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葱锈病(图1),是大葱等葱类蔬菜的一种主要病害,为低温高湿型病害。低温雨水天气发病重;结露多,结露时间长,雾多、雾大,病害易流行;如果冬季温暖多湿,则来年春季锈病严重。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或发病较早未及时防治,可导致锈病大流行,造成严重减产。生产上,应选择地势较平坦、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玉米品种资源抗锈病鉴定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把病害发生因素分成不同组份的方法对104份玉米品种资源在白城市农科院植保实验地进行了抗锈病鉴定。选出高抗锈病品种或杂交种30份,抗锈病品种或杂交种20份,感锈病品种或杂交种39份,高感锈病品种或杂交种15份。为玉米抗锈病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取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的方法,测定了2014年安徽玉米区域性试验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在112个品种中,大多数表现为抗性或中抗,其中抗性(R)品种占41.96%,达到中抗(MR)水平的品种占37.50%,感病(S)品种的比例为19.64%,高抗(HR)品种仅1个,无高感(HS)品种。  相似文献   

4.
大葱锈病是葱类作物的常见病害之一。2005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到20天的时间,翼城县出现了多年少见的连续降水天气,累计降水达150多毫米,导致大葱种植区锈病发生,部分生长盛期的大葱叶片枯黄,功能期缩短,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种植过密、田间郁闭的葱田,锈病尤其严重。现将发生情况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巴西农业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努力,最近培育出一种可以抵抗亚洲锈病真菌的大豆品种。科研人员在现有大豆品种中筛选出11个具有部分抗亚洲锈病真菌能力的品种,然后通过杂交,培育出可完全抗亚洲锈病真菌的新品种。新品种预计于2008年1月上市。  相似文献   

6.
根据已知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TK)类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以抗锈病谷子品种十里香和感锈病谷子品种豫谷1号为材料,利用抗病候选基因(RGA)技术对谷子STK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进行克隆和分析,以期为谷子抗锈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及抗锈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抗病材料中获得1条STK类似序列(STK 1),长度为474bp。BLASTP分析表明,该序列含有PKc保守结构域,且与小麦抗锈病激酶Lr10、水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受体PR5K、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受体1、燕麦激酶受体LRK10等同源性在71%~76%。从谷子抗锈品种十里香中获得的STK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可能是候选的谷子抗锈病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7.
选择7个抗性不同的杨树品种N177(锈病免疫树品种)、03-04-111、03-04-97、I108(抗锈病品种)、03-04-141、03-04-170(感病品种)、青13(乡土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染病与健康叶片5种防御酶活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杨树品种受落叶松-杨栅锈菌浸染后,5种酶的活性均比健康叶片高,其中PAL的活性提高了2.3%~107.0%、PPO活性提高了1.7%~234.4%、POD活性提高了9.3%~104.1%、几丁质酶活性提高了10.1%~70.0%、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了2.3%~66.2%;感染落叶松-杨栅锈病后,每个杨树品种的防御酶活性变化差异较大,其中抗锈病品种的PPO、PAL酶活性增量最大,锈病免疫树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增量最大,乡土品种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增量最大,而感病品种的5种酶活性变化幅度均较低。综合结果表明,在杨树抗锈病研究中,可用PPO、PAL酶活性作为选择抗性品种参考指标,几丁质酶活性作为选择免疫品种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北方四省52个重要小麦品种抗秆锈病基因推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我国北方四省小麦品种的抗秆锈病基因情况及可能发现对秆锈病新小种Ug99(TTKSK)抗病的基因型(品种),选择52个重要的小麦生产、后备品种进行测定.依据待测小麦品种及42个抗秆锈病单基因品系与中国和美国15个秆锈菌致病型的互作信息,结合系谱分析和基因遗传连锁关系推导待测52个品种的抗病基因.结果表明:从其中4...  相似文献   

9.
利用离体接种方法对搜集的30份茭白种质资源进行了锈病和胡麻斑病的抗性测定,结果鉴定出对锈病具有抗性的材料8份,其中高抗品种3份,抗性品种2份,中抗品种3份。对胡麻斑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材料15份,其中高抗品种4份,抗性品种4份,中抗品种7份。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云南咖啡抗锈品种不同植区出现锈病,结合国内锈病小种分布情况,开展了咖啡大田抗锈性丧失原因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寄主-病原菌-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咖啡锈病生理小种不断变异,导致抗锈性丧失,阐述了持久抗锈品种选育研究和合理配置对咖啡品种抗锈持久的重要性,提出了防治锈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