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云南松与旱冬瓜混栽对磷胁迫的反应。通过温室砂培试验研究了云南松与旱冬瓜2树种不同栽植方式下云南松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供试营养液为Hoagland营养液,设置了缺磷(0 mg.L-1)、低磷(31 mg.L-1)和适磷(62 mg.L-1)3个水平。结果表明:(1)磷胁迫下,纯栽植或与旱冬瓜混栽,云南松幼苗的苗高、地径、根长、地上、地下和全株干重均低于对照,在低磷胁迫时差异不显著,缺磷时差异显著(P<0.05);随着磷胁迫程度增加云南松幼苗根冠比增加。(2)不同栽植方式对云南松幼苗的影响表现为,磷胁迫下,随着旱冬瓜混栽比例(0、1、2株)增加,云南松幼苗的苗高、地径、根长、根尖数、地上、地下、全株生物量、根冠比减少。磷胁迫可降低云南松幼苗的生物量,但它可通过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质分配来适应磷营养的胁迫;苗期混交旱冬瓜对云南松幼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对旱冬瓜的生长是有利的;云南松幼苗以降低地下部分的生长来适应磷胁迫下地上部分与旱冬瓜幼苗对光照和空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及其变种栽培与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综述了云南松属植物在耐低磷、耐干旱盐碱等方面的适应性,强调了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加浇水和光照等措施能显著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的成活及发育。同时,指明对于云南松属植物的适应性研究应当更加深入和长期,从而揭示云南松属植物与其他松属植物在生长特性及适应性方面的显著差异,以期达到云南松的保护和充分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李丹  付玉嫔  杨卫  祁荣频  吴涛  徐亮  尹艾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217-3219,3230
[目的]研究氮、磷营养对云南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为云南松苗木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温室沙培盆栽试验,设置低氮、低磷、缺磷3种营养液处理水平,以平衡营养液处理为对照,研究云南松幼苗针叶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光合速率等光合生理指标及其幼苗生物量的变化。[结果]氮、磷缺乏时,云南松幼苗松针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下降;缺磷、低磷处理时,云南松幼苗松针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尤其是缺磷条件下,可溶性蛋白含量是对照的2.3倍,低氮处理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氮、磷缺乏时,云南松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以磷的缺乏时更为明显,而氮的影响相对较小;对生物量的影响则表现为,氮、磷缺乏时,云南松幼苗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全株干重均比对照低,但差异不显著,根冠比则不同,缺磷、低磷时根冠比高于对照,低氮处理时则低于对照。[结论]磷缺乏比氮缺乏对云南松幼苗的生长影响更明显,云南松幼苗对氮胁迫比对磷胁迫的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4.
根据低磷胁迫下植株总吸磷量、单株籽粒重、相对根体积等将耐低磷种质对低磷的适应机制分为5类:根系扩展适应型、低浓度适应型、奢侈型、植株利用高效型、被动适应型。在进行耐低磷种质筛选的时候应选择植株利用高效型(单位磷能产生较高生物量或经济产量的基因型),即植株磷绝对吸收量低但产量不低。本试验筛选出7份植株利用高效型品种,分别为捻大粒、双城糯、有芒小红板稻、麻谷子、老爷胡子、承德京租、糯子,为磷高效遗传研究或育种利用提供可靠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作物耐低磷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作物对低磷胁迫的可能适应机制,重点介绍了碳代谢的改变在作物适应低磷环境上的积极作用,力求为作物耐低磷基因资源筛选及磷高效作物品种改良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1年生平茬后的云南松苗木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磷配施对云南松苗木的萌蘖能力的影响,并筛选最佳的氮磷配施用量。【方法】以1年生云南松苗木为研究对象,采用2因素3水平3×3回归设计,研究云南松苗木平茬后土壤氮、磷配施对云南松苗木萌蘖能力的影响。【结果】云南松苗木平茬后的萌蘖数量符合Logistic增长过程并不受氮、磷肥配施的影响;施用氮、磷肥可促进云南松苗木的萌蘖能力,可影响苗木第二次萌蘖的时间和高峰,且苗木萌蘖数量配施效果较单施好;云南松苗木萌蘖数量对氮、磷配施的响应规律符合二元二次回归方程,在施氮肥0.29 g·株-1、磷肥1.02 g·株-1时,苗木的萌蘖数量达到最大;施用氮、磷肥可促进云南松苗木潜在萌条和有效萌条生长,潜在萌条单施且单施磷肥效果比配施效果好,有效萌条在0.4、0.8 g·株-1的氮磷配合施用时效果更佳。【结论】氮磷配施比单施更利于萌蘖数量的增加,高磷处理有利于潜在萌条的生长,中等浓度的氮磷配合施用更有利于有效萌条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植物的营养分配可反映其物质和能量策略,但测定植株各器官营养分配模式较为繁琐。基于各器官间含量相关性可构建估测模型,利用易采样测定器官估测单株的营养含量,为快速评估苗木氮磷钾含量提供途径。