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稀土又叫稀土、微土、微肥或硝酸稀土,商品名称为常乐益植素,是我国近年来首创并重点推广的一种新型稀土元素肥料。在大棚蔬菜上施用,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秧苗对棚内低温、高湿、弱光等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优质、早  相似文献   

2.
稀土又叫稀土微肥或硝酸稀土,商品名称为常乐益植素。是我国首创并重点推广的一种新型稀土元素肥料。在大棚蔬菜上施用,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秧苗对棚内低温、高湿、弱光等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优质、早熟和增产。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绿丰氨基酸水溶肥对白菜的生长、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施用绿丰氨基酸水溶肥显著促进白菜的生长发育,与对照相比,施用的处理长势良好,生长旺盛,可大幅度提高白菜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硼、钼微量元素在大豆上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硼、钼微量元素对作物生长敏感,硼可促进光合作用的产物即叶片中合成的葡萄糖向果实中运输,能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品质;钼的营养作用主要表现在氮代谢方面,能提高氮肥利用率。为研究硼、钼微肥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效果,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锌肥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弱碱性耕地开展田间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锌肥对玉米生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使玉米秃尖减少、空秆率降低,穗粒质量、千粒质量、产量增加,其中底肥施用ZnSO4·H2O2kg/667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稷山县耕地地力现状及特点是土壤养分含量不断提高,土壤质地好、熟化度高、污染轻。存在的问题是中低产田面积较大,耕地地力不足,耕地生产率低,施肥结构不合理。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对策是巧施氮肥、重施磷肥、因地施用钾肥、重视施用微肥,因地制宜改良中低产田。  相似文献   

7.
施用沼液对桃树光合作用及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通过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沼液作为肥料施用对桃树光合作用及生长量的影响。经数理分析得出结果,施用沼液对桃树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单枝叶片数等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试验浓度内,浓度越高,影响越显著;但对桃树的蒸腾速率、CO2总传导度、气孔导度、桃树枝条长度及生长叶长宽等影响不明显。从试验结果初步可以看出,施用沼液对桃树光合作用和生长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沼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农用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8.
四要素变量施肥机肥箱施肥量控制算法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黑龙江农垦地区垄作玉米施肥过程中遇到的肥料分层问题,设计了一种四要素变量施肥控制系统。系统采用电液比例控制技术,主要由液晶显示终端、变量施肥控制器、4路液压马达和编码器、4路排肥机构(排肥轴和外槽轮)和GNSS模块组成。为了实现氮肥、磷肥、钾肥和微肥的一次性及时、准确施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交叉原则的各路施肥量确定策略,基于PID技术设计了液压马达控制算法。根据用户在变量施肥控制软件中设置的目标施肥量,系统自动确定各肥箱精确施肥量,基于PID液压马达控制算法,实时计算4路液压马达的目标转速,同步向控制器发送4路转速指令,一次性完成氮肥、磷肥、钾肥和微肥4种肥料的同步变量施用。为了验证各路施肥量控制算法的效果,分别进行了PID算法响应时间和精度试验、变量施肥系统单质肥排肥性能验证试验和作业条件下各肥箱施肥量控制算法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PID技术的排肥轴转速控制算法响应时间不大于0.5s;变量施肥系统单质肥排肥性能误差绝对值不大于3%;作业条件下各路施肥量控制算法显著减少了氮素的施用量,实现了氮肥、磷肥、钾肥的精确投入。四要素变量施肥机各路施肥量控制算法完全满足了垦区玉米施肥精确、均匀施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亚硒酸盐对甜荞生长的影响,提高甜荞产量和品质。【方法】通过随机区组盆栽试验,研究了5个不同质量浓度的亚硒酸钠对甜荞生长的影响。【结果】适量施用硒肥能够促进甜荞生长,当施用硒肥质量浓度在0~10 mg/kg时,可以促进甜荞叶绿素合成、提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甜荞生物量,超过10 mg/kg则会产生抑制作用。但甜荞根系和叶片叶绿素b不会受亚硒酸钠质量浓度影响。从甜荞整个生育期来看,在盛花期,硒肥对甜荞影响最显著,此外适量施用硒肥还可以减缓甜荞生长进程中叶绿素、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程度,起到延缓甜荞衰老的作用。【结论】适量施用亚硒酸钠可以促进荞麦生长、延缓衰老进程,过度施用硒肥会抑制甜荞生长,但不会影响甜荞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0.
对压砂地种植的西瓜进行了施用沼肥试验,观察了其对西瓜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对病虫害的防治情况.结果表明,施用沼肥对硒砂瓜的生长、品质和产量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对西瓜病虫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施用沼肥地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未施肥地.为今后硒砂瓜种植大面积推广施用有机肥、实现提质增效和有效保护硒砂瓜品质品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浅谈稀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括了稀土在农业应用中的发展概况,综述了稀土对作物种子、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介绍了稀土农膜、饲料添加剂等新技术,提出了稀土在农业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灌水量与施肥量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两大重要因素,传统的灌溉与施肥方式下,农田水肥利用效率低,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适宜的灌水与施肥能够显著优化作物生长。水氮耦合技术通过合理调控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的水肥需求,达到节水优质高产的目的。本文首先介绍了水氮耦合技术发展概况,阐述了水氮耦合技术的研究意义,同时也明确了该技术在经济作物栽培中的应用效果与发展前景。最后对水氮耦合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选取实现高效、节水、控污3个目标的水稻灌排模式,以农田水位为调控指标,在3个施氮水平下设置了不同的灌排模式,研究水稻在不同模式下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利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对这些灌排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分蘖期旱涝交替胁迫对水稻的产量、控污指标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乳熟期旱涝交替胁迫的处理对节水指标的负面影响最大.在旱涝交替胁迫下氮肥施用量低时,对水稻发育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氮肥施用量处理的水稻产量并没有显著增长,高氮肥处理氮素的淋溶量比低氮肥处理高.利用TOPSIS模型得到施氮量300 kg/hm2下的控制灌排模式的相对贴合度为0.694 5.分蘖期旱涝交替不仅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最大,其控污效果也最差.通过模型计算,最优的灌排方案是施氮水平为300 kg/hm2的控制灌排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美琴 《湖南农机》2012,39(3):240+242
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湿、保温、保墒、保肥、保全苗、抑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的作用.主要在北方春播作物上广泛应用,所有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绿化植物等等)都可以应用地膜覆盖技术.  相似文献   

