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球毛壳菌、嗜松青霉菌、裂褶菌、枝状枝孢霉和福廷瓶头霉5种贵州蓝莓土著菌根菌对蓝莓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方法】以3年生蓝莓品种‘粉蓝’为材料,通过菌液灌浇方式开展接种试验,对果实成熟时期蓝莓根系的菌根侵染情况、果实形态和产量以及果实主要品质指标进行测定,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变异系数大于10%的果实形态和品质指标进行降维分析,并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对各菌株的接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接种后,5种菌根菌均与蓝莓根系表现出良好的共生效应,福廷瓶头霉与蓝莓根系的共生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接种裂褶菌、枝状枝孢霉、福廷瓶头霉3个菌种显著提高了蓝莓的单株果实产量,提升幅度分别为11.17%、27.27%、29.25%;接种裂褶菌、嗜松青霉、福廷瓶头霉处理下蓝莓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增加,有利于提升蓝莓的鲜食口感;接种5种菌根菌后蓝莓果实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得以不同程度提升。其中,接种福廷瓶头霉对果实花青素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好,提升幅度为45.16%,接种嗜松青霉对蓝莓果实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好,提升的幅度分别为55.93%和43.33%。对8个果实指标进行降维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接种后蓝莓果实可分为2大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按照接种后对蓝莓果实品质的提升效果由优到劣排序,5种菌根菌分别为福廷瓶头霉、裂褶菌、嗜松青霉菌、球毛壳菌、枝状枝孢霉。【结论】裂褶菌、嗜松青霉菌、福廷瓶头霉对蓝莓植株产量和果实品质具有良好提升效果,可作为蓝莓的菌根化培育的参考菌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灰霉病是蓝莓采后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影响蓝莓采后贮藏品质及其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研究五倍子提取液对灰葡萄孢霉侵染后蓝莓品质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探究五倍子提取液的抑菌机制,为蓝莓采后贮藏和品质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以‘莱格西’蓝莓为原材料,将75%(V/V)乙醇提取的五倍子醇提物和无菌水按照实验操作分组要求分别均匀地喷洒于蓝莓果实表面(4 m L·g-1),然后将处理后的试验组蓝莓置于25℃的恒温箱中,连续取样7天(每次间隔1天)。以蓝莓的品质指标:腐烂率、失重率、可滴定酸含量(TA)和可溶性固形物(TSS)、电导率、维生素C等以及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抗病性酶活指标的变化来反映五倍子提取液对蓝莓灰葡萄孢霉的抑菌效果强弱。【结果】蓝莓果实的营养指标腐烂率、失重率随着贮藏时间上升;TA和TSS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接菌组蓝莓的营养指标的衰变情况均要比五倍子处理组的要快,但由于灰霉菌的侵染,激活了蓝莓体内的防御系统,致使PPO、POD、CAT等抗性相关酶活性升高,形成消除自由基和病害的防御系统,但是后期由于病害严重,导致机体防御系统紊乱,而出现酶活下降;而经五倍子处理后的蓝莓果实品质要明显优于相应对照组,其酶活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关系,后期由于衰老会出现轻微下降。【结论】五倍子提取物能效抑制灰葡萄孢霉对蓝莓的侵染,可作为一种有效控制蓝莓采后病害并保持蓝莓品质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蓝莓主栽区真菌病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2017年作者采用随机普查和定点调查方式调查贵州省蓝莓Vaccinium sp.主要栽培区病害种类。结果发现:贵州蓝莓叶、茎、花共有7种真菌病害,其中蓝莓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 sp.)、蓝莓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蓝莓茎枯病(Ophiobolus sp.)、蓝莓枯萎病(Phomopsis sp.)