【方法】以云南松苗木为研究对象,按根、茎、针叶3种器官进行生物量、氮含量、磷含量、钾含量测定,以易采样器官——针叶为变量,构建云南松苗木单株生物量(Mp)、单株氮储量(NRp)、单株磷储量(pRp)和单株钾储量(KRP)估测模型,分析云南松苗木针叶生物量与单株生物量、单株生物量与单株氮储量、单株磷储量、单株钾储量间的缩放关系,阐明云南松苗木单株生物量与单株氮储量、单株磷储量、单株钾储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云南松苗木针叶生物量(ML)经对数转换后能很好地拟合单株生物量(R2=0.9988,P<0.01),单株生物量Mp=ML+10-0.235ML-0.300+10-0.334 M0.598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为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和土壤肥力提高提供依据。【方法】在滇东石漠化区选取云南松纯林、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样地0~10、1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的碳、氮、磷质量分数,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并用冗余分析工具分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结果】滇东喀斯特区云南松林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2.94、0.26、0.46 g·kg-1,呈低碳低氮格局。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人工混交林和纯林(P<0.05),人工混交林土壤氮和磷质量分数最为丰富,土壤磷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递增,人工混交林和纯林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在土层0~10 cm达最大,呈表聚性,土壤磷质量分数在云南松林不同土层中变异较小。云南松林土壤碳氮比、氮磷比和碳磷比均值分别为11.43、0.59和4.53,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碳氮比和碳磷比显著高于纯林和人工混交林(P<...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氮磷配施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从苗木生长量、根系形态、叶绿素含量、生物量以及异速生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面探究外源氮磷添加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从而找到最适合云南松苗木生长的氮磷配比。以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研究材料,通过氮磷配施,定期测定云南松苗木的生长量、叶绿素含量、根系形态以及生物量,并分析这些指标对氮磷配施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氮磷肥可以有效促进云南松苗木生长,改变云南松苗木生长轨迹,且相关性分析结果表现为两两指标间均为正相关关系。氮磷配施的效果明显优于单施氮肥或单施磷肥,单施氮肥或磷肥效果不佳,但氮磷配比含量过高会抑制云南松生长。施肥可以显著促进云南松苗木生长,整体而言,氮0.4 g/株、磷0.8 g/株的氮磷配比为云南松苗木生长最佳施肥量,对云南松苗木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而为培育优质云南松实生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氮磷配施量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合云南松苗木生长的氮磷施肥配比。【方法】以2年生云南松播种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氮磷配比根系施肥连续追踪1.5 a,测量云南松幼苗施肥当年和施肥次年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并对其生长节律和异速生长进行分析。【结果】云南松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节律表现为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施肥改变了云南松苗木的生长节律,可延长其苗木速生期;也改变了苗木生长轨道,可缓解云南松幼苗苗期生长缓慢的现象,促进苗木生长。中氮中磷(氮0.4 g/株,磷0.8 g/株)处理的云南松苗高生长最佳,高磷(磷1.6 g/株)处理的云南松地径长势最好。【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云南松幼苗在施肥当年和次年的生长节律对不同肥料用量的响应,为云南松苗期氮磷施肥量和培育优质健壮苗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云南松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松是我国西南地区荒山造林先锋树种和主要的用材树种,但当前云南松林分的衰退问题已经日益严重,2009年至今在云南地区的连续大旱更是导致了云南松出现成片死亡的现象。基于此,从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趋势、遗传改良、生长生理响应特征等方面综述了云南松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针对云南松面对连年大旱的现实困难,提出了可能的对策与未来的研究展望。建议采用生理生态学方法,重点研究云南松纯林与混交林的碳收支进程对连续干旱逆境气候的响应机制,可以为合理改造云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云南松低产林分、提高云南松的林分质量和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抚育间伐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松抚育间伐材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试,并与云南松成熟材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比较,结果是:在人工混交林中抚育间伐材材性较成熟材均有所下降,但其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3项主要力学性质及冲击韧性、硬度等下降幅度大小,对云南松抚育间伐材可大量利用。  相似文献   

13.
