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彬  李新国  王建勋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365-366,413
以阿克苏地区为对象研究了该区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结果显示,在能流方面,阿克苏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水平和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在物流方面,农田肥料投入单一,主要以化肥为主,并且化肥使用量已超出最适施肥量范围,造成土壤养分严重失衡。今后应改善投能结构,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系统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土壤微生物的碳氮互作效应综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土壤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为陆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提供动力。碳(C)、氮(N)元素是构成生物基本骨架和能量代谢最基本的元素,其循环关系到生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C、N元素有着明显的相互作用,环境中C、N浓度的变化会促使其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功能改变。笔者从CO2浓度升高、黑碳添加和N沉降加剧出发,总结了环境条件变化对微生物C、N的影响;分析了现实环境背景下土壤微生物C、N的相互作用,探讨微生物C、N的内在联系,为微生物C、N耦合及生态系统C、N耦合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今后在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中,应当根据地域和时空的差异建立多个研究模型,深入研究微生物C、N与环境中C、N的关系,注重生态系统C、N耦合的同时,也要注重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特别是与植物之间的C、N耦合。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南阳麦田生态系统能流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胜  路明 《作物杂志》2005,21(3):29-32
根据南阳地区(河南省小麦主产区)1999~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南阳麦田生态系统能量的投入、产出、流向、流量与转化效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南阳麦田生态系统从有机能、无机能、人工辅助能投入来看,属于中、高产之间;光能利用率高于世界和我国农田光能利用率平均水平,属较好水平,但低于高产地区典型农田2.0%的水平;平均总能量产投比为1.58,属于中等偏低水平。统计分析表明:增加有机能在总投入能中的比重有利于能量产投比的提高;增加无机能中化肥能的投入,则能提高能量的产出水平。要提高能量的产出和能效,不仅要增加能量的投入,还要注重能量的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4.
土壤是覆盖在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一层疏松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空气、水分、微生物等组成。由于植物根系和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因而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同时,它本身又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和生物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生物特别是植物就没有土壤,毁掉了土壤也就毁灭了生物生存的基础。美国生态学会会长、土壤学家戴安娜·华尔说过“改善环境,从土壤入手”。罗斯福总统有一句名言,“毁掉了土壤的国家将毁掉其自身”。“我们脚下这鲜为人知的生命世界,对清洁水源和空气,对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半自然半人工的复合生态系统,受人类的活动影响较大。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渠道化农田水利建设的推广和应用,引起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采用现场调查、野外实验和实验室检测分析的方法,通过:(1)渠道对其不同距离(远、中、近)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2)不同类别渠道对其内水样养分含量的影响;(3)不同类别渠道对其所在生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渠道所在区域土壤铵态氮及硝态氮呈现一致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夏高冬低,而有效磷呈无规律性;渠道周边土壤铵态氮含量:中>远≈近;硝态氮为:近<中<远(2) 渠道的形态结构对生物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各渠道动植物种类均呈现特征为:土渠>水泥渠。土渠对生境的影响较小,并且还有较好的“生物廊道”作用,有利于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及能量流动。(3)土渠对农业污染物净化能力明显高于水泥渠,通过对渠道内污染物含量的监测分析,土渠的截留净化效果优于水泥渠。  相似文献   

6.
生态学是研究环境与生物之间关系的科学。耕作制度中,用地养地问题与农林牧三结合问题,都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做到因地制宜。这就与生态学发生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转化所构成的循环系统。而农业生产的本质,就是通过绿色植物,把环境中的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质(土壤  相似文献   

7.
一、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农业研究的对象,是由环境(土、光、热、水、气)、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组成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内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类干预农产品的输出和物质能量的输入,改变了农业生产各个组成成分之间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所以,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人们可以有意识地为  相似文献   

8.
孙鸿良 《作物杂志》1992,8(2):37-38
生态农业建设的规模大小决定着作物产量水平高低与抗灾能力的大小。据此,在讨论作物如何防灾、抗灾及持续提高生产力时,有必要研究生态农业建设与作物防灾的关系。1.按生物多样性原理充实生态位,提高系统防范性的抗灾能力生物多样性是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内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也就是多样性包含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水平(或层次),而不仅仅是指物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陇东黄土旱塬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希彪 《中国农学通报》2002,18(1):82-84,92
通过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人工辅助能的输入结构,各亚系统的能量输入、输出组成及其比例,以及对农田亚系统的投能结构对能效影响的分析表明: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的农业生态系统仍是一个低开放度、封闭性较强的有机生态系统,该系统的能量投入水平很低;投能结构不尽合理,亚系统之间不匹配,造成了系统的低能效。增加能量投入水平,改变亚系统的组成及双例,是提高系统产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森林作为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为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森林生态系统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生物物种多样,具备多种功能。森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林副产品,同时在保持生物圈物质能量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直接决定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森林资源遭受巨大破坏,导致生态环境出现明显恶化,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土壤肥力逐年下降,物种减少,还会频繁地出现自然灾害,已经严重阻碍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森林资源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一些对策,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产就是一个系统。它是利用环境资源的生产,是以人类为中心,利用社会资源(劳动力、资金、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对自然资源(土地、气候、畜禽等)进行加工的、非闭合的生态系统。环境资源是输入部分,农产品是输出部分,中间所经过的农业生态系统犹如一部农业机器,一端进原料,另一端出产品。以作物、畜禽为主要内容及其邻近的林木草地和土壤微生物等,共同构成特殊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系统,即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在界定了旱地生态系统基础上,阐述了旱地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制约旱地生态系统生态流与价值流耦合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实现旱地生态系统生态流与价值流耦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运行的关键一环。土壤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概括了土壤动物的分类和采集及土壤动物生物量的测定,阐述了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土壤动物的生态特征研究和生态功能研究。其中,土壤动物的生态特征研究包括土壤动物数量、组成和多样性及及影响因素等主要生态特征,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研究主要包括生态指示功能、生态调控功能及对枯落物的分解功能等。最后,对土壤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一、稻田综合利用的兴起与概念稻田综合利用,是中国传统有机农业的组成部分。我国远在三国时代,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稻田养萍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多少年来,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着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但长期都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经济水平,总效益并不十分理想。从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性五大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寻求农业生产发展的新道路。1970年美国的威廉姆、艾布瑞克特(William  相似文献   