值得后期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不同生长期蓝莓叶酚类物质变化情况及抗氧化活性,从而为蓝莓叶的适时采摘及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分别采集5、6和8、9月此4个生长时期的蓝莓叶,经不同方法干燥粉粹后制备蓝莓叶醇提物,测定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生长时期蓝莓叶醇提物中的总酚与总黄酮含量、铁离子还原力、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及总抗氧化能力(FRAP值)。结果表明:微波干燥处理的蓝莓叶醇提物其总酚、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常规热风干燥处理的,而自然干燥处理的效果较差;微波干燥处理的蓝莓叶在其4个生长期中总酚含量的变化不大,其总黄酮含量在8、9月迅速升高,显著高于5、6月的总黄酮含量,9月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96.76±2.50)mg·g-1,显著大于8月的总黄酮含量,8月其含量为(75.52±2.09)mg·g-1,P 0.05;5月采摘的叶片其铁还原能力最强,其次是9月,最差的是6月;9月蓝莓叶醇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其半数清除浓度最小,EC50值为(61.59±1.31)μg·mL-1,5、8和9月其EC50值的差异均不显著,但此3个生长期与6月的EC50值的差异显著(P 0.05);4个生长时期其叶片醇提物的FRAP值的大小顺序为9月 5月 8月 6月,但4个时期其醇提物的FRAP值均远低于对照维生素C。总体上,9月蓝莓叶的抗氧化能力(除铁还原力外)均高于其他3个生长时期的,即9月较适宜于蓝莓叶的大量采摘及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异樟叶精油,采用平板抑菌法检测精油对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利用气-质(GC/MS)联用技术分析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异樟叶精油对尖孢镰刀菌、七叶树壳梭孢和拟茎点霉均具有抑制效果,抑菌率分别达到42.64%,57.50%和64.30%,对拟茎点霉的抑制效果最好;从异樟叶精油中鉴定出41种物质,包括烯烃类物质20种,酮类物质1种,酯类物质3种,醚类物质3种,氧化物类物质1种和醇类物质13种.  相似文献   

6.
苏铁叶枯病病原菌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钧 《绿色科技》2019,(17):97-98
指出了在苏铁树上发现了一种叶枯病害,导致大量苏铁叶干枯,为明确其致病菌,采集了苏铁叶枯病叶片数份,对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接种后能够产生与采集样本相同的病害症状,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发现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的形态与拟茎点霉相同;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可知待测菌株rDNA-ITS的序列与GenBank中吸虫疫苗的rDNA-ITS的序列同源性可达97%。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学特点以及rDNA-ITS测序结果可知:苏铁叶枯病病原菌为嗜血杆菌。  相似文献   

7.
以野生蓝莓、荚蒾、光叶山楂、山荆子、不同光照强度花楸、引种黑果腺肋花楸为材料,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种浆果中的主要品质特性;结果表明野生蓝莓中花青素含量为147.965 mg/100g,矢车菊-3-葡萄糖苷的含量占总花色苷的20.93%;野生蓝莓的总黄酮含量为459.63 mg/100g,山荆子多糖含量为163.62 mg/g,是野生蓝莓的2.05倍,总黄酮含量为1403.71 mg/100g,是野生蓝莓的3.05倍;不同光照强度花楸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随着光照强度(颜色深度)的增强而增高;引种黑果腺肋花楸花青素含量为615.234 mg/100g,是野生蓝莓的4.16倍,其中矢车菊-3-葡萄糖苷的含量占总花色苷的97.34%,同时总黄酮含量为2271.30mg/100g,是野生蓝莓的4.94倍。光叶山楂和荚蒾营养价值相对较低,宜作为观赏植物;黑果腺肋花楸中花色苷、总黄酮、多糖含量较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蓝莓Vaccinium spp.果实挥发物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引诱效果,探寻基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化学生态调控技术。