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底,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启动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组织开展农村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2009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迎来了"农超对接"发展的新机遇。"农超对接"让农产品"轻装"进城,这种运作模式,在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期特别就这一模式,向广大读者进行全方位解读。  相似文献   

2.
<正>"农超对接"是指农户(或合作社)和超市签订意向性协议书,向超市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产销地批发零售模式,"农超对接"模式,不仅拓宽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了市场价格,更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一、南充市农超对接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大型连锁超市的快速扩张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南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农超对接"作为农民销售产品的一种新型模式,已开始在发达城市进行实践。石家庄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多种,可是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介绍了农超对接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其次,分析石家庄农产品流通的不足;最后,结合农超对接理论及我国关于农产品流通的宏观政策,探讨了推动石家庄农产品流通全面实现"农超对接"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社对接"通过合作社开设社区直销店(点)实现农产品与消费者直接"见面",中间环节比农超对接、农校对接更少,农民和市民得到的实惠更大,因此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当前农产品流通的新型模式,对稳定和发展"菜园子"生产、"菜篮子"消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5.
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产品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突出问题,2008年底,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2009年7月,商务部、财政部和农业部联手在河北等15省(市)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农超对接即指由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确定农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数量和种类,然后由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按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产品最终直接进入超市和各销售终端店。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更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让利于消费者。本刊针对这一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利好的举措,选编了一些业界动态和经验,以供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超对接",由于实现了合作社直采、原产地直供,降低了蔬菜的生产和流通成本,成为一种"从田间到餐桌"的新型流通方式。但调查中发现,超市对进驻的农产品要求有着一定的标准,需要农户在生产中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与规模。  相似文献   

7.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两周年之际,在我国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宣传日"、联合国第15个国际合作社日,举行"首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论坛",围绕"农超对接"这个主题进行研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开展"农超对接"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  相似文献   

8.
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于2009年在全国12个省区共同启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改革,将“农超对接”工作列为发展现代流通、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个视角,拟通过对建立合理、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研究,以期达到在“农超对接”中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其流通成本及损耗,并最终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城镇农产品价格、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农超对接"是当前促进农产品流通的一种新型模式。随着超市规模的扩大、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升,"农超对接"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论述了"农超对接"的意义,并指出推广"农超对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商务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商建发[2011]43号)精神,搭建对接平台,推动大中城市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产销链条,扩大农超对接规模,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商务部、农业部定于2011年10-12月在浙江、陕西、辽宁、湖北、四川、河北分六个片区开展“全国农超对接进万村”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1.
质量控制、供货能力是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提高参与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江西省242个合作社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合作社具体的质量控制行为和供货能力情况对其参与"农超对接"的实现和参与程度的影响。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拥有生产标准和建立了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合作社更容易实现"农超对接";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合作社参与程度会更高;进行产前安全培训既有利于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又能提高"农超对接"的参与程度;合作社供货规模越大,实现"农超对接"可能性越高,参与程度越深;加强合作社配送能力可以促进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统一施肥影响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实现和程度的增加;而合作社农产品品种越多,其参与"农超对接"的程度会越低。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搞好农产品营销,特别是开展农超对接,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2010年,农业部将全面推广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品牌化建设和小型冷藏库及冷链运输设备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超市开展配送业务,提升农超对接水平。  相似文献   

13.
《当代农业》2011,(4):1-1
"农超对接",由于实现了合作社直采、原产地直供,降低了蔬菜的生产和流通成本,成为一种"从田间到餐桌"的新型流通方式。但调查中发现,超市对进驻的农产品要求有着一定的标准,需要农户在生产中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与规模。  相似文献   

14.
王伟 《广东农业科学》2018,45(8):157-164
农超对接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模式之一,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按照构成实体、内部流通程序、外界条件等创建农超对接流通体系结构模型,再以该模型为基础,通过系统内部框架、应用成效、外部条件等层面,创建具备三级共24个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农超对接流通体系展开验证分析,明确影响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体系绩效的主要因素,总结农产品流通系统优化与完善意见,从而进一步健全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江西省242家生鲜农民合作社的调研数据,构建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分析超市支配权对合作社"农超对接"行为,即合作社是否参与"农超对接"、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市收取入场费不利于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超市进行农产品价格垄断会降低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可能性;超市缩短返款期限,能有效促进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参与程度也越高。最后提出了政府应监督超市的经营行为、平衡对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推进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农超对接"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搞好农产品营销,特别是开展“农超对接”,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2010年,农业部将全面推广“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品牌化建设和小型冷藏库及冷链运输设备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超市开展配送业务,提升“农超对接”水平。  相似文献   

17.
"农超对接"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创新模式,自2007年起步以来,在政府推动、超市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行动下,已经初见成效。根据商务部和农业部公布的资料,截至2011年6月,我国已经有2000多家超市通过各种模式向农产品生产者采购农产品,有1.1万家合作社直接把农产品送进超市。  相似文献   

18.
"农超对接"发展模式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超对接"是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变革和供应链条的优化,这项工作也是我国2010年"一号文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农超对接"的开展主要采取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模式单一、农民生产技术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和范围.探索农民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消费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对接模式,对提高"农超...  相似文献   

19.
"农超对接"主要是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及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最终实现农民增收。简述了国家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政策的出台背景,分析了"农超对接"在相关利益群体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和政府之间的实施效果及在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至进入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超对接"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施展望。  相似文献   

20.
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浩  安玉发 《农业展望》2010,6(1):39-42
在目前农产品流通模式变革、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模式兴起的背景下,结合对物美、家乐福以及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详细分析了现有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农超对接发展的优势与关键环节。指出应重视发展生产组织、理顺流通中的利益分配、挖掘农超对接的商业价值以及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应以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为支撑,农产品流通渠道将逐渐趋于纵向扁平化,流通环节的减少是必然趋势.“农超对接”将会成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并行的一种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