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土地改革。分析了1949~1952年台湾第一次土地改革,根据文献和台湾经济发展的数据资料,探讨台湾土地改革与台湾经济恢复发展的关系。分析表明,台湾土地改革在经济上确实取得一些成效:改善租佃关系、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提供了一些工业化的资本积累,但土地改革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对经济的发展并非具有决定性作用。此外,台湾土地改革所巩固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对后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土地制度走向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并论述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注重以下几个方 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土地改革应该坚持的方向;实现社会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农村土地改革的两大目标;农村土地改革要尊重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不能盲目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土地制度走向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并论述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土地改革应该坚持的方向:实现社会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农村土地改革的两大目标;农村土地改革要尊重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不能盲目借鉴工业产业规模经济的模式,要学习历史经验和地区经验。  相似文献   

4.
为了振兴农业和尽快实现工业化,台湾选择实施"土地改革",在此基础上实行"以农养工"政策,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种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为城市和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粮食和原料;农业为工业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充裕廉价的劳动力;农业为工业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内需市场。  相似文献   

5.
于维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18-17721
对中国农业复兴委员会的成立过程及其对台湾土地改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改革是全省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业农村事业长远发展,关系农村社会稳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改革,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政策意见和具体措施。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具体要求,省农委把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并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推进我省农村土地改革。这不仅在我省具有标志性意义,甚至在全国也有先行一步、首开先河的重要意义。《吉林农业》利用"三农动态"栏目刊发土地确权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全面、系统地宣传我省土地确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交流各地工作经验,更好地推动土地确权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政府才开始从事真正的农业生产和工作,这五十多年来,台湾农业的发展也历经一番努力。台湾的农业从废墟中恢复生产,并实施土地改革,加强产品改良,促进增产,努力外销赚取外汇支援工业发展,才成就了目前的台湾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土地改革,每次土地改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其中一些历史因素,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复存在,如第一次土地改革时的军事对抗背景;有一些因素却贯穿始终,构成台湾历次土地改革的纵深背景。综观历史可以发现,台湾历次土地改革都是在工业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工业化是对土地改革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初,大陆和台湾都进行了一场有着广泛影响的土地改革,虽然两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优势条件主导下进行的,但其背景也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主要包括大陆和台湾土地改革前经济都受到战争的破坏,经济亟待恢复;农村中的土地占有制度和租佃制度不合理,阻碍农村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急需改革;政权刚建立,社会秩序有待安定。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土地改革及对农民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经进行三次土地改革。土地政策目标依次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促成"农地释出"。土地管制从保护农用耕地转变为放宽农地买卖与所有权流转,这标志着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的根本性变化。三次土地改革对农民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致使台湾农村出现了农民隐性失业、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谋求非农就业以及农民从事兼业化就业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