通过色度法判别蓝莓果实成熟程度,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不同成熟度蓝莓果实浸提液的成分和含量变化,利用Y型嗅觉仪探究蓝莓果实挥发性化合物对黑腹果蝇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蓝莓果实成熟度依据其色度范围值聚类分为未熟果、半熟果及成熟果,不同成熟度蓝莓果实挥发物中共含有21种化合物,主要含有苯类、萜烯类、酯类、醇类、醛类物质,以醇类、醛类和酯类物质为主;除甲苯表现为一定的驱避性外,其他20种成分均表现出一定的引诱效果;引诱效果最好的是叶醇和氧化芳樟醇,引诱率为92.49%和91.32%,其次为3-戊酮和异戊酸甲酯引诱率分别为89.07%和87.97%,而乙酸叶醇酯的引诱率也可达到81.60%。该结果可为开发黑腹果蝇的植物源引诱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用蓝莓硬枝进行春季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扦插较易成活,插穗去叶处理的成活率极显著高于留叶处理,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广西南宁纤维板霉变微生物的种类,从广西高峰人造板有限公司已霉变纤维板上采集霉变样品,经分离纯化,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与ITS序列分析法相结合,进行了微生物的鉴定。分离筛选得到4株霉变真菌,编号为GXB-1,ZXB-2,ZXB-3和ZXB-4。根据传统形态学方法将4株霉变真菌鉴定为木霉属(Trichoderma sp.)和脉孢霉属(Neurospora sp.),其中木霉属真菌为优势种群,分离率高达60%。随后对4株霉变真菌进行r DNA-ITS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综合形态学鉴定结果,将菌株GXB-1鉴定为哈茨木霉,将菌株ZXB-2和ZXB-3鉴定为深绿木霉(T.atroviride),将菌株ZXB-4鉴定为四孢脉孢霉(N.tetrasperma XF35)。不同地区、不同基质和环境条件下,霉变微生物的优势菌种类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结果可为筛选适宜的纤维板防霉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美登"、"北陆"、"野生型"为试材,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不同pH值的继代培养基中,研究蓝莓对高pH值培养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pH值为5.8条件下的增殖系数可以作为蓝莓继代培养期耐高pH培养基的鉴定的参考指标。最终鉴定出,"美登"的耐高pH值培养基能力较强,"北陆"次之,"野生型"最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适合鉴别蓝莓品种的DNA条形码,用于蓝莓不同品种的区分及遗传分化研究。【方法】以40个蓝莓品种108份样品总DNA为模板,对8个条形码片段(rpo B、psb A-trnH、ycf5、rbc L、rpo C、mat K、ITS、ITS2)进行扩增与测序,分析扩增效率及测序成功率、遗传距离、barcoding gap,并对遗传距离计算结果进行Wilcoxon检验,利用NJ树法对各蓝莓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8个DNA条形码中,ITS与ycf5在所有蓝莓样本中均无扩增产物。除mat K序列扩增成功率(96. 30%)、测序成功率(99. 04%)相对较低外,其他5个条形码扩增与测序成功率均为100%。蓝莓的rpo B序列完全一致,为高度保守序列。各条形码的变异位点数依次为:ITS2(11个)mat K(4个)rbc L(3个)psb A-trnH(2个)rpo C(1个)rpo B(0个)。各蓝莓品种的品种内、品种间遗传距离较小,介于0. 000 16~0. 002 58之间,且品种间遗传距离大于品种内。Barcoding gap分析结果显示,各条形码均未形成明显的间隔区,但从分布情况看,ITS2、psb A-trnH、mat K 3个条形码有偏向两端分布的趋势,尤其是ITS2。Wilcoxon检验显示,ITS2、psb A-trnH品种间变异较大,psb A-trnH品种内的变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psb A-trnH和rpo C可将蓝莓品种分为2个类群,rbc L和mat K将蓝莓划分为3个类群,ITS2将蓝莓分为4个类群。利用条形码组合可提高蓝莓品种鉴定率,其中ITS2+mat K+rpo C+rbc L鉴定成功率最高,为20%。【结论】ITS2对蓝莓品种的鉴定结果优于其他条形码,条形码组合ITS2+mat K+rpo C+rbc L将40个蓝莓品种分为14组,能够将山东省主要的蓝莓栽培品种如伯克利、阳光蓝、北陆等品种区分开来,较适于蓝莓的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13.
