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选育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必须具有病圃人工繁殖黄萎病菌。过去惯用棉籽;但是黄萎病菌在棉籽上生长较慢,容易感染杂菌。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们借鉴啤酒制造业用玉米代替大麦的经验,从1980年开始,多次用玉米糁等培养料试验比较。四种  相似文献   

2.
棉黄萎病菌微菌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黄萎病菌微菌核研究进展*李雪玲张天宇王立新(山东农业大学植保系泰安271018)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孢Verticil-liumdahliaeKleb.)是威胁棉花生产的重要病害。此病由Carpenter1914年首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陆地棉...  相似文献   

3.
土壤棉黄萎病菌选择性培养基——棉选一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发展与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介绍一种用于检验土壤内棉黄萎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棉选一号.其成份为:NaNO3 2g、MgSO4·7H2O 0.5g、K2HPO4 1g、Fe2(SO43·XH2O 0.01g.KCl 0.5g、蔗糖5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氯霉素300mg、井岗霉素2.5ppm、五氯硝基苯350ppm、克菌丹0.5ppm.这种培养基能有效地分离自然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微菌核,而极少受其他微生物的干扰,由于培养基上菌落大、黑色、微菌核呈放射状,故易用肉跟计数微菌核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黄萎病菌在棉株体内扩展情况,于1963年6月至9月进行了田间病株系统调查、组织解剖和分离培养,还对发病时期与病害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初步取得以下结果。  相似文献   

5.
无病土育棉苗对黄萎病及菌病的防治效果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孔令甲湖北省天门市植保站李明福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由于提早棉花生育期,促进全苗早发,充分发挥棉花的增产潜力,是获取棉花、粮食双高产的有效措施,已被广泛采用。但营养钵的用土、堆制以及药剂处理土壤等技...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棉区黄萎病呈大发生趋势,其原因在于病菌的广泛传播与积累,气候及棉田环境有利发病,棉花品种抗病力弱等。此外,还和棉铃虫的大发生使化学农药治虫增多密切有关。这点尚未见报道。从1995年在河南、河北的黄萎病地用9个棉花品种进行的多...  相似文献   

7.
8.
张兴华  李捷 《江西植保》2008,31(1):38-40
江西棉黄萎病1996年传入,至目前发生的均为非落叶型弱致病菌系,其发生规律及危害趋势与枯萎病基本相同,损失率一般在10%-30%。防治上宜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及其他防治措施应急。  相似文献   

9.
棉花黄萎病的传播途径很广,土壤一经染病后病菌生活时间长,传播蔓延快,危害重,尤其黄萎病菌寄主范围广,给防治带来更大的困难。从1967~1972五年间,我们通过室内、田间、大面积生产试验结果证明,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的要求,自1971—1981年在东至县,选水源近、排灌方便的几块枯、黄萎病重病田,进行试验、示范和大面积定点调查,结果证明:稻、棉轮作防治棉枯、黄萎病效果显著。 一、试验 选沙壤土、壤土,麦棉套种、连作,枯萎病重病田34亩,进行稻、棉轮作一、二、三、四、五年试验,对照为连作棉田。棉花  相似文献   

11.
全国植棉劳模吴春安十多年前就注意到棉花黄萎病的蔓延加重,与病棉落地的残枝败叶有直接关系,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1959年他明确提出:“病菌不单地里有、病棵的杆里、叶里都有”,从此年年带动全大队的社员清除病田棉叶,收到了良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菌同工酶电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的危险性病害,也是遍布我国棉花产区的重要病害。经鉴定我国棉花黄萎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棉花黄萎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对此国内外学者各持不同观点。本文根据棉花黄萎病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酯酶电泳图谱,分析了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防治棉黄萎病根本措施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基 《植物保护》1994,20(3):40-41
对防治棉黄萎病根本措施的几点看法李庆基(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100094)1982年农业部根据国务院颁发“关于做好棉花枯、黄萎病检疫和防治工作的通知”后全国第二次普查,当时发病棉田为2223万亩(1973年第一次普查为550万亩)。占调查面积的31.2...  相似文献   

