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术为基础,将三膜覆盖技术、钵育苗技术、超稀植栽培技术、寒地优质米生产技术综合配套,组装了三膜钵育摆栽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并示范15亩。结果表明,增加积温70—105℃,减少昼夜温差,钵育壮苗,在同插期,育出4.1—4.5叶大苗。移栽规格30×16.7cm,每m220穴80苗,有效分蘖率与机插相比增加104%,以较少个体,建立高光效群体,亩产808.1kg,较机插增产42.1%。  相似文献   

2.
从秋季做床、秋季提前扣棚覆膜促早化冻、苗床隔离层增温技术、三膜覆盖技术、稻壳腐解增温等方面介绍了寒地水稻苗床隔寒超早播育大龄秧苗技术要点。采用增温技术提早育苗,可增加活动积温,延长生长期,确保晚熟优质水稻品种在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种植并安全成熟。  相似文献   

3.
"一抢三替"栽培技术是针对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低、育苗取土难、机插植伤严重、插后大缓苗等问题提出的,该技术以提前扣棚、提前育苗、提前插秧,抢水稻生育积温为基础,通过以中晚熟品种替代中早熟品种、以育苗基质替换传统床土、钵型毯状苗机插技术替换传统平盘机插技术为手段,解决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范铁丰 《北方水稻》2012,42(3):47-50,61
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苗超稀植栽培技术具有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等特点。从大中棚的种类与建立、水稻品种的选择、育苗及秧田管理、本田整地施肥与插秧、本田水肥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苗超稀植栽培技术,并详尽阐述了其技术优点。  相似文献   

5.
实践证明,寒地水稻超早育苗钵育壮秧是提高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因地制宜,适时摆插,合理密植与加强综合配套管理措施是寒地水稻高产栽培的有效途径。寒地水稻超早育苗钵育壮秧摆插,与常规盘育中苗机插相比可提高产量50%左右,对提高寒地水稻单位面积产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宋福金 《中国稻米》2005,11(5):33-34
本文针对寒地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低温冷害,采用两段式育苗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方法,提高了秧苗素质,增加了盲效积温150~200℃,使产量较常规育秧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5%以上。  相似文献   

7.
经过摸索和生产实践,农业技术人员们总结出了水稻"三推、两早、多达标"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使用稻草覆盖置床,提早扣棚;采用庭院大中棚育苗,培育大龄带蘖壮秧;实行钵盘稀植栽培;早育苗,早插秧;种子处理、育秧田管理、本田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各项栽培管理措施达标到位。笔者等人对上述诸项核心内容进行了介绍,在水稻品种选择方面提供了建议,并说明了技术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寒地水稻生产中存在的秧苗素质差、移栽植伤重、返青时间长、低位分蘖成活率低等问题,本文主要目的是系统评价不同钵育苗机械移栽技术在寒地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设置了大钵、小钵、纯钵和毯式四种育秧盘进行育秧,并采用相应的插秧机进行秧苗移栽,试验结果表明,大钵、纯钵处理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与农户常规相比分别提高产量17.3%、19.8%;由于秧棚投入等的差异,大钵处理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纯钵处理,但均高于农户常规,与农户常规相比分别增加经济效益13.6%、9.3%;小钵处理与农户常规相比差别不大。由于目前该技术与当地的高速插秧机不配套,无法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有待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相似文献   

9.
毛毳  张海峰 《北方水稻》2008,38(2):57-58
寒地水稻三高栽培技术是采用优质粳稻品种,稀播育壮秧,通过合理稀植培育并形成以健壮个体和多蘖为基础的高产群体;施肥时从前期注重分蘖肥向中后期主攻穗部性状方向转移,以促进穗大粒多;灌水时以浅水为主,根据水稻各个时期的生理生态要求,采取晒田、间歇灌溉和深水相结合的灌溉方法,调节和促控水稻生长发育;并应用钵苗摆插和光生态膜大中棚育苗技术等,达到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并对超稀植栽培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在充分发挥个体生长优势基础上建立高产群体和高产、节本、高效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垦殖与稻作》2010,(3):I0001-I0001
2010年5月12日,吉林省政府在前郭县召开全省水稻生产暨插秧现场会,重点示范推广“三推两早一达标”的水稻生产模式:“三推”是推广稻草覆盖育苗床、推广大中棚育苗培育大龄壮苗、推广钵盘稀植以蘖增产;“两早”是早育苗、早插秧;“一达标”是关键技术措施达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