为给湖南省的蓝莓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以湖南省蓝莓研究发展中心引种的蓝莓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和叶表皮离析法,对26个蓝莓品种叶片的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进行了观察,对其叶片、上下表皮、角质层和主脉的厚度和气孔的长度与密度等13个与其抗旱性相关的参数进行了观测,并对不同品种的耐旱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6个蓝莓品种其叶片的各个结构参数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气孔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下表皮厚度的变异系数最小。应用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出的角质层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海绵比值、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等5个参数均可作为评判叶片耐旱性的主要因子,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判得出,耐旱能力较强的蓝莓品种有‘蓝源’‘瑞卡’‘灿烂’‘爱国者’‘美登’和‘伯克利’。  相似文献   

14.
从贵州省正安县、桐梓县和重庆市南川区的金佛山方竹林地采集方竹根系和根际土壤,采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根样进行染色,研究根系丛枝菌根侵染情况,利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从土样中分离AM真菌孢子,结合形态特征和18S r DNA AML1-AML2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AM真菌进行种属鉴定。结果显示:AM真菌能够侵染金佛山方竹根系,侵染率为25.27%;从土壤中分离得到6种优势AM真菌,其中4种通过形态特征和18S r DNA AML1-AML2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均能鉴定到种水平,分别为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美丽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calospora和孢璧两性球囊霉Ambispora leptotich,其余2种通过18S r DNA AML1-AML2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结合形态特征鉴定为大型无梗囊霉Acaulospora colossica和疣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 tuberculata。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大叶女贞对Cd胁迫的耐受性,以大叶女贞为试验材料,研究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Cd污染土壤中大叶女贞生长及Cd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AMF均可与大叶女贞根系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其中,根内球囊霉(Gi)侵染率最高,达到76.52%;5种AMF均可明显促进Cd胁迫下大叶女贞的生长,其中,根内球囊霉(Gi)促生效果最佳,株高、茎粗及总干重分别比对照(CK)提升64.77%、52.48%和41.43%,均较对照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接种AMF均可降低Cd污染土壤中大叶女贞茎、叶的Cd含量和积累量,提升大叶女贞根部的Cd含量和积累量,大叶女贞总Cd积累量也显著得到提升(P0.05),其中,接种根内球囊霉(Gi)变化幅度最大。接种AMF均可明显降低大叶女贞Cd迁移率、提升Cd滞留率和富集系数,其中,接种根内球囊霉(Gi)变化幅度最大,迁移率较对照(CK)降低66.30%,滞留率和富集系数分别较对照(CK)提升71.6%和87.31%。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新源县和巩留县野苹果林中疫霉菌的种类和致病性差异,为探讨新疆野苹果林衰亡原因提供基本资料,为野苹果林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疑似疫霉病害样品采集、土壤诱捕、林间溪流诱捕等方法对新疆野苹果林中的疫霉菌进行了调查采样和监测诱捕,并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疫霉纯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所获得的疫霉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通过离体叶片接种试验对所鉴定的疫霉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依据形态学特征和序列分析,鉴定得到5个种共计88株疫霉,分别为65株湖沼疫霉Phytophthora lacustris Brasier,Cacciola,Nechwatal,JungBakonyi、16株节水霉状疫霉Phytophthora gonapodyides(Petersen) Buisman、3株多寄主疫霉Phytophthora plurivora T. JungT. I. Burgess、2株聚疫霉Phytophthora gregata T. Jung,M. J. C. StukelyT. I. Burgess和2株Phytophthora sp.1。