15.
有机农业是一种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1)可向社会提供环保安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凡纳滨对虾高位池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与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实验虾池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范围为3.45×107~1.71×108 cell?L-1。虾池水柱毛初级生产量变化在1.28~11.38 g?m-2?d-1之间。虾池生态系统中毛初级生产量为11573.30 MJ、投饵能为32663.62 MJ、施肥能量为229.71 MJ、放养虾苗折合能量为1.43 MJ,总投入能量为44468.04 MJ;虾池对虾收获能为5269.12 MJ;凡纳滨对虾高位池能量转化效率为11.85%。以氮负荷量估算虾池养殖容量为157万尾?hm-2。  相似文献   

17.
多溴联苯醚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与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中一类阻燃性能优异的溴系化合物,因此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的应用,大量生产和使用在各种工业产品中。经研究发现,PBDEs具有生物累积性、环境持久性,生物毒性和远距离传输特性,对环境有着持久性的污染。在2009年5月,《斯德哥尔摩公约》第4次缔约方大会已将五溴联苯醚和八溴联苯醚列为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许多国家已将其禁用。但是由于PBDEs在历史上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使得PBDEs及其衍生物(OH-PBDEs和MeO-PBDEs)已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许多地方都检测到其残留,且在生物体中的富集。这会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学者们对于多溴联苯醚的研究主要在于它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分子毒性方面。本文重点综述了多溴联苯醚的应用概况、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对生物的毒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尚需重点研究的问题,以期深入了解多溴联苯醚污染现状及其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为积极采取多溴联苯醚危害防治措施、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因子,在收集2000—2006年鲁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现状,并利用回归和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了鲁西南地区人为能量投入对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中农膜的投入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4.6 kg/hm2增长到2006年的20.5 kg/hm2;化肥投入相对稳定(1200~1300 kg/hm2),但总量仍增加;农药的投入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11.03 kg/hm2);排灌机械、农用车辆的投入呈增长趋势,而单位面积劳动力的投入不断下降,2006年与2000年相比约减少0.65人/hm2。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NPP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历年均以东部(枣庄、济宁)高,平均NPP分别为616 g C/(m2?a)和588 g C/(m2?a),西部(菏泽)低,仅有448 g C/(m2?a);年际间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农田NPP主要受人为能量投入的影响而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不大。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和农田灌溉比例在逐步回归模型中可以解释本区农田NPP方差的74.6%。因此,化肥、农膜、有效灌溉比等人为能量投入是影响该地区农田NPP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一系列影响。这一直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科学问题。植物多样性下降能够导致一些诸如初级生产力、营养循环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发生变化。大部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都是由不同营养级生物类群改变而引起。其中,植物多样性的丧失能够显著导致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多度和丰富度下降。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多样性丧失对高营养级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学效应以及其互作。但是,学界关于植物多样性丧失  相似文献   

20.
我国棉田生态系统立体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棉花的农药、化肥和地膜使用量在我国主要农作物中均占据首位且居高不下,棉田生态系统受到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交叉性“立体污染”。农膜的大量使用及高残留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并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同时残膜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阻碍种子根系生长,影响产量;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加之施用方法不妥,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并危及人类健康;棉花病虫害防治高度依赖高毒、剧毒化学农药,导致药害,天敌和有益生物遭受毁灭性杀伤。农药、化肥成份残留于土壤中,或者被无节制地排放到水体环境,或随意散逸到大气中。从四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对污染源头实施技术性控制。从生态系统平衡化和植物营养利用最优化着手,研究组建我国三大棉区棉田生态型IPM技术体系,形成棉田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及棉田平衡施肥技术标准。改进施药施肥方法,创新棉花栽培和耕作措施,研制可降解环保棉田专用农膜。建立棉田生态系统污染修复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提高生物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