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揭示喀斯特灌丛生态系统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及其对异质性生境与季节变化的响应规律,对合理利用土壤AMF促进喀斯特退化生境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1 hm2典型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喀斯特灌丛两种主要小生境(石土面和土面)土壤AMF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共发现AM真菌7科8属,球囊霉属/种为该地区优势属/种;土壤AMF群落组成结构季节差异显著(P0.05),冬季土壤AMF的Shannon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夏季,但小生境类型及季节与生境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多样性均无显著影响;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nlysis,RDA)表明,速效磷、速效钾和植物丰富度极显著影响喀斯特灌丛土壤AMF群落组成结构(P0.01)。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地区合理利用植物与土壤AMF共生促进退化生境植被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菌根桑能与石漠化地区贫瘠、干旱等主要生态障碍相耦合,有利于减轻贫瘠干旱胁迫,成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的一种新的有效措施。在综述丛枝菌根真菌的结构、生理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石漠化恢复过程中菌根桑的可利用性以及在调查桑树根系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影响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关键因子、筛选优良抗性菌株、丛枝菌根真菌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桑树的共生机制等几个方面开展前期研究工作,旨在从全新的角度探讨菌根桑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对策以及为岩溶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机理奠定基础,从而保证菌根桑在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对岩性和人工造林的响应特征,是合理利用AMF改善喀斯特地区人工林土壤质量、提升造林效益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和碎屑岩区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耕地为对照,通过野外区域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探讨其对岩性和人工造林的响应。结果表明:球囊霉属(Glomus)为研究区主要优势属,其相对丰度为58.50%~89.37%。AMF群落对人工造林的响应在不同岩性条件下存在差异:在石灰岩区,人工造林显著增加了AMF香农多样性指数;在碎屑岩区,人工造林显著增加了球囊霉属相对丰度,却降低了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的相对丰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pH和速效磷是影响AMF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岩性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间接作用于AMF群落变化(p < 0.05);而人工造林则通过改变土壤养分(特别是速效磷)对AMF群落起到直接或间接作用(p < 0.05)。可见,人工造林对土壤AMF群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灌丛群落是由中生落叶灌木组成的一种植被类型,多数为森林破坏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次生植被。小五台山的地质构造特殊,气候多样善变,雾多风大。因此,其灌丛群落类型多样。该文通过实地调查及对当地相关文献的查阅,详细阐述了小五台山主要灌丛群落类型的组成、特点及分布,并对其开发保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小五台山植物资源的开发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给植被恢复与模拟重建近自然的乡土植被提供技术支持,根据野外样方统计,分析了深圳山塘仔地区灌丛群落的物种组成、地理成分、生活型、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深圳山塘仔地区有维管植物43科69属74种。群落中乔木个体数量很少,主要由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组成。地理成分以热带性类型占优势(86%)。群落生活型主要由小高位芽植物组成(27.03%)。物种多样性以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最高,藤本植物分布最均匀。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灌丛群落物种种间关系分析对于深入认识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动态,探讨喀斯特灌丛物种共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灌丛群落的30个木本植物优势种进行了种间关联和相关性分析;结合冗余分析(RDA)进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表明,用来检测VR值偏离1的显著性W=195.31χ2 0.05(100),说明群落总体间呈显著正关联;χ2检验中种对间正负关联比为1.38,反映群落种间联结性较强。种间相关分析中,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种间相关显著率分别为42.99%,51.03%,说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灵敏度最高,更能反映群落种间相关性。根据30个优势种的环境适应性和主导生态因素,结合RDA排序,可将它们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分别为黄荆生态种组,米念芭、三脉叶荚蒾生态种组,小芸木生态种组。在喀斯特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的实践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习性和喀斯特生境的独特性,利用种间关系合理选择同一生态种组物种进行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外生菌根及菌根真菌的调查研究结果,共获得外生菌根真菌28种,隶属6科18属,查明主要菌根树种是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 Franch)和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 Beissn),主要菌根真菌是红菇(Russuluceae)和牛肝菌(Boletaceae),并对其生态分布进行了分析,以亚高山(Subalpine belt)南2850-3300m,北坡3000-3200米,区带最适合于菌根(Mycorrhiza)及菌根真菌子实体(Mycorrhiza fungi fruit bodies)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外生菌根及菌根真菌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外生菌根及菌根真菌的调查研究结果。共获得外生菌根真菌 2 8种 ,隶属6科 18属 ;查明主要菌根树种是巴山冷杉 (Abiesfargesii Franch)和太白红杉 (L arix chinensis Beissn)。主要菌根真菌是红菇 (Russuluceae)和牛肝菌 (Boletaceae)。并对其生态分布进行了分析 ,以亚高山 (Subalpine belt)南坡 2 85 0~3 30 0 m、北坡 3 0 0 0~ 3 2 0 0 m区带最适合于菌根 (Mycorrhiza)及菌根真菌子实体 (Mycorrhiza fungi fruit bodies)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灌丛化是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草原区灌丛化必然会改变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文通过研究灌丛化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对后续治理和控制草原区灌丛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灌丛化样地进行群落生态学调查,依据灌丛特征及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特征,提出典型草原灌丛化指数(TSSEI),并对草原灌丛化等级进行划分,分别定义为轻度灌丛化草原(Ⅰ级)、中度灌丛化草原(Ⅱ级)和重度灌丛化草原(Ⅲ级);对不同灌丛化等级样地内的灌丛特征指标、灌丛间地草本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及草本群落的生物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LSD多重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1)Ⅰ级与Ⅱ级灌丛化样地之间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均显著高于Ⅲ级灌丛化样地,即当灌丛化程度从中度灌丛化向重度灌丛化发展时,灌丛间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显著降低的,重度灌丛化样地灌丛间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低。