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类型过瘤胃脂肪产品瘤胃稳定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类共5种不同过瘤胃脂肪成分的分析和在活体瘤胃内不同发酵时间下降解率的检测,探讨了脂肪酸钙盐(皂钙)与分馏饱和脂肪瘤胃稳定性的差异,及不同脂肪饱和度对分馏脂肪瘤胃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分馏饱和脂肪的瘤胃稳定性在相同发酵条件下显著优于脂肪酸钙盐(皂钙);长时间瘤胃发酵(16和24h)条件下,分馏脂肪的瘤胃稳定性随着该脂肪中不饱和与饱和脂肪酸比值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比较目前市售3类主要过瘤胃脂肪(脂肪酸钙、氢化脂肪和瘤胃稳定脂肪)代表性产品的瘤胃稳定性及其对瘤胃发酵的影响。以5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泌乳母牛为试验动物,按照美国NRC(2001)奶牛营养需要配制日粮,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3个种类4个水平的过瘤胃脂肪作为试验处理,并以不添加为对照。分别在饲喂后2、4、6和8 h采集瘤胃液,测定pH和氨态氮质量浓度。另外在添加水平为400 g/d条件下,采用瘤胃尼龙袋法分别测定3种产品在2、4、8、16、24、36和48 h的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3种过瘤胃脂肪产品均表现出很好的瘤胃稳定性,48 h瘤胃干物质降解率均不超过7%。比较而言,氢化脂肪的瘤胃稳定性最好,瘤胃稳定脂肪次之,脂肪酸钙最差;在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过瘤胃脂肪使瘤胃液pH的变化规律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pH下降,最低点延迟至饲喂后6 h,此现象以添加氢化脂肪最为明显,添加脂肪酸钙次之,而添加瘤胃稳定脂肪最轻;添加瘤胃稳定脂肪后,各时间点的瘤胃液氨态氮质量浓度较不添加时降低,而添加脂肪酸钙和氢化脂肪后,2、4和6 h时间点的瘤胃液氨态氮质量浓度较未添加时升高,但8 h时间点较未添加时降低;同一过瘤胃脂肪产品不同添加量对瘤胃液pH和氨态氮质量浓度的影响不大,且没有明显的规律,即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粒度脂肪酸钙的在瘤胃发酵过程中干物质降解率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研究粒度对脂肪酸钙瘤胃稳定性的影响。选择4头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荷斯坦泌乳母牛作为试验动物,饲喂基础饲粮,每天将400 g未经筛分的脂肪酸钙混于每头牛的精料中饲喂。采用尼龙袋法分别测定4种粒度(12目筛上部分,12目筛下、40目筛上部分,40目筛下、60目筛上部分,60目筛下部分)脂肪酸钙在发酵后2、4、8、12、24、36、48 h的瘤胃干物质降解率,并采集降解残渣,测定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试验脂肪酸钙的粒度分布为12目筛上部分40.20%,12目筛下、40目筛上部分50.30%,40目筛下、60目筛上部分4.50%,60目筛下部分5.00%。2)不同粒度脂肪酸钙的脂肪酸组成基本没有差别。3)脂肪酸钙粒度对瘤胃干物质降解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60目筛上部分在瘤胃中基本稳定,60目筛下部分干物质降解率较高。4)发酵过程中,C16∶0、C18∶0脂肪酸比例升高,C18∶1、C18∶2、C18∶3脂肪酸比例下降,60目筛上部分上述变化较小,60目筛下部分变化较大。总之,脂肪酸钙的粒度过小瘤胃稳定性差,不饱和脂肪酸易转化为饱和脂肪酸,提示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工艺以保证脂肪酸钙的适当粒度与均匀度。  相似文献   

4.
