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简述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情况、玉米大斑病抗性育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玉米大斑病抗性育种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未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大斑病是重要的玉米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玉米产业发展。选育栽培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抗病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是快速选育抗病品种的必要前提。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研究情况,包括数量抗性和质量抗性;并就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2014-2016年连续3年对临沧市常用的213份玉米自交系大斑病进行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对玉米大斑病有抗性的材料占抗性评价材料的95.7%,感病材料仅占4.3%,说明目前临沧市常用的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的抗性较好,今后应加强利用抗玉米大斑病自交系材料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斑病严重威胁玉米产量,选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田间接种筛选抗性自交系为选育抗大斑病品种提供基础试材,2013、2014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菌混合菌种的方法,对东北主栽玉米杂交种的60份亲本自交系进行了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鉴定筛选出抗性在3级以上的抗大斑病玉米自交系28份。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质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表现存在差异,国内玉米种质对大斑病的抗病能力强于新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  相似文献   

5.
旨在明确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药剂防治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通过田间调查,分析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通过玉米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灌浆中期,供试27个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为58.33%~100%,平均91.42%;发病级别2.33~6.97,平均4.51。玉米蜡熟期所有供试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均为100%,平均发病级别6.89;玉米螟危害的被害株率23.33%~71.67%,平均45.74%;百株虫量20.00~88.33,平均51.94。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供试11个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较低,其中最低0%,最高10.57%,平均仅为5.37%。由此可见,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且供试27个品种不同时期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强弱排序不同;大喇叭口期药剂整株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供试11个药剂处理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合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药次数人为造成田间不同病情梯度,建立病情指数与玉米产量损失率模型,制定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同样条件下,以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模型推算不同抗性玉米品种科学用药时期和次数,制定鲜食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玉米大斑病全部叶片病情指数与种植天数的回归方程。玉米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大斑病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玉米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在用药次数依次为1,2,3和4次条件下,基于全部叶病情指数乳熟期(R3)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分别是14.63,17.88,18.72和22.06,基于功能叶病情指数分别是7.74,10.43,12.24和16.80。基于建立的回归方程、经济阈值及玉米籽粒建成期(R2)功能叶病情指数(DI),建议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为:DI≤15为抗病(R),15<DI≤30为中抗(MR),30<DI≤45为中感(MS),DI>45为感病(S)。【结论】建立了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消长动态理论模型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制定了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和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由于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变异和趋于复杂化,致使生产上原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由最初报道的1个生理小种,至2012年已发展到16个生理小种。对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变化、玉米大斑病抗病材料筛选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玉米大斑病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斑病是沐川县玉米生产上的常见病害之一,历年来由于发病较轻,没有引起重视。2003年,玉米大斑病在全县19个乡镇普遍发生,局部成灾,给部分农户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为深入了解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病害大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县农业局的组织下,笔者对本县发病较重的乡镇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并通过访问农户、与乡镇农技员和种子代销商座谈,从多方面分析了沐川县2003年玉米大斑病大发生的根本原因。1玉米大斑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1.1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田间是导致玉米大斑病严重发生的根本原因玉米大斑病病菌是…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开展玉米大斑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对玉米抗病育种有重要的意义.以热带种质的抗病自交系CIMBL29为供体亲本,感病自交系GEMS41为轮回亲本,构建了含有179个家系的BC2 F4群体.对该群体和亲本进行了2个环境的抗性表型鉴定,并结合高密度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对玉米大斑病抗性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抗性在群体家系间表现出广泛的变异;在2个环境条件下共鉴定了9个大斑病抗病QTL,分别位于第1、第2、第4、第5、第7、第9染色体上,可以解释5.2%~16.2%的抗性遗传变异.其中位于第1和第5染色体上的位点(qNLB1-1和qNLB5)在2个环境条件下均可以被检测到,可以认为是稳定的抗病位点.  相似文献   

10.
受气候的变化和栽培品种的抗性单一等原因影响,彰武县玉米叶部病害大斑病由过去的次要病害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并有加重的趋势。2012年组织开展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程度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建议,以期降低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