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氨对草鱼生长的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氨对草鱼生长的危害朱耘,吴圣杰,华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214081)关键词氨,草鱼,生长THEHARMFULEFFECTOFTHEAMMONIAONTHEGROWTHOFGRASSCARP(CTENOPHARYNGODONID...  相似文献   

2.
牛磺酸、γ-氨基丁酸对鲫抗缺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牛磺酸、γ-氨基丁酸对鲫抗缺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5‰、7‰牛磺酸水溶液对鲫抗缺氧能力有显著(P<0.05)和极显著作用(P<0.01),质量分数3‰γ-氨基丁酸水溶液对鲫抗缺氧有显著作用(P<0.05)。实验证明,γ-氨基丁酸、牛磺酸均可提高鲫的抗缺氧能力。  相似文献   

3.
周继术  吉红  姜媛 《水产科学》2006,25(7):346-348
采用消化道粗酶提取和体外孵育消化的方法,测定了鲤、鲫、草鱼对苹果渣的离体消化率,并以麸皮、棉籽粕为对照,评价3种鱼类对苹果渣的消化利用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鲤、鲫、草鱼对苹果渣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消化率均低于棉籽粕,与麸皮相比,除粗脂肪消化率略低外,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差异不明显,尤其是草鱼对苹果渣可以较好地消化,苹果渣有可能作为能量饲料部分替代麸皮,成为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的饲料源。  相似文献   

4.
以草鱼、鳙和尼罗非鲫互为供体和受体,研究其特异性代谢物对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草鱼“代谢水”中,草鱼耗氧率显著下降(P<0.001),鳙和尼罗非鲫耗氧率均显著上升(P<0.001);②鳙“代谢水”中,鳙耗氧率显著下降(P<0.001),草鱼耗氧率无显著变动(P>0.05);③在尼罗非鲫“代谢水”中,3种鱼的耗氧率均无显著变动(P>0.05)。实验揭示了鱼类特异性代谢物对代谢影响的存在,且这种影响因种而异。  相似文献   

5.
草鱼实验性镉中毒对肝胰脏、肾脏和骨骼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冯健 《水产学报》2004,28(2):195-200
用200尾10.8±1.2g的草鱼作实验性镉中毒实验。实验分为4组,每组50条。实验各组水中镉含量分别为:1/10LC50组80μg·L-1,1/50LC50组16μg·L-1,1/100LC50组8μg·L-1,对照组为<1μg·L-1,实验期120d。研究内容为草鱼镉中毒时肝胰脏、肾脏、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病理变化。结果表明:(1)草鱼镉中毒的24hLC50为800μg·L-1;(2)各组草鱼的死亡率分别是64%,24%,20%,4%;(3)实验各组草鱼肝胰脏、肾脏和脊椎骨镉含量(湿重)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4)实验各组草鱼血浆中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总蛋白则下降明显(P<0.05);(5)实验各组草鱼脊椎骨中钙含量(湿重)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钙、磷、镁含量显著减少(P<0.05);(6)病理学变化主要为:肝胰脏和肾脏严重受损,发生颗粒变性、水泡变性和脂肪变性与溶解坏死,脊椎弯曲、鳃丝塌陷且骨化不全。透射电镜下,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肾小球基底膜节段性增厚。  相似文献   

