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多菌灵和井冈霉素及其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并用Wadley增效比率法评价2种杀菌剂的联合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当多菌灵:井冈霉素按1:4,1:9的比例混配时,其协同作用比率分别为2.27和1.60,表现为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人工接菌条件下,以井冈霉素为防治药剂,进行不同防治时期和次数的处理,研究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评价为:在拨节期+ 抽雄期各施一次药> 拨节期防治> 抽雄期防治> 吐丝期防治> 蔫丝期防治。防治的适期应掌握在病害进入盛发期前,受害叶鞘位较低( 不超过第8 叶鞘位)时进行。  相似文献   

3.
申嗪霉素与增效剂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防治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平板、离体叶片、盆栽和小区接种试验,研究了申嗪霉素和增效剂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增效作用。室内平板结果表明,不同重量比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都具有增效作用,重量比1∶3(以下,称申嗪1号)的增效作用最显著,EC50为0.35μg·mL-1,增效比值高达2.7;盆栽接种结果表明,申嗪1号60μg·mL-1在水稻品种加花1号和新浜秀水上的病株防效分别达到81.0%和95.9%;小区接种结果表明,申嗪1号60μg·mL-1与常规农药品种真灵200μg·mL-1的病指防效相近,达到70%以上,而当前主导杀菌剂井岗霉素100μg·mL-1的防效接近45%。  相似文献   

4.
旨在研究加倍杀对敌敌畏的增效机理。以黄粉虫为试虫,探究敌敌畏与加倍杀混配后对试虫表皮穿透量及乙酰胆碱酯酶、蛋白水解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倍杀质量分数为20%时,对敌敌畏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增效比为2.51。增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加倍杀能促进敌敌畏对试虫表皮的穿透,使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升高,增强乙酰胆碱积累量,导致试虫中毒加剧,但加倍杀对乙酰胆碱酯酶、蛋白水解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加倍杀对敌敌畏增效明显,增效机理为提高敌敌畏进入昆虫体内的量。  相似文献   

5.
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剂量的井冈霉素水剂、粉剂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hm^2、3 000mL/hm^2、4 500mL/hm^2,药后15d校正防效分别为63.1%、65.5%、67.8%;10%井冈霉素水剂750mL/hm^2、1 500mL/hm^2,药后15d校正防效分别为65.0%、81.8%;20%井冈霉素粉剂750g/667m^2、1 125g/hm^2,药后15d校正防效分别为54.1%、65.3%。而30%爱苗乳油和43%好力克悬浮剂防治效果虽然也较理想,但成本高于井冈霉素。因此,大面积防治水稻纹枯病以井冈霉素为宜。  相似文献   

6.
7.
水稻纹枯病对井冈霉素的抗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宜兴市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抗药性的发生、发展情况,检测田间水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敏感性的变化,特进行了田间小区抗性监测。结果表明,采用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明显的控病效果,在生产上要科学、合理地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连作早稻的孕穗~黄熟期内,水稻纹枯病病指是一种非线性的正相关。在连作早稻全生育期内,施药一次的适期在孕穗~抽穗期之间,控病效果为0.6564~0.7934,施药二次的适期在孕穗~灌浆之间,控病效果为0.9054~0.9496。  相似文献   

9.
8%井冈霉素AS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8%井冈霉素AS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蘗盛期每667 m2用8.0 g防治水稻纹枯病2次的防效较好,药后14 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达82.18%。生产上建议每667 m2使用8%井冈霉素AS 8g于分蘗盛期防治2次。  相似文献   

10.
进行15%井冈霉素.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15%井冈霉素.戊唑醇悬浮剂对纹枯病的防效较好,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综合经济因素,建议移栽水稻生产上宜在8月上旬和中旬施药2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推荐用药量750~900 g/hm2。  相似文献   

11.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玉米对纹枯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在玉米抗、感品种和不同生育期与叶鞘位之间存在差异。在玉米(川单10号)的不同生育期和叶鞘位中,随生育期的发展和叶鞘位的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降低。在受纹枯病菌侵染后,抗病品种(R15)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增加的速度和程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K09)。这一结果表明,玉米对纹枯病的阶段抗性变化以及品种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2.5%氟环唑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喝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结果]12.5%氟环唑悬浮剂450 ml/hm2、12.5%氟环唑悬浮剂300 ml/hm2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效果较好,病蔸率均低于其他处理。[结论]12.5%氟环唑悬浮剂可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方法]研究了不同厂家生产的噻呋酰胺单剂与复配制剂,以及23%醚菌·氟环唑、30%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结果]药后10 d,23%醚菌·氟环唑SC600ml/hm2、24%噻呋酰胺SC 300 ml/hm2(进口)、30%苯甲·丙环唑EC 450 ml/hm2 、40%噻呋酰胺WDG 270 g/hm2、24%噻呋酰胺EC 300 ml/hm2(国产)、40%戊唑·噻唑锌EC 1 050ml/hm2、27.8%噻呋·己唑醇EC 300 ml/hm2 7个处理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5.47%、85.69%、85.39%、90.74%、85.44%、85.29%和87.78%,10%丙硫·多菌灵SC 750 ml/hm2和6%丙硫·多菌灵SC 1 350 ml/hm2的校正防效分别为57.91%和70.61%;药后20d,各处理防效进一步提高.[结论]噻呋酰胺制剂与23%醚菌·氟环唑、30%苯甲·丙环唑、40%戊唑·噻唑锌都可作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推荐药剂.  相似文献   

14.
咪鲜胺·嘧菌酯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减缓抗药性问题的产生,开展咪鲜胺(Prochliraz)与嘧菌酯(Thifluzamide)组成混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相关研究。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混剂对纹枯病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相加和增效作用,其中Ⅳ号的增效比最好。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嘧菌酯Ⅳ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优异的田间防效。  相似文献   

15.
在连作早稻上喷施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其控病效果与施药时病情基数(x)、控病时间(T)有关。早稻纹枯病的施药次数以一至二次为宜,施药适期为孕穗(剑叶展开)至灌浆期,一次施药的适期为孕穗至抽穗期,控病效果为0.63—0.74;两次施药(间隔10天)的适期为孕穗至灌浆期,控病效果为0.86—0.9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种新型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作用。[方法]试验共设7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采取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相连4穴,共计20穴。记载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指和病指防效,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嘧菌酯+苯醚甲环唑325 g/L SC 300 ml/hm2或450 ml/hm2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无药害作用,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使用,连续喷药2-3次。[结论]为采用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高效化学药剂。[方法]以水稻品种"冈优606"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25%嘧菌酯悬浮剂和50%己唑醇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达到87.15%和81.15%;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效均达到70%以上,防效较好;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效为69.22%,防效最差。[结论]防治水稻纹枯病可以选用嘧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和苯醚甲环唑、己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可以采用药剂复配或轮换用药技术。  相似文献   

18.
对从水稻纹枯病稻田土壤中分离筛选的176株细菌进行抑菌率比较,并对其进行鉴定,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SR32菌株抑菌带为16.4 mm,抑菌率为73.6%,根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9.
水稻纹枯病对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越光、佐贺18、日本晴、日光4个品种田间发病分级和MA-30A测食味的方法,研究水稻纹枯病对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纹枯病危害使稻米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谷粒厚度、宽度减小,成熟度降低,千粒重下降;粘度、味度值降低。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