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首先分析了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在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而从碳的固定、碳的贮存和碳的释放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碳循环的特征和研究现状,探讨了影响碳循环3个环节的主要因素,重点对北方温带草原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及其对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响应进行综述,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变化日新月异,有关碳循环的研究已经起步多年,各国研究组织都将此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是研究我国碳循环的重要研究地点,在我国碳循环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草业科学》2009,26(4)
3月21日上午,一个从事世界温带草原研发的国际性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揭牌。  相似文献   

4.
欧亚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较好的草原,在发展经济社会、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本来就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植被退化、物种减少、遗传多样性丧失、生产力下降等现象十分严重。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强草原与草业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全球变化与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系统的关系,提出沿着从中国长城至俄罗斯贝加尔湖设置一条经向样带,主要表征欧亚大陆东缘经向热量梯度,反映受大陆性气候控制下的草原地带的生态系列.沿样带开展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能量交换、植被结构动态、气候—植被、放牧—草地—牧草驯化、土地利用格局与管理、模型模拟等研究工作,对于加深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利用及演变规律的影响的认识,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草原荒漠化的驱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环湖牧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统计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草原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县草原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为11.96%,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9.74%。人为因素对草原荒漠化作用力合力是持续增加,贡献率明显高于自然因素贡献率而成为影响的主体,是导致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作用力;只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牲畜和耕地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则不仅可以防止草原荒漠化继续发展,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以草原政策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2~2021年的488篇相关研究文献,基于文献计量学,运用CiteSpace软件探讨草原政策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及前沿。结果表明:近三十年的发文数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相关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北京和草原资源丰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草牧业政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地区绿色发展政策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草原重要性和功能性、草种业发展、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智慧草原管理是未来研究的新趋势。未来草原政策研究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新政策为背景,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可操作性政策建议,为草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内容分析法近年来被引入我国旅游学的研究中,主要应用于旅游相关概念、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动机、游客满意度、游客心理、区域旅游发展、旅游营销、旅游研究方法、旅游安全等领域。今后,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内容分析法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1)与其他方法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配合使用,提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2)内容分析法使用的规范性;(3)开发适用于内容分析法的旅游研究软件和程序。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灌丛沙漠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我国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普遍发生的灌丛化现象,运用反映干旱和半干旱放牧系统一般动态的状态与过渡模式,建立了半干旱草原灌丛沙漠化研究的基本构架.将灌丛化作为草原沙漠化的核心过程,提出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灌丛化机制的假说,以及利用时空替代方法开展草原灌丛沙漠化研究的设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利用不同放牧强度下连续放牧了10年(1990-1999)的放牧样地,对停牧后草地恢复过程中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的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速率均以建群种羊草最高,重度退化种星毛委陵菜最低;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速率与木质素含量、C∶N、木质素∶N和木质素∶P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过程中,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1.
放牧强度对温性荒漠草原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个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性荒漠草原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少;随着放牧强度的加大,各土层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均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种放牧强度下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壤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甘南玛曲高寒草甸草地沙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甘南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不同沙化程度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加剧,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下降,优势度指数增加;禾草地上植物量减少,杂草、莎草地上植物量增加,其中,莎草增加最快。中度沙化阶段是植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地上植物量和均匀度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演替早期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及地上总植物量最高,在极度沙化阶段,地上总植物量最低,优势度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13.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指示着草地的质量和健康状况。本研究以青海省贵南县的天然草地(NG)、沙化草地(DG)、草本人工恢复草地(AG)和灌木人工恢复草地(AS)4种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q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土壤细菌群落生物量、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变化,结合植被和土壤属性剖析了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演变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贡献。结果表明:草地沙化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生物量和α多样性,人工植被重建则促进了土壤细菌群落生物量和α多样性的恢复,22年后基本达到未退化前的水平。草地沙化显著(P<0.05)增加了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的相对丰度,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的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P<0.05);人工植被重建促进了优势细菌门逐渐向NG方向演变,22年后绝大部分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基本恢复到未退化之前的状态。然而,DG、AG和AS与NG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不高,而AG和AS的群落结构则高度相似。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绝大多数植被和土壤理化指标显著 (P<0.05)正相关,植被属性对其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度(10.0%)比土壤物理属性(6.3%)和化学属性(1.9%)更高,植被与土壤所有指标共解释了72.0%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表明植被和土壤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演变。因此,加强对植被和土壤的保护,防止草地退化,并对沙化草地进行人工植被重建,对于保护和恢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而选择利用灌木或草本进行人工植被重建对表层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草畜矛盾尖锐,草地承载力严重下降,如何恢复受损的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突破石漠化恶性循环,是当下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亟需解决的艰巨任务。科学合理地提高草地承载力能够最大化利用草地资源和缓解草畜矛盾,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目标。因此,本文主要对草地承载力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提出国内外关于草地承载力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赵慧颖 《草业科学》2007,24(6):9-13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速度加快,沙漠化面积1999年比1994年增加35.2%, 2004年比1999年增加32.3%,比1994年增加56.1%;呼伦贝尔草原以每年1.35%的速率退化.气候干旱和人为因素是其两大成因.提出了治理对策主要是人工增雨增加干旱区降雨量和科学引种草树改善生态环境,遏制草原沙化退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3S的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评价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快速评价“植被-风沙活动-土壤”3个层次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对指标的域值进行了确定、量化和分级,选择镶黄旗翁贡乌拉苏木2种不同类型的治理工程做实例研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运用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法模型,对工程进行了生态效益评价。结果显示:2004年封沙育林工程得分为75.88分,生态效益良;2004年飞播造林工程得分为81.07分,生态效益优。  相似文献   

17.