6.
借鉴哺乳动物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结合鱼类细胞自身特点,纯化培养鲤血管内皮细胞并传至3代,以此作为粘附材料。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技术并结合玻璃粘附法分离纯化鲫、草鱼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并与上述3代内皮细胞进行免疫粘附试验,同时进行免疫粘附动力学观察。结果显示,鲫、草鱼两类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率分别为0.09±0.013,0.20±0.018;0.11±0.015,0.21±0.023。表明鲤科鱼类不同种的同类细胞粘附率差异不大,而同种不同类细胞则差异显著。动力学观察分析表明,淋巴细胞粘附较快,60min进入平台期;单核细胞粘附慢,120min进入平台期。初步证明鱼类内皮细胞具有免疫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冰  张木子  黎明  袁莉霞  王日昕 《水产学报》2018,42(12):1889-1895
为了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抗氧化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通过建立黄颡鱼离体头肾细胞模型,开展为期96 h的急性氨氮胁迫实验。结果显示,0.14和0.28 mg/L总氨氮处理组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但0.28 mg/L总氨氮处理组GPX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0.14和0.28 mg/L总氨氮处理组IL-1和TN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0.28 mg/L总氨氮处理组IL-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0.14 mg/L总氨氮处理组和对照组;吖啶橙染色检测发现,0.14 mg/L总氨氮处理组实验鱼头肾巨噬细胞内可见边缘不规则的黄绿色荧光,0.28 mg/L总氨氮处理组实验鱼头肾巨噬细胞内可见致密浓染的黄绿色荧光信号。研究表明,氨氮毒性能够影响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胞凋亡可能是造成鱼类氨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草鱼和银鲫肠道产消化酶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分别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肠道中分离的180株细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两种鱼肠道内可分泌胞外消化酶的细菌包括A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Vibrio(弧菌属,Vib.)、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Pse.)四个种属的细菌,Aer.在其中占主要优势,45.71%的Aer.可分泌胞外消化酶。草鱼可分泌上述四种胞外消化酶的菌株共有33株,占肠道菌总数的36.67%;银鲫43株,占47.78%。产酶菌的分布上,草鱼中肠内产消化酶细菌数量显著多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中、后肠分别是6株、20株和7株;银鲫中肠和后肠数量差异不显著,前肠分布最少。草鱼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分别有21株(23.33%)、10株(11.11%)、30株(33.33%)和16株(17.78%)。银鲫肠道内未检测到可分泌纤维素酶的细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菌株的数量分别是21株、37株和17株。可见鱼类肠道细菌对食饵消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草鱼肝胰脏损伤与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试验以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诱导肝胰脏损伤实验模型草鱼为对象, 分别饲喂含有酵母培养物dv、姜黄素和水飞蓟素的饲料70 d后, 采集草鱼肝胰脏样品, 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方法, 检测了草鱼肝胰脏脂肪酸合成酶(FAS)、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PGC1-α)、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解偶联蛋白2(UCP2)、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α(PPAR-α)、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Ⅰ)的mRNA丰度, 探讨在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dv、姜黄素和水飞蓟素后, 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 TAA诱导草鱼肝损伤后, FAS基因表达丰度上调, 调控脂质分解代谢的上游基因(如PPAR-α、ΡΡΑR-γ、PGC1-α)表达丰度没有显著性的变化, 而SCD1基因表达丰度显著性下调, 其结果可能导致脂质在肝细胞积累量增加, 诱发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在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dv、姜黄素和水飞蓟素后, 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TAA对肝胰脏脂代谢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脂多糖诱导损伤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肾脏细胞(CIK)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脂多糖(LPS)诱导细胞炎症损伤,测定和分析白藜芦醇对CIK细胞抗氧化因子活性和抗氧化、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处理导致CIK细胞活力降低(P<0.05),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升高(P<0.05),降低了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导致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浓度降低(P<0.05)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P<0.05)。此外,LPS处理能引起CIK细胞的CAT、TNF-α、IFN-γ、IL-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对IL-10和SOD基因的转录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白藜芦醇(4μg/mL)可以显著减弱LPS对CIK细胞造成的损伤,维系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TNF-α等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促进CAT基因的表达(P<0.05)。研究认为白藜芦醇对LPS造成的CIK细胞损伤有明显的干预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白藜芦醇对CIK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的改善以及对促炎因子表达的抑制。本研究可为白藜芦醇应用于鱼类炎症、氧化损伤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草鱼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溶血对肝脏的损伤机制,以揭示血红蛋白对机体的损伤作用。首先在体内注射血红蛋白,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发现注射血红蛋白组的肝脏组织中坏死细胞明显增多,普鲁士蓝染色揭示肝脏中存在大量的铁沉积,进一步的实时定量PCR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注射的血红蛋白激活了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探究体内出血对肝脏的影响,实验通过体内注射苯肼模拟体内出血,H.E和普鲁士蓝染色结果表明,大量的溶血导致肝脏细胞坏死和铁的沉积增加,通过检测肝脏中血红蛋白和铁含量发现,苯肼组中,肝脏组织血红蛋白和铁含量随着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而铁含量的增加同时激活了肝脏组织中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其次,实验检测了注射苯肼后肝脏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qRT-PCR结果显示,高剂量的血红蛋白激活了多种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如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抑炎因子IL-10以及趋化因子IL-4和IL-8等。为进一步探究高氧化活性的血红蛋白对肝脏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实验检测了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以及β-半乳糖苷酶的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鱼体内的出血显著增加了肝脏氧化损伤作用,同时,qRT-PCR和酶活性检测结果揭示,血红蛋白的氧化损伤作用促进了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最后,实验检测了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体内的出血显著激活了肝脏组织中的抗氧化系统。研究表明,鱼体内大量出血释放的高氧化活性的血红蛋白显著激活了肝脏组织炎症和氧化损伤的发生,促进了肝脏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同时也激活了机体内的抗氧化系统。  相似文献   

