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掌握河北省土地数量、分布规律和结构布局状况,基于河北省2004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运用多样化指数、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区域组合类型、区位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河北省及省内各地区的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河北省土地利用的多样化指数较高,各个地市的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差异很大,集中化分析与多样化分析相反;土地组合类型只有三种,基本局限于农用地,造成土地利用整体功能较差;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在全省大部分地市都具有区位意义;土地利用程度由南向北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2.
南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南平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平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1-2000年的10 a间变化幅度较大,年均变化速度达0.70%,总体上呈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小和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10 a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幅最大的是园地.各县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程度最高的是松溪县,其次是政和县,建瓯市土地利用复杂程度最小.各县市土地类型区际意义明显,可以进行专门化生产.浦城县土地利用结构在程度上的变化相对最快,其次为邵武市,土地利用结构在程度上的变化相对最慢的是光泽县,其中浦城、松溪2个县的土地利用系统处于衰退期,其余各县市土地利用均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3.
借助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从土地利用类型布局变化和土地利用数量结构2个层面分析比较了山西省怀仁县第1次土地调查与第2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数据,揭示该县1989—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怀仁县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四者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6.74%;(2)近20年来,该县各乡镇总计有50.9%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中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的相对变化率较大,均有半数及半数以上乡镇的变化程度高于整个县的平均水平;(3)靠近城区的几个乡镇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高,集中化程度小,远离城区的则相反,这充分说明城市化进程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的土地管理与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样化指数、洛伦茨空间曲线和区位熵基本原理,对徐州市2015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现状分析,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评价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并对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践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徐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的综合效益值约为91.8,土地利用基本达到规划目标,但仍存在泉山区的土地类型多样性程度与其他县区相比差距较大,且徐州市除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个类型集中度较高,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比较分散,以及各区县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土地利用类型较少,且均不相同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利用效率,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999-2008年广东省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梅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变化强度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其中林地所占比例最大(>70%),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梅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分别为-0.64和-0.29%,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指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并与梅州市经济和地形地貌的空间差异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梅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9年的0.570上升到2008年的0.595。【结论】1999-2008年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正处于调整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贵州省土地利用管理和省内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利用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贵州省9个市(州)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程度总体一般,区域差异较大;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较高,且得到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4个指标之间相互验证;组合类型则以林地+耕地为主;耕地、草地、其他农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具有区位意义的地区较多,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园地、未利用地具有区位意义的地区较少,林地、水域具有区位意义的地区最少;全省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236.95,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不高。  相似文献   

7.
戎晓红  李春侠  张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67-12269,12316
基于徐州市2005~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区位熵等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更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2005~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在不同的地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009年各区县均有2~6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熵大于1,表明该土地类型相对于徐州市而言具有明显的区位意义,空间聚集程度高。最后根据研究结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样化指数、洛伦茨空间曲线和区位熵基本原理,对徐州市2015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现状分析,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评价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并对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践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徐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的综合效益值约为91.8,土地利用基本达到规划目标,但仍存在泉山区的土地类型多样性程度与其他县区相比差距较大,且徐州市除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个类型集中度较高,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比较分散,以及各区县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土地利用类型较少,且均不相同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利用效率,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刻画人类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性的关键指标。以四明山区域2000、2010年遥感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基础,运用多样化程度指数、区位指数以刻画四明山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研究发现,四明山区域土地利用多样化水平和强度比较低,利用类型单一;各镇间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受地形制约较大;60%以上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提升,耕地林地呈现减少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呈增加态势。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土地的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生态服务价值也随之改变.基于2005—2010年宁夏银川市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情况,核算银川市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5—2010年银川市城区交通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生态服务价值不断下降;郊区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耕地、牧草地减少,生态服务价值也呈总体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决定生态服务价值,而生态服务价值则反映土地利用结构在生态方面的优劣,通过增加林地、牧草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