15.
康海 《农业工程》2022,12(7):84-87
灌水量与施肥量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两大重要因素,传统的灌溉与施肥方式下,农田水肥利用效率低,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适宜的灌水与施肥能够显著优化作物生长。水氮耦合技术通过合理调控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的水肥需求,达到节水优质高产的目的。介绍了水氮耦合技术发展概况,阐述了水氮耦合技术的研究意义,同时也明确了该技术在经济作物栽培中的应用效果与发展前景,并对水氮耦合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无压灌溉条件下不同滴灌施氮量对樱桃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为果树水肥科学调控,实现高效节水、高产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以樱桃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出水孔径和施氮量对樱桃生长、生理、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设2个水分水平(出水孔径为8 mm,W1;6 mm,W2和3个施氮水平[N1,N2,N3(200、400、600kg/hm2)]。结果表明:不同出水孔径和施氮量对樱桃树干周、新梢生长量、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水肥交互作用对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樱桃植株的干周和新梢生长量随出水孔径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W1处理下的樱桃平均干周生长量、新梢生长量和产量分别比W2处理高15.91%,18.72%和2.5%。W1N1处理的单果重和产量均最大,分别达到9.4g和13 077kg/hm2。综合考虑水肥协同效应、节水节肥及高产等多种因素,W1N1处理能兼顾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是比较适宜的滴灌施肥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宁夏扬黄灌区降水少、春季低温不利于玉米出苗和生长,而作物生育中后期高温胁迫导致玉米生产力低下等问题,在滴灌条件下设置秸秆全量还田(9 000 kg/hm2)配施3个不同纯氮用量:150,300,450 kg/hm2(即处理N1,N2,N3),并以秸秆还田不施氮肥为对照处理(CK),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碳氮(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碳氮比C/N)、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3处理对提高0~40 cm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效果最佳,分别较CK处理显著提高41.5%和41.7%,而N2处理对调控土壤C/N效果最显著,较CK处理显著增加5.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均可提高玉米苗期(播后20 d)0~25 cm土层土壤的温度,且对玉米生育期内0~100 cm土层土壤具有很好的保水作用,以N2处理对土壤调温保水效果最佳.处理N1和N2能显著影响玉米的产量构成,较CK处理可显著增产46.2%~63.7%.同时,N2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水分生产率,与CK处理相比,N2处理可显著促进玉米水分生产率提高36.1%.可见,秸秆配施300 kg/hm2氮肥还田在宁夏扬黄灌区对调控土壤水热环境和土壤碳氮比、促进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增加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水和肥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对作物减投增效十分有利。传统的“大水大肥”方式不仅会降低水肥利用率,而且还加剧了农田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项将水分和养分耦合运筹的新技术,可达到精准施肥、改善土壤环境、节水增产等目的,从而有效缓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问题,推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先综述了辣椒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水肥利用、产量及品质指标对水肥一体化的响应,并针对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应用,提出合理利用智能系统、多要素一体化技术和耦合模型规划建议,以期为水肥一体化在辣椒高产栽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滴灌带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滴灌带配置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合实际探究了当铺设50 m长滴灌带、设置6种不同首部压力时,毛管首、中、尾部的土壤含水率、干物质质量积累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带类型差异使得土壤的平均含水率在生育期内变化规律有所差异,滴头采用内镶贴片式(N0. 30)时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呈较明显的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在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越平缓;滴头采用侧翼迷宫式(L0. 15)时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平缓,且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在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越显著。L0. 15下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均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可以为作物提供充足水分;流入滴灌带的肥液流速越低、长度越长,附着在管壁的肥料质量越多,尾部作物的肥料利用率越低,致使养分吸收少,作物产量降低。对不同处理下毛管的首、中、尾部产量均匀性进行分析表明,随着滴灌带长度的增加,N0. 30的作物产量均匀性逐渐降低,L0. 15的作物产量均匀性逐渐上升,故不同滴头流量对沿滴灌带长度方向的产量均匀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作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对水肥需求量较大,水肥成为制约马铃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膜下滴灌水肥调控技术可通过合理的水肥配施达到节水节肥和水肥高效利用目的,在实现马铃薯高产优质的同时,提高作物根层土壤酶活性,稳定土壤肥力。本文综述了膜下滴灌水肥调控对马铃薯产量、品质、水肥利用和根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马铃薯水肥调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