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小麦地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是在膜侧沟播栽培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冬小麦栽培新技术.镇原县于去年秋播在平泉镇文洼农业科技示范点示范种植0.365公顷,示范品种兰天7号,平均产量达到4 522.50千克/公顷,较膜侧沟播栽培3 508.50千克/公顷,增产28.90%;较露地条播栽培2 325.20千克/公顷,增产94.50%.经济纯收益达到2 898.20元/公顷,较膜侧沟播栽培多收1 216.80元/公顷,较露地条播栽培多收2 636.80元/公顷.这一栽培技术在小麦全生育期,集聚水、保墒、增温为一体,土壤水、热环境改善,而且光能利用率提高,与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相比,技术核心是:60厘米为一带→垄、沟宽各30厘米→垄上覆盖地膜→沟内种植3行冬小麦.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仅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2.
1适应范围 本规范制定了镇原县冬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的产量指标和栽培管理技术要求,适用于镇原县西北部、东南部以及茹洪河沿岸冬麦区的地膜冬小麦栽培.  相似文献   

3.
在总结近年来通渭县优质专用冬小麦栽培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膜侧沟播的重点环节及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渭北山旱地冬小麦膜侧沟播的适宜品种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渭北山旱地膜侧沟播的冬小麦品种为CHA9和天94-3,适宜的播种密度为360万-420万粒/hm^2。  相似文献   

5.
1998年,甘谷县在继续稳定扩大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面积的同时,积极引进了膜侧沟播栽培技术,在罕见的大旱之年,表现了良好的抗旱增产效果,为旱作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当年全县小麦膜侧沟播栽培面积达1933hm^2,其推广速度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项技术,目前全县膜侧沟播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200hm^2左右,实践证明,该技术集流增墒、操作简单,增产幅度高,膜侧沟播小麦平均折合产量为3126kg/hm^2,较露地小麦产量1773kg/hm^2增产1353kg/hm^2,增产率高达76.3%,深受农户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6.
针对西北地区冬小麦生产中“旱、冻、薄”问题,1999~2002年度我们从改善冬小麦生长环境、栽培条件和提高降水利用率入手,进行了旱作冬小麦覆膜沟穴播与膜侧条播、周年覆膜穴播、常规覆膜穴播、露地平播、露地  相似文献   

7.
起垄覆膜方式对半干旱区大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镇原县半干旱塬区开展了大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4种覆膜栽培方式均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增产作用。以全膜平铺覆土穴播效果最好,较露地穴播增产119.6%,较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全膜垄作沟播和全膜双垄沟播分别增产23.2%、55.4%和62.9%。  相似文献   

8.
在渭北山区种植冬小麦采用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的试验表明,4种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大小依次为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植株株高、穗长、小穗数由大到小顺序为沟穴播、平膜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产量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覆膜沟穴播、侧沟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地膜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在干旱少雨的山区均有良好的增温保墒效应,小麦生育期缩短,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安定区不同地域,通过比较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及露地种植3种马铃薯栽培模式,分析研究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的优势和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以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为最好,其保水性、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和产量均优于其他2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为了有效的利用我区川水地小麦收获后光、热,水资源.实现一膜两用,我们在正宁县山河镇四郎河流域川水地试种了小麦膜侧沟播套种玉米,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冬小麦不减产的基础上,玉米亩产500~600千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