(2)不同灌丛化等级样地中的灌丛间地地上生物量与灌丛间地枯落物的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灌丛间地地下生物量与灌丛间地总生物量在Ⅱ级灌丛化样地中最低,Ⅲ级灌丛化样地中最高,其中Ⅰ级灌丛化样地的灌丛间地地下生物量和灌丛间地总生物量与Ⅱ级和Ⅲ级灌丛化样地无显著差异。(3)TSSEI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丰富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TSSEI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灌丛间地枯落物及灌丛间地总生物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研究认为,典型草原轻度及中度灌丛化对于灌丛间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并不构成显著影响,重度灌丛化将显著降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典型草原灌丛化对灌丛间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及枯落物质量没有显著影响,重度灌丛化样地的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度灌丛化样地。典型草原灌丛化现象显著影响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而对于灌丛间地草本群落的生物量的影响较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黔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贵州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壤养分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变异特征,运用传统统计方法研究贵州黔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养分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黔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表现出较高的时空变异性,季节变化和坡位对该区域不同土壤养分因子的影响各异,土壤全磷、速效磷表现出养分洼积效应。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杜鹃花科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地在西南部山区。杜鹃花科植物分布广泛,而且大多生境条件恶劣,与其共生菌根真菌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菌根对杜鹃花类植物的营养吸收、增强对逆境因子的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杜鹃花科植物菌根的多样性、杜鹃花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我国杜鹃花类菌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菌根菌对煤矸石环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明  王冬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68-11370
在总结煤矸石改良的相关成果基础上,综述了菌根菌对煤矸石环境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伟声  常胜  李江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63-8663,8677
恩施州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形成恶性循环,使本地石漠化呈现出萌芽状态。对恩施州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过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品种选择、育苗方式、选地、栽植时间、栽植方法、管理措施、采收及留种7个方面介绍了葛藤在喀斯特岩溶高原和岩溶峰丛洼地区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刘徽  唐仲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559-4561
建立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来评价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选取连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GIS和RS技术提取水文气象、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等模型所需要的参数,建立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来模拟连江流域径流过程,以流域出口黄德高道水文站2008~2010年月流量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岩溶区特殊的地质背景和降雨不均等影响因素,精确地模拟了连江流域径流过程,可以用来评价地下水资源量。该研究可为其他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菌根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劣,许多地区菌根菌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已被破坏,要恢复该地区的植被,首先要重建植物与菌根菌的共生关系.菌根不仅可促进植物的营养吸收、生长发育、抗病和抗逆,而且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和控制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盐胁迫环境下菌根对植物耐盐性的影响,指出了菌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宿主植物的耐盐性:促进植物对K~+的吸收来调节K~+/Na~+平衡,进而维持细胞内离子平衡;增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增强宿主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缓解由盐胁迫引起的生理干旱;调节组织渗透平衡,减少宿主植物对Na~+和Cl~-的吸收;增加宿主植物的抗氧化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8.
单洋天  单海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810-5812
以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为对象,分析了主要岩溶含水岩组,岩溶流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概况以及与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有关的生态环境,岩溶地区水资源产业,岩溶分布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关系,为合理利用菌根技术促进以硬枝碱蓬为建群种适生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和透明压片法对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以硬枝碱蓬为建群种适生区的土壤AM真菌孢子数量和伴生植物菌根侵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土壤AM真菌孢子数量和土壤有机磷含量以及土壤全盐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所采集的4科15种植物样品中,86.67%的植物可以形成菌根,菌根侵染率变化表现为:禾本科>茄科>菊科>藜科。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的有机磷含量(2.612~40.000 mg/100 g)与AM真菌孢子数量之间关系符合幂方程:y=35.837x-0.627(R2=0.924,P<0.001),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硬枝碱蓬为建群种所适生区内的伴生植物对菌根真菌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不同伴生植物类型中菌根侵染率变化表现为:禾本科>茄科>菊科>藜科。  相似文献   

20.
张鼎  容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567-13568
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贵州荔波拉桥喀斯特次生林的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测度指标主要采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4个指标。结果表明,各群落不同层次的多样性主要测度指标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符合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多样性指数与优势度指数存在较强的负相关。群落均匀度指数与优势度指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不同群落相异性系数分析表明,贵州荔波喀斯各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别较大,群落的生境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