12.
声学屏障是一种阻拦鱼类进入危险区域进而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手段,为筛选鱼类敏感的负趋音作为声学屏障,本研究采用6种单频音 (500~3 000 Hz)和1种宽频音 (扬子鳄吼叫声)作为实验用音对草鱼幼鱼进行负趋音的筛选研究,通过在水槽两端交替播音来对比草鱼幼鱼对不同声音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大多数实验鱼对声音有反应,扬子鳄吼叫声与其他声音组的差异显著。单频音实验组中播放500 Hz单频音时平均反应次数最大,为 (1.7±0.6)次,而播放扬子鳄吼叫声时平均反应次数高达 (5.0±0.9)次,显著高于其他实验音。在总平均速度中,宽频音组中草鱼的总平均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组,表明草鱼对扬子鳄吼叫声敏感,产生逃窜行为。研究表明,草鱼对扬子鳄吼叫声具有负趋音性,扬子鳄吼叫声是一种对草鱼具有驱赶、威慑作用的声音。本研究可为过鱼设施中辅助诱驱鱼手段及水利结构中避免鱼类的夹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草鱼肠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会竹  肖宁  赵雨婷  房慧  李槿年 《水产学报》2018,42(10):1606-1614
为了建立草鱼肠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本研究在采用刮除法结合胶原酶IV消化法制备肠黏膜固有层单细胞悬液的基础上,使用鱼类脏器单核细胞分离试剂盒分离肠巨噬细胞,再经差异贴壁法纯化肠巨噬细胞,最后,用含10%胎牛血清和5%草鱼血清的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在28°C、5%CO2条件下原代培养肠巨噬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学检查、分子标记检测和功能验证实验加以鉴定。结果显示,每尾鱼(约250 g)肠巨噬细胞的获得量约为3×107个,细胞活率为99.6%,纯度达到95%以上;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原代培养4~5 d的贴壁细胞多呈圆形或多边形,体积明显增大,细胞汇合度达到95%;光镜和电镜观察到染色后的贴壁细胞具有巨噬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贴壁细胞经荧光定量PCR在m RNA水平检测到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分子(草鱼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功能实验证实贴壁细胞具有吞噬功能,脂多糖能够显著提高其呼吸暴发活性。本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草鱼肠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为开展口服疫苗诱导的草鱼肠黏膜免疫应答研究提供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一株从草鱼中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病原学及基因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确定南昌地区某渔场草鱼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体及病原特征,从患病草鱼的肝脏病灶中分离出一株致病菌A1310。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检验、人工感染实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实验,并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基于多序列位点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的系统进化分析及毒力基因分析。结果显示,生理生化鉴定证明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当浓度达1.0×106 CFU/mL时,对草鱼有致病性;对供试20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等7种耐药,对卡那霉素等5种敏感;A1310株基因组框架序列共包含96个与毒力和防御相关基因,其中多药耐药性外排泵基因占大多数,约为22%;与美国斑点叉尾鮰分离株(S15-242、S15-458、S15-591、S15-700)聚类为同一进化分支;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A1310具有一个删减版的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基因数量为标准Ⅵ型分泌系统的80%,缺少vgrG和vca0109基因的部分片段。综上所述,来源于草鱼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A1310,与美国斑点叉尾鮰分离株具有亲缘关系,含有多个已报道的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内容,也为嗜水气单胞菌的有效检验、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对草鱼的疾病防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秦真东  詹凡玢  李亚男  施斐  杨敏璇  卢志杰  李军  林蠡 《水产学报》2023,47(3):039415-039415
为了探究鱼类体内过量游离血红蛋白对鱼体的影响,本实验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注射血红蛋白模拟体内出血,探究血红蛋白对组织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体内注射血红蛋白的实验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导致头肾和中肾组织中出现明显的血红蛋白沉淀,同时提高了鱼体血清中的抗氧化相关酶活性,促进了头肾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TNF-α、IL-1β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普鲁士蓝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表现出了吞噬活性。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显著激活了头肾巨噬细胞中CD68、CD86、CSF和MHC-Ⅱ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刺激12 h后,头肾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因子基因(TNF-α、IL-1β和IL-4)、趋化因子基因(CCL20和CCL4)、IFN-α和TLR4的mRNA表达水平被显著上调表达。研究表明,草鱼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具有吞噬能力,同时血红蛋白也激活了巨噬细胞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本研究结果首次阐述了草鱼血红蛋白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丰富了鱼类血液基础免疫学理论,同时也为鱼类健康养殖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冀东  王璞  程卓  李小勤  冷向军 《水产学报》2019,43(10):2268-2277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氯化钠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10、20、30和40 g/kg氯化钠,配制成5组饲料,饲养平均体质量为(12.26±0.03) g的草鱼60 d。