,饲料的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对鲤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36.12±1.18)g的鲤9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依次为32.0%、30.0%、28.1%、26.2%、24.2%,玉米淀粉添加水平依次为0(对照)、6.5%、13.0%、19.5%、26.0%的试验饲料,饲养时间为9周。结果表明:从生长性能看,对照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6.0%玉米淀粉组的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对鲤肝胰脏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前肠中,13.0%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6.5%玉米淀粉组(P0.05);中肠中,对照组、19.5%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6.5%玉米淀粉组(P0.05);后肠中,26.0%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19.5%玉米淀粉组(P0.05)。肝胰脏中,26.0%玉米淀粉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前肠、中肠和后肠中,6.5%玉米淀粉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中蛋白酶活性均随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清胆固醇含量以26.0%玉米淀粉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6.5%玉米淀粉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以26.0%玉米淀粉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6.5%、13.0%玉米淀粉组较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提高鲤的消化能力,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在0~13.0%、蛋白质水平在28.1%~32.0%时较适合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氨酸(Met)对小规格[初始体重为(9.75±0.05) g]和大规格[初始体重为(102.60±0.14) g]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酶活性的影响,探究2个规格斜带石斑鱼的Met需求量及其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差异。通过添加晶体DL-Met,配制Met水平分别为0. 70%(0. 7M)、0. 85%(0. 85M)、1. 00%(1. 0M)、1.20%(1.2M)、1.40%(1.4M)、1.60%(1.6M)、1.90%(1.9M)和2.20%(2.2M)的8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将同一规格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小规格斜带石斑鱼每个重复放养30尾鱼,分别投喂0.7M、1.0M、1.2M、1.6M、1.9M和2.2M饲料8周;大规格斜带石斑鱼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分别投喂0.7M、0.85M、1.0M、1.2M、1.4M和1.6M饲料10周。结果表明:1)小规格斜带石斑鱼各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2)小规格斜带石斑鱼0.7M组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3)小规格斜带石斑鱼1.2M组肝脏谷草转氨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显著低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综合以上结果,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经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可得出,小规格和大规格斜带石斑鱼对Met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饲料的1.40%(占饲料蛋白质的3.16%)和1.07%(占饲料蛋白质的2.38%)。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相比,在饲料Met水平低时,小规格斜带石斑鱼对葡萄糖调节能力较弱,随着Met水平升高,小规格斜带石斑鱼对糖和蛋白质的利用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0.41±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6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酵母水解物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0.5%、1.0%、2.0%,共配制出4种等氮(42%粗蛋白质)等脂(8%粗脂肪)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各添加组的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1.0%添加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2.0%添加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2.0%添加组(P0.05)。1.0%添加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肥满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水解物对全虾以及肌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酵母水解物对肠道的皱襞宽度、微绒毛高度和上皮细胞高度影响不显著(P0.05)。而2.0%添加组的肠道皱襞高度显著高于0.5%添加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的酵母水解物显著提高了血清酚氧化酶(PO)和溶菌酶(LZM)活性(P0.05),且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也在1.0%添加组达最大值。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1.0%的酵母水解物能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同时对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健康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石斑鱼生长及营养组成影响,试验选择初重(3.47±0.03)g的褐点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对照组(CK)饲料含鱼粉30%,试验组(R20、R30、R40、R50)饲料是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用豆粕替代20%、30%、40%、和50%的鱼粉,配制的共5种等氮等能(粗蛋白质49.67%、粗脂肪8.08%)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褐点石斑鱼53尾,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CK、R20组与R30组在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指标上均显著优于R40和R50试验组(P0.05);结合增重率的方差回归分析,本试验条件下,当豆粕替代13.88%的鱼粉时,褐点石斑鱼能达到最大增重率。各组在消化酶活性和免疫指标上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研究表明:为使褐点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以及消化酶活性等指标在鱼粉蛋白被豆粕替换时均不受到影响,建议豆粕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最好不超过30%。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鸡肉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45%、粗脂肪含量为10%),6种试验饲料中鸡肉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5.25%、10.51%、15.77%、21.03%和31.54%,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10%、20%、30%、40%和60%。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17±0.02)g的黄颡鱼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对黄颡鱼幼鱼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当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由0增加到20%时,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当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由30%增加到60%时,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则显著降低(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脏体比和肠脂比无显著影响(P0.05)。黄颡鱼幼鱼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黄颡鱼幼鱼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大于10%时,黄颡鱼幼鱼的胃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肝脏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及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在鸡肉粉替代30%鱼粉组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黄颡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20%鱼粉替代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和60%鱼粉替代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中鸡肉粉替代鱼粉的最适比例为20.84%。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挑选450尾体格健壮、大小均匀、平均体重为(17.67±0.03)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苗,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以鱼油(FO)、豆油(SO)、亚麻籽油(LO)、菜籽油(RO)、花生油(PO)为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粗蛋白质约49%)、等脂(粗脂肪约11%)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FO组和LO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PO组(P0.05)。2) RO组的肝脏C18∶1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O组的肝脏C18∶2n-6含量显著高于除P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肝脏C20∶5n-3、C22∶6n-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 PO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血清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LO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SO组(P0.05),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FO组和RO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FO组和PO组(P0.05)。FO组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除L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LO组的肝脏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活性显著高于PO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均有一定的影响。FO组和LO组的生长性能相对较好,而SO组和RO组次之,SO、LO、RO可以作为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良好的植物油源。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肝脏健康相关指标的影响,将360尾平均体重为(46.67±0.07)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25、50、100、150和200 mg/kg的表面活性素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除200 mg/kg添加组外,其他各表面活性素添加组斜带石斑鱼肝脏丙二醛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仅200 mg/kg添加组过氧化氢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0 mg/kg和100mg/kg添加组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 mg/kg添加组最高;各表面活性素添加组(200 mg/kg添加组除外)斜带石斑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仅100 mg/kg添加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改善斜带石斑鱼肝脏健康状况的饲料表面活性素适宜添加水平为100 mg/kg。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研究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石斑鱼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将240尾石斑鱼苗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其中,各组分别采用0%、20%、40%、60%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饲料配方中的鱼粉,分别记为SPC0、SPC20、SPC40、SPC60组,饲喂为期70?d。结果表明,(1)与SPC0组相比,SPC20组、SPC40组、SPC60组石斑鱼末重显著提高5.34%、6.87%、4.05%(P <0.05);与SPC0组相比,SPC20组、SPC40组、SPC60组石斑鱼增重率显著提高了26.82%、31.83%、18.82%(P <0.05);与SPC0组相比,SPC40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了7.06%(P <0.05)。(2)与SPC0组相比,SPC20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P <0.05);与SPC0组相比,SPC20组血清中丙二醛活性显著降低(P <0.05)。(3)4组石斑鱼背肌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40%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饲料配方中的鱼粉能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