2008年通过对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草地、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入户调查,全乡有天然草地8.67万hm^2,可利用草地6.38万hm^2。草地理论载畜量为2.03万羊单位,实际存栏6.843万羊单位,超载4.813万羊单位,达237%。由于草地严重超载过牧,造成温性荒漠草地退化加剧,裸露草地数量增加,水土流失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必须通过调整优化畜群结构,使饲养牲畜公母比例由1∶1.4提高到1∶2.5-3.0,改变传统的全放牧饲养方式,加快畜群周转,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耦合指标,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衡量区域资源转化效率的重要参考。为了解开垦利用对放牧草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放牧区域和开垦利用区域毗邻的两套涡度相关系统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群落调查和采样测定,对比分析了两种管理利用方式下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GPP)的动态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WUEGPP在夏季达到全年峰值,6月开垦站点日均WUEGPP 3.61 g C·kg-1 H2O,较放牧站点高58%,全年WUEGPP 3.07 g C·kg-1 H2O, 较放牧站点2.11 g C·kg-1 H2O提升约50%;2)开垦站点较高的WUEGPP归咎于生长季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非生长季更低的蒸散耗水(ET);3)ET变化对放牧站点WUEGPP变异解释程度较高(26%, P<0.001),而GPP对开垦站点WUEGPP变化的解释程度(45%, P<0.001)高于ET;4)环境因子中,土壤含水量对WUEGPP变化的调控作用最强,两者负相关关系在开垦站点、放牧站点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研究结果能为合理规划区域土地利用,促进干旱区关键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疆草地荒漠化过程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伟  朱进忠 《草业科学》2012,29(9):1340-1351
草地作为新疆生态环境的主体,其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关乎新疆的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特征及利用现状的分析,从草地荒漠化过程及其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草地荒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草地荒漠化过程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低山、平原荒漠类型草地的沙化、盐碱化和退化过程,Ⅱ型为山地草地类型的退化过程;2)在人类活动和水文环境变化的综合作用下,草地与耕地、沙地、林地、湿地和社区在荒漠化过程中可进行相互转化;3)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是草地荒漠化发展的背景条件,为草地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气候变化是南疆和东疆盆地草地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各流域中下游草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滥垦滥挖是绿洲周边草地荒漠化的直接导因,放牧场、割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导因是长期超载、无序利用及草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新疆草地荒漠化形成的驱动因素不仅具有多因素性、地域性的特点,而且具有交叉和叠加的综合特点和多营力综合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20.
黄河源区天然草地沙化机理分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黄河源区的玛曲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然草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沙化程度日趋严重。本研究以玛曲县为例,对引起草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草地沙化的相关性及驱动作用进行定量辩识和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1)各因子对草地沙化的驱动力大小依次为:牧业产值>人口数量>年均气温>羊只存栏数>牛羊肉产量>年均降水量>大牲畜存栏数>黄河年径流量>年大风日数>年均风速;2)区域年均气温的不断升高,使地面水分蒸发损失和土壤干旱程度加剧,这种变化对土地沙化产生的驱动作用要大于降水量的小幅减少和风力因子变化的影响,是引起该区土地沙化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3)对2类因子的相对贡献率进行综合,得到人为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61.55%,自然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38.45%。说明在高寒阴湿的气候条件下,区域气候和水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变化只是天然草地沙化的一种诱导力,而人为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是导致草原植被衰退的根本原因,二者结合导致了黄河源头区草地沙化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