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魏晓惠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251-4253,4271
为避免人为评审带来的误差,运用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图像分割、标记、HSI颜色模型对茶叶品质分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技术成功地对茶叶图像进行分割,并通过运用HSI颜色模型中H、S颜色分量的直方图,可以成功区分茶叶的等级。  相似文献   

2.
采用由6个金属氧化物气教传感器组成阵列的电子鼻对3个等级的信阳毛尖茶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系统聚类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LDA)对茶叶样本进行了分类判别.试验结果表明,该气敏传感器阵列可以区分不同等级的信阳毛尖茶叶.PCA、系统聚类分析和LDA判别分析的正确率分别为96.6%,88.3%,100%.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级别的晒青茶和烘青茶茶叶主要成分进行了测定,探讨了加工方式、茶叶等级与茶叶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烘青茶和晒青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都随着茶叶等级的降低而降低,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与茶叶等级呈正相关;烘青茶和晒青茶灰分、茶多糖、茶褐素含量随等级的降低而升高,随着茶叶等级的降低茶叶中所含的粗老茶叶增加,灰分、茶多糖、茶褐素含量与茶叶等级呈负相关;同一等级烘青茶的水分、灰分含量小于同一等级晒青茶,而同一等级烘青茶的干物质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则高于同一等级晒青茶。  相似文献   

4.
茶叶感官审评中定值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卫东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84-185
一般认为茶叶是一种集"感官定性检验与理化定量检验为一体"的产品,把通过感官审评确定茶叶质量等级的检验理解为定性检查容易造成茶叶质量等级的不确定性,带来茶叶贸易的混乱和纠纷。其实,茶叶感官评审能够对感官指标进行"赋值",并确定其质量等级。该文对茶叶感官审评的定值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茶叶鲜叶等级直接影响优质绿茶成品的等级,如果在鲜叶阶段就茶叶的芽叶数量进行等级识别,并将不同等级鲜叶分离出来,制作不同等级的绿茶成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优质绿茶鲜叶采摘环节的难题.提出基于茶叶形态、纹理和HOG特征的鲜叶分级方法,采集鲜叶样本图片,对样本图片进行预处理操作,再提取鲜叶形态和纹理特征等特征参数,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线性判别法K-最近邻对新鲜茶叶样本进行分类,得到各等级的茶叶识别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一种特征分类效果不佳,也不符合茶叶本身的复杂性.将多种特征融合有更好的分类效果;3种算法中,随机森林算法有较高的优越性,准确率达97.06%.该研究提取的多特征参数和分类模型,为实际鲜叶的生产加工等级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20份茶叶样品中酸水解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以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为指标,绘制茶叶氨基酸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以Ile为参照氨基酸制作必需氨基酸指纹图谱,龙井群体与龙井43的Thr、Val、Leu、Lys与Ile的相对位置完全相同,可以初步区分出龙井茶与其他样品:绘制呈味氨基酸指纹图谱也可区分出龙井茶,以Thr为参照氨基酸绘制的指纹图谱区分效果最为直观:20份茶叶样品Glu相对含量的标准差最大,为1.06%,可用于区分茶叶样品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加速白叶1号品种推广,开展对茶叶不同种植区、生产基地朝向、采摘茶叶等级等因素的试验,测定对茶叶内含成分、感官审评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叶1号茶叶品质与氨基酸含量、茶多酚含量、酚氨比、儿茶素含量、酯型儿茶素含量呈正相关性;不同茶叶等级、不同产地、生产基地的朝向影响白叶1号的细嫩度及理化成分,对茶叶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不同茶样量、茶水比、水浴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茶叶的香气特点,确定了茶粉法、喷雾法和叶底法的方法参数。以茶汤法为对照,对这3种条件下的茶叶香气进行电子鼻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茶粉法条件下(过28目筛的茶粉0.5 g于10 ml钳口瓶中,茶水比1∶1.5,35℃温浴15 min),电子鼻不同传感器的响应值较高,重复性较好,并能够良好地反映感官评审结果,较好地区分不同等级龙井茶香气质量差异,明显好于其他3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茶叶中氨基酸特征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酸水解法处理茶叶样品,以阳离子交换-茚三酮柱后衍生法分析水解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以归一法计算各氨基酸的峰面积比例,绘制了茶叶水解氨基酸的指纹图谱,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中水解氨基酸总含量在18.00%~30.00%之间,水解氨基酸指纹图谱能够较好区分龙井群体和龙井43,同时也可区分龙井茶与其他茶叶,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该法的建立为研究茶叶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名优茶叶的真伪鉴别和追踪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榷茶是宋代对茶叶生产、营销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榷茶制下的茶价反映了官府、茶农、茶商的种种利益关系。通过研究榷茶制下的茶叶市场价格,发现榷茶制形成的茶价也很复杂,不同地区、不同茶类、不同等级的茶叶价格不一样,即使是相同茶类、相同等级的茶叶,其价格也有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杭州地区有机毛峰茶叶4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的氨基酸、嘌呤碱、儿茶素进行检测,并结合其感官审评分析,对杭州地区有机毛峰茶叶品质与其化学成分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毛峰茶叶中氨基酸、嘌呤碱总量随着品质级别的降低而减少;儿茶素指数除了特级比一级略低外,有随茶叶品质级别的降低而降低,儿茶素与氨基酸比值有随茶叶品质级别的降低而增加的规律;基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感官审评因子来看,该批次的毛峰茶叶有随着等级呈现出与品质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按茶叶品质的一般规律,茶叶嫩度愈好,则其密度愈大,等级愈高,反之亦然,所以密度可以作为茶叶理化审评的一项重要指标,笔者提出一种测定干茶密度的新方法,简便易行,重演性较好;经初步试验表明,炒青茶各等级之间的密度具有明显差异,这就为建立密度与等级之间的数学模型,实现炒青茶等级之电脑评定打下基础.此外,还对于物质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级差不显著,乙醇和纯水的测定结果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不同等级霍山黄芽茶滋味的电子舌评价及呈味氨基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快速科学地判定茶叶等级,采用电子舌技术结合HPLC技术研究不同等级霍山黄芽茶的滋味品质及其呈味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电子舌测得特一级茶、一级茶至三级茶的鲜度值和复合滋味值显著递减,HPLC测得特一级茶、一级茶和三级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1.92 mg/g、46.45 mg/g和43.01mg/g,各级茶的茶氨酸含量均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70%以上,特一级茶和一级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均与三级茶间的差异显著(P0.05);单组分氨基酸含量在0.02~29.811mg/g,特一级茶的谷氨酸、丝氨酸、精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8种主要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一级茶。茶汤鲜度值与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电子舌可凭借茶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区别霍山黄芽茶的等级。  相似文献   