14.
重庆茄子黄萎病菌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庆茄子黄萎病菌的初步鉴定张卫赵光潜刘光珍邓先明(重庆市植保站630020)(西南农业大学630716)茄子黄萎病是中国和四川省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重庆市较成片种植的3万亩茄子菜地中,发病就高达1.8万亩,占60%,以沿江河谷地带发病最重,在巴...  相似文献   

15.
北方棉区棉花黄萎病菌RAPD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14个黄萎病菌代表菌系为对照,对来自我国北方棉区的34个棉花黄萎病菌菌系进行RAPD分析。选用对所有供试菌系都有扩增条带的14个引物,取其结果中稳定性和多态性均好的65条谱带作类平均法系统聚类分析,建立树状图。将上述48个菌系分为4大类,结果表明北方棉区河北、河南、山东的部分棉田存在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的危害,而且85.7%的落叶型菌系与对照的美国落叶型菌系T9、V44的亲缘关系比与对照的江苏落叶型菌系V、V991更接近。  相似文献   

16.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的AFLP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用41个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代表菌系,在温室条件下,对4个棉花品种鄂荆1号(感)、中棉所12(耐)、文-5(抗)和唐棉2号(抗)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可将供试菌系分为落叶型与非落叶型2类。选取8对AFLP引物PCR扩增的结果中,统计带型稳定、清晰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共169条作系统聚类分析,将上述菌系分为2大类,第一类为非落叶型菌系,包括10个非落叶型菌系和1个过渡菌系;第二类为30个落叶型菌系。根据聚类分析建立树状图,发现菌系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依据菌系致病力强弱分类则相关关系不大。选用25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对供试的41个V.dahliae进行AFLP扩增,筛选到2对引物E64(GACTGCGTACCAATTCGAC)、M53(GATGAGTCCTGAGTAACCG)和E49(GACTGCGTACCAATTCCAG)、M65(GAT-GAGTCCTGAGTAAGAG),能分别扩增出433bp和110bp2条仅为V.dahliae非落叶型菌系独有的特异片段,可将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分开,这2条特异片段被命名为EM433和EM110。  相似文献   

17.
采用Nit硝酸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技术,共得到棉花黄萎病菌Nit突变体301个,其中A型155个,B型97个,C型29个。共检测到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11株,除以前报道的6株外,发现了5个新菌株。针刺接种后,在棉株上均引起典型的落叶型症状。通过聚丙烯酰受凝胶电泳比较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的8个代表菌株的蛋白质电泳图谱的差异,发现在浓度为7.5%的凝胶中,落叶型菌株有两条特异性的蛋白,其迁移率分别为Rf5=0.135,Rf9=0.405。用非落叶型菌株DF4、落叶型菌株SY12菌体的可溶性蛋白制备获得两个抗血清。用间接ELISA法检测,即能区分棉花黄萎病菌的立枯、枯萎、炭疽病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黄萎病菌均呈阳性反应,但落叶型黄萎病菌的OD值高于非落叶型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18.
土壤棉花黄萎病菌分离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在土壤中主要以微菌核的形状存在。研究病菌在土壤中的消张动态,急需解决简便可行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9.
广西防城港首次截获苜蓿黄萎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批进境的美国苜蓿草样品中保湿分离得到了3株与苜蓿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相似的目标菌VA1、VA2、VA3.该目标菌在PDA上生长迅速,菌丝生长0.8~1.0 mm/d,2~3 d即可生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斑点;菌落为白色圆形,边缘规则呈圆形,菌丝较致密,气生菌丝较少,菌落中心乳白色奶冻状;培养4~5 d即后产生气生典型轮枝状分生孢子梗,7~8 d后菌落中央表面因产生休眠菌丝开始变成黑褐色至黑色,20 d后菌落的表面和背面大部分均变黑色,仍不产生微菌核和厚垣孢子.该目标菌的纯培养用V.albo-atrum特异引物Vaa1/Vaa2进行检测,PCR 扩增后得到预期330 bp的产物片段,产物序列与V.albo-atrum相应序列的相似性为100%.从而鉴定确认该目标菌为苜蓿黄萎病菌V.albo-atrum.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