<正> 各树种在它的自然分布区内,尤其是环境差异大而分布区广的树种,常在形态、生理、以及化学成分等方面发生变异,一般统称为“地理变异”。如分析变异发生的原因则有二种:(1)仅由于不同环境或由于环境与遗传性交互作用所产生,即见于不同地方或林分的表型变异;(2)确受不同遗传因子控制而产生,即基因型变异。后一种变异可以通过地理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间遗传关系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质资源研究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云南松与其近缘种间的遗传关系一直深受林木育种工作者的重视,其研究结果可为探讨起源、进化、分类、育种和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其遗传关系研究现状,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云南松是我国西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云南松苗期生长缓慢,这使得云南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发挥受到了阻碍。氮磷添加是目前农林业促成培育中一种常见技术手段,通过对云南松苗木在不同氮、磷施肥处理下其生长状况的研究,以期为云南松苗木培育提供依据。本次试验以90d生的云南松幼苗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氮磷根部追肥配施试验,比较不同氮磷浓度水平下云南松幼苗根系生长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氮磷配施后,随着氮磷用量的增加,云南松幼苗根冠比降低。地下部分的生长优势降低,地上部分的生长优势升高,且氮元素对于地上部分的增长作用强于磷元素。  相似文献   

16.
毕节地区野生重楼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毕节市野生重楼属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区域及资源现状并为其人工种植与合理开发应用提供依据,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调查和样本采集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54个乡镇的野生重楼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54个乡镇全部有野生重楼分布,但居群内个体多在8株以内,主要分布于海拔1 000~2 000m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下,喜生长于杂木林、灌木林、阔叶林下阴湿处。分布的种类有七叶一枝花、滇重楼、狭叶重楼、球药隔重楼、黑籽重楼和毛重楼6种,其中调查区域内以七叶一枝花数量最多,共收集到66份。毕节地区海拔1 000m以上腐殖层丰富、水分充足的林下均较适宜重楼生长,但野生重楼资源正在急剧减少,迫切需要开展重楼人工种植,并对野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氯化钾和硫酸钾2种钾肥及其配施比例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为滇重楼规范化种植中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培试验,以滇重楼生长过程中不施钾肥为对照(CK),设氯化钾和硫酸钾配施比例依次为100∶0(PF1)、75∶25(PF2)、50∶50(PF3)、25∶75(PF4)和0∶100(PF5)的5个施肥处理,测定滇重楼成熟期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根系活力和根茎钾含量。【结果】与CK相比,各钾肥处理的土壤p H均有所降低;除PF1外,其余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根际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PF4处理的调控效果最佳,可使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依次增加107.98%、13.95%、31.32%和10.81%,使细菌数量增加58.93%;除中性磷酸酶活性外,多数施肥处理增加了土壤中其余6种酶的活性。与CK相比,施用外源钾肥时,多数处理可显著提高滇重楼根系活力。所有处理均显著增加滇重楼老根茎和新根茎钾含量(P<0.05,下同),其中PF4处理使滇重楼老根茎和新根茎内的钾含量达峰值,较对应CK显著提高134.57%和131.13%。【结论】外源施用钾肥对于滇重楼的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微环境有积极影响,但不同钾肥配施比例对土壤微环境的调控效果存在差异,其中以氯化钾和硫酸钾按25∶75比例配施的调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选择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的方法,就是把云南松树体因子的表型值分为环境效应值和遗传基因型值,通过表型值来选择优良的遗传基因。在应用中,通过对林分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及木材纹理倾斜度及环境因子的调查,应用滇中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选择的方法及标准一文中提供的电子计算机预报公式计算出在该立地条件下云南松林分应该生长的高度( 生)及木材纹理应有的倾斜度( 纹),进而应用 I_i=sum from 1 to n P_(ji) y_(ji)/ _(ji)·(S_(j 剩)/S_(j 总))计算出该林分的综合选择指数。凡 I_i 大于0.411的株分皆选为优良林分,凡 I_i 小于0.411的林分就达不到优良林分。通过对20块标准地调查数据的分析,进一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阐明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其自身特性和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样方法对昆明市呼马山云南松种群的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种群年龄结构阴坡为偏稳定型,阳坡和山脊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的生境分布趋势是由阴坡→阳坡→山脊增加;生物量的生境分布趋势是由阴坡→阳坡→山脊减少,阴坡生物量峰值集中在35龄左右,而阳坡和山脊生物量峰值均集中在15龄左右;云南松种群分布格局与其生境没有必然关系,在3种生境(阴坡、阳坡、山脊)下都呈现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20.
云南松低聚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云南松低聚原花青素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从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3个方面对云南松低聚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云南松低聚原花青素的还原能力稍好于合成抗氧化剂BHT;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89和1.31mg/ml,而BHT对二者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3.00和1.81mg/ml,云南松低聚原花青素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强于BHT,且该清除作用与样品浓度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云南松低聚原花青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