14.
4个等级内山六安瓜片茶叶氨基酸的组成及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HPLC检测了内山六安瓜片4个等级茶样氨基酸组成及其含量。从每个茶样皆测出18种氨基酸,其中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和丝氨酸是主要成分,苏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和甲硫氨酸含量较少。从特级、一级、二级至三级,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8.848±0.671)、(32.774±1.177)、(26.113±0.326)和(21.887±0.354)mg·g~(-1),茶氨酸分别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69.86%、69.71%、67.33%和60.20%。特级瓜片的谷氨酸含量分别超出一级、二级至三级含量的19.3%、37.4%和55.7%。根据滋味,将18种氨基酸分为6类:滋味相关类(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茶氨酸)、鲜爽类(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茶氨酸)、鲜味类(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甜味类(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芳香类(精氨酸、酪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苦味类(组氨酸、精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前3类分别占这4个等级茶样游离氨基酸的82.95%~88.69%、77.89%~85.00%和17.79%~19.52%;前3类的每个类型含量在特级、一级、二级至三级的含量显著递减。据此认为可尝试将氨基酸按滋味分类以便评判不同等级茶叶的氨基酸组成及其含量对茶汤鲜度的贡献率。还计算了每个等级瓜片18种氨基酸含量之间相关性,探讨了显著正相关的组数对茶汤滋味的协同增效及其在不同等级瓜片茶叶之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等级武夷水仙茶之间的差异,测定了茶多酚、茶氨酸、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总黄酮、总儿茶素、5种儿茶素组分和14种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了审评得分(等级)与茶叶内含物质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等级高的武夷水仙总黄酮和水浸出物含量相对较高,儿茶素组分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含量在SA级与其他等级武夷水仙之间差异显著。14种矿物元素中,除Ca、Mg、Mn、Al和B外,不同等级武夷水仙大多数矿质元素含量之间没有差异。热图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武夷水仙SB、SC、SD 3个等级主要在茶氨酸、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上积累,总黄酮在SA级茶中积累明显;SA级武夷水仙主要在Ca、Mn、K、P和N上有积累。主坐标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对武夷水仙茶等级间差异的解释率为2798%;14种矿质元素对武夷水仙等级间的差异性解释率达到了30.89%,较好地区分了不同等级的武夷水仙。  相似文献   

16.
以2种生物叶面肥在桂香22号新茶园中进行叶面喷施,其茶叶氨基酸成份含量分别提高22.5% ̄31.6%,品质有明显改善,香气高锐,滋味鲜甜爽口,产量超过对照,制作的7个产品中,其中一个获广西第五届“桂茶杯”金奖,3个获特等奖;3个茶参加广西第一届“桂绿杯”名优茶评比,包揽了所有的3个银奖。  相似文献   

17.
不同等级和储藏时间白茶香气组分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不同等级白茶香气组分的差异,研究贮藏时间对白茶香气组分的影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提取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白茶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等级白茶中共鉴定出51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14种,占香气总量的38.60%~42.84%;醛类8种,占总量的24.26%~45.94%。其中以白牡丹香气总量最高。在5个年份白茶中共鉴定出56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醇类12种,占香气总量的20.96%~39.84%;醛类9种,占总量的11.78%~30.82%;碳氢化合物16种,占总量的3.38%~21.04%。1993年白茶中酸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年份白茶。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不同等级白茶的香气特征,明确在存放过程中白茶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为指导企业合理存储和引导消费者客观认识白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解决机采茶鲜叶中混有不同等级的茶叶,且混杂度高、物理特征分类精确度低的问题。方法 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模型,提出一种基于颜色和边缘特征融合的方法。试验采集3种不同等级的茶鲜叶,对原始图像进行裁剪、尺寸归一化和去噪等处理,再进行颜色特征和边缘特征提取。通过参数的修改和测试,构建最优的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并且同K最近邻、SVM分类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特征融合之后随机森林模型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9.45%,比单一颜色特征和边缘特征的分类准确率分别高7.14和9.34个百分点;比K最近邻和SVM分类器准确率分别高15.38和5.49个百分点。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对茶鲜叶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进行精确的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