脂肪酸钙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脂肪酸钙是由脂肪酸和钙结合而成的具有瘤胃惰性的高能饲料添加剂。它是一种强碱弱酸盐 ,在瘤胃pH值 5 5~ 7 0环境中不溶解 ,但在真胃pH 1 5~ 3 0的较强酸性环境中可顺利水解 ,因而可避免脂肪对瘤胃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改善消化率。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脂肪酸钙是反刍动物的优良能量来源 ,特别是对常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的高产奶牛 ,不仅可有效提高能量进食水平、泌乳量、乳脂率 ,还可改善母牛体况 ,提高繁殖率。脂肪酸钙的作用机理 ,是利用瘤胃与真胃pH的差异。不同结构的脂肪酸钙在瘤胃中的稳定性存在差异 ,而瘤胃稳定性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脂肪酸钙是一种能 同时提高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 的优质高能饲料添加剂.它能够 安全通过牛的瘤胃而不被分解, 不影响瘤胃内微生物的活性,而 在真胃、小肠中由于pH值的变 化而被分解、吸收,为机体提供 营养. 张磊等通过试验发现在泌 乳牛日粮中添加一定量脂肪酸 钙能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乳脂 率,而添加量应控制在每天 400克以内;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如果选用年产奶9000~10000 千克的奶牛,添加脂肪酸钙,将 更能使其高产性能得到充分发 挥.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个试验,研究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条件下N-乙酰-DL-蛋氨酸的降解率。试验1:N-乙酰-DL-蛋氨酸在pH值6.5、温度为39℃的缓冲液中孵育9h,其降解率为3.3%。试验2:运用瘤胃体外发酵技术研究N-乙酰-DL-蛋氨酸不同添加量对pH值、氨态氮、微生物蛋白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4、0.6gN-乙酰-DL-蛋氨酸发酵3~6h,均能够显著降低体系的pH值;添加0.6gN-乙酰-DL-蛋氨酸发酵12h能够显著提高氨态氮的浓度;N-乙酰-DL-蛋氨酸在发酵过程中不影响微生物蛋白产量。以上结果显示,N-乙酰-DL-蛋氨酸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仓储天数小麦的组成成分变化、瘤胃发酵特性及瘤胃降解规律。在小型砖混结构平房仓内对1 t袋装(每袋40 kg)小麦进行仓储,小麦初始干物质(DM)含量为89.87%,在储存1、180、360、540、720 d时检测小麦的常规营养成分、淀粉、脂肪酸、氨基酸、霉菌毒素含量,采用瘤胃发酵体外模拟和尼龙袋法分析小麦瘤胃发酵参数及干物质(DM)和淀粉的瘤胃降解率和降解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小麦DM含量极显著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其他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小麦在整个储存过程中没有检测出霉菌毒素;经过24 h体外培养后,不同储存天数小麦的产气量、发酵液pH、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等指标差异不显著,DM和淀粉的3、6、12、18、24 h瘤胃降解率和动态降解参数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初始含水量小于10.13%的平房仓储袋装小麦2年内不易发生霉变,且平房仓储2年内袋装小麦对牛的可利用价值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以玉米为样本筛选用绵羊小肠液冻干粉测定精饲料瘤胃非降解残渣淀粉小肠消化率的最佳培养条件。分别研究了小肠液冻干粉用量(0.2、0.3、0.4、0.5和0.6g)对16h玉米瘤胃非降解残渣干物质和淀粉小肠消化率的影响;离体培养时间(4、8、12、16、20和24h)对16h玉米瘤胃非降解残渣干物质和淀粉小肠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绵羊小肠液冻干粉测定玉米瘤胃非降解残渣淀粉小肠消化率的最佳用量为0.45g小肠液冻干粉/0.56g玉米瘤胃非降解残渣,最佳培养时间为12h。利用绵羊小肠液冻干粉测定常用饲料过瘤胃残渣淀粉小肠消化率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甲壳素在瘤胃中的降解率及其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旨在为甲壳素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选用两头安装有瘤胃瘘管的奶牛为试验牛,采用尼龙袋法测定8个时间点(0、2、4、8、12、24、36、72 h)甲壳素的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甲壳素在奶牛瘤胃中前36 h未发生降解,之后随时间的延长,其降解率有升高的趋势,在72 h甲壳素的降解率达到12.62%.试验二:采集内蒙古半细毛羯羊的瘤胃液,配制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液,以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合干草为发酵底物,在底物中分别添加0、1%、2%、4%和8%的甲壳素,在适宜条件下体外培养24 h,研究不同甲壳素添加水平对人工瘤胃干草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甲壳素添加水平的升高,人工瘤胃中产气量、pH和干物质降解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二次曲线下降趋势,而氨氮含量呈现一次线性或二次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筛选用绵羊小肠液冻干粉评定瘤胃非降解精饲料残渣的干物质于小肠的消化率的最佳培养条件.试验包括三部分:第一个试验研究了小肠液冻干粉用量(0.2、0.3、0.4与0.5 g)与缓冲液种类(McDougall缓冲液与磷酸盐缓冲液)对12 h瘤胃非降解玉米与豆粕的干物质于小肠消化率的影响;第二个试验研究了缓冲夜pH值(7.0、7.5与8.0)与Ca2+浓度(340、680与2000μΜ)对12h瘤胃非降解玉米与豆粕的干物质于小肠消化率的影响;第三个试验研究了离体培养时间(3、6、9、12、15、18、21与24 h)对12h瘤胃非降解玉米与豆粕的干物质于小肠消化率的影响.筛选的用绵羊小肠液冻干粉评定瘤胃非降解精饲料残渣的干物质于小肠消化率的适宜条件为:0.45g小肠液冻干粉/0.56g饲料,McDougall缓冲液,pH=7.5,Ca2+=680μM,39℃,瘤胃非降解玉米与豆粕的最佳培养时间不同,分别为12与18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