将前4种疫霉接种离体野苹果叶片后,发现它们均产生病斑,其中湖沼疫霉在离体叶片上产生的病症最为明显。[结论]新疆野苹果林中具有多种疫霉菌,且所鉴定的4种疫霉菌均对野苹果叶片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2个高丛蓝莓品种幼苗的盐响应,以揭示其盐适应机制,为耐盐蓝莓品种选育及合理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北高丛蓝莓‘蓝丰’和南高丛蓝莓‘奥尼尔’2年生扦插苗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经0、100、200和300 mmol·L~(-1)NaCl溶液处理40天,研究幼苗干物质积累量、叶片受害情况以及矿质离子(Na~+、K~+、Ca~(2+)、Mg~(2+)和Cl~-)含量变化及其在根、茎、叶中积累、运输与分布特征。【结果】1)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各器官干物质量逐渐降低,其中‘蓝丰’在低盐(100 mmol·L~(-1))处理下,干物质量降低不明显,在高盐(200~300mmol·L~(-1))处理下明显降低,而‘奥尼尔’在盐处理下干物质量明显低于对照;2个蓝莓品种盐害指数明显增大,但相同盐浓度处理下,‘蓝丰’盐害指数低于‘奥尼尔’。2)随着盐胁迫的加重,2个蓝莓品种幼苗各器官Na~+和Cl~-含量均明显增大,叶片盐离子积累量高于根和茎,各器官K~+含量降低,根Ca~(2+)和Mg~(2+)含量以及茎Mg~(2+)含量降低;‘奥尼尔’茎Ca~(2+)含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而‘蓝丰’茎Ca~(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2个蓝莓品种幼苗叶Ca~(2+)和Mg~(2+)含量总体上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盐胁迫下,‘奥尼尔’茎、叶Na~+和Cl~-含量以及根Cl~-含量均高于‘蓝丰’;而‘蓝丰’各器官Mg~(2+)含量均高于‘奥尼尔’。3)盐胁迫下,2个蓝莓品种根、茎、叶中K~+/Na~+、Ca~(2+)/Na~+和Mg~(2+)/Na~+值随盐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显著低于对照;在高盐处理下,‘蓝丰’叶离子比值高于‘奥尼尔’。4)盐胁迫下,2个蓝莓品种从根到茎的离子选择性运输能力高于对照;从茎到叶和从根到叶的离子选择性运输能力低于对照,其中‘蓝丰’从根到叶片钾和镁离子选择性运输能力强于‘奥尼尔’。【结论】低浓度盐胁迫对‘蓝丰’生长影响较小,对‘奥尼尔’生长影响较大;高浓度盐胁迫对2个蓝莓品种生长均产生较大影响。盐胁迫下,‘蓝丰’幼苗体内Na~+和Cl~-积累量低于‘奥尼尔’,各器官Mg~(2+)积累量高于‘奥尼尔’,保持体内离子平衡能力以及钾和镁的整体离子选择性运输能力强于‘奥尼尔’,这可能是其耐盐性强于‘奥尼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沙棘根际的丛枝菌根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从沙棘的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7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分别为孔围球囊霉、摩西球囊霉、地表球囊霉、集球囊霉、地球囊霉、缩球囊霉、单孢球囊霉,其中,孔围球囊霉为国内新记录种,摩西球囊霉为优势种。从而为沙棘的丰产栽培、育苗及造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毛竹材重要致霉真菌及致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设计就毛竹材致霉真菌的种类、致霉特征开展初步研究.通过分离、纯化、回接、鉴定,得知7种致霉真菌可引起毛竹严重霉变,并对它们的形态特点及在毛竹上的致霉特征、危害状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云南十二种热带作物的疫霉菌病害的分布、危害,和对108个疫霉分离物的鉴定结果。为害热带作物的疫霉有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citrophora)、辣椒疫霉(P.capsci)、寄生疫霉(P.parasitica)、棕榈疫霉(P.palmivora)、黄瓜疫霉(P.melonis)(暂定)等五个种,其中,柑桔褐腐疫霉分布广,为害严重,是优势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