结果显示,添加10和20 g/kg氯化钠对草鱼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但30和40 g/kg氯化钠添加组的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系数显著升高。各组肌肉水分、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肌肉灰分含量随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各氯化钠添加组的肌肉蒸失水率、离心失水率和冷冻失水率(除10 g/kg氯化钠添加组外)显著增加,10和20 g/kg氯化钠添加组的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20、30和40 g/kg氯化钠添加组的肌肉游离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显著降低;各氯化钠添加组的肌肉硬度及30、40 g/kg氯化钠添加组的肌肉咀嚼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肌肉弹性和回复性无显著差异;在肠道组织学方面,30和40 g/kg氯化钠添加组的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各氯化钠添加组的肌层厚度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0~40 g/kg氯化钠,对草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没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R-spondin1(Rspo1)基因在雌核发育三倍体鱼淇河鲫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Rspo1基因cDNA序列,同时分析它的时空表达模式,并检测芳香化酶抑制剂Letrozole及高温养殖诱导性逆转下它在性腺中的表达情况。将扩增的PCR产物经亚克隆测序、拼接后获得淇河鲫Rspo1 cDNA序列,长1 243 bp(MH243761),包含5′非编码区318 bp,3′非编码区127 bp和开放读码框798 bp,共编码265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淇河鲫Rspo1与其他鲤科鱼类同源性较高,与哺乳类、爬行类等脊椎动物同源性相对较低;组织分布检测结果显示,Rspo1基因在淇河鲫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肌肉组织表达量最高,卵巢次之,而在脾脏、肾脏、心脏组织中表达量较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Rspo1的表达量在未受精卵与受精卵中无差异,随着胚胎发育而降低,神经胚期最低,从尾芽期至出膜期又逐步升高。胚后阶段,Rspo1在性腺中的表达量从淇河鲫性别决定与分化关键时期(孵化后20 d)开始上调。Letrozole处理或高温养殖引起的性逆转中,Rspo1在性腺中表达量升高。研究表明,淇河鲫Rspo1作为一个母源性因子可能在卵巢分化与维持中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它可能也参与精子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肌醇对草鱼生长、脂质代谢及抗氧化机能的影响,以实用饲料配方为基础,分别添加0(对照)、50、100、150、200、300和400 mg/kg肌醇,配制成7组等氮等脂的饲料,每组饲料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5.00±0.15)g的草鱼25尾,养殖56 d。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00~150 mg/kg肌醇能显著提高草鱼终末均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效率(FE);随饲料肌醇添加水平的上升,全鱼脂肪、肝脏脂肪和脂肪沉积率先升后降,在50~300 mg/kg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且均在100 mg/kg达到最大值。肌肉脂肪则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100 mg/kg达到最小值,100~400 mg/kg差异不显著;肠脂肪酶、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及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LDL-C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在100~150 mg/kg达到最大值;添加肌醇能显著增强肝脏和肌肉中肉碱脂酰转移酶(CPT-I)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肝脏CPT-I的增幅比例低于ACC的增幅比例,肌肉则相反;当肌醇添加水平为100~150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实用饲料添加适宜的肌醇能改善草鱼的生长、饲料转化和肝脏功能,促进脂肪消化,加快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使全鱼和肝脏增脂、肌肉降脂,且能够提高肝脏和肌肉的抗氧化机能。以FE和SGR为效应指标,草鱼实用饲料肌醇适宜添加量为90.3~96.4 mg/kg。  相似文献   

19.
外泌体是具有磷脂双分子膜结构的纳米级囊泡,能够参与机体多种生理过程。实验探讨了草鱼肝细胞外泌体的分离鉴定方法,并初步研究外泌体对草鱼肝细胞中miRNAs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以草鱼肝细胞L8824为材料,通过超速离心获得外泌体,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形态,采用纳米颗粒示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检测外泌体粒径和数量,同时利用Western blot分析其标志蛋白CD63的表达,最后用正常肝细胞和油酸诱导的脂肪肝细胞源外泌体孵育草鱼肝细胞,通过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两种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对草鱼肝细胞中miR-122/33及免疫相关基因(TNF-α,NF-κB,IL-1β,IL-6和IL-10)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草鱼肝细胞外泌体为30~150 nm的不均匀囊泡,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的膜结构;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呈阳性表达;NTA技术检测显示外泌体囊泡占所有囊泡的50%以上;脂肪肝细胞源外泌体显著提高了肝细胞中miR-122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研究表明,通过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