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在6个恒温(18、21、24、27、30、33℃)条件下,观察并记录了白茨粗角萤叶甲Diorhabda rybakowi卵、幼虫与蛹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以及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结果表明,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之加快。白茨粗角萤叶甲的卵、幼虫期、蛹、成虫产卵前期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4±0.8)(12.2±0.7)(8.7±0.9)(16.4±0.8)℃和(8.6±0.9)℃,有效积温分别为(97.9±4.8)(158.2±7.9)(212.1±11.5)(158.6±13.6)日·度和(838.0±43.9)日·度。在低温18℃和高温33℃条件下,白茨粗角萤叶甲幼虫的存活率均降低,成虫的羽化率在33℃高温下显著降低,而卵的存活率高于幼虫期的存活率。白茨粗角萤叶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区为21℃相似文献   

2.
在室内自然变温下,研究了朱红毛斑蛾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朱红毛斑蛾卵、幼虫、蛹和成虫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总体呈现缩短趋势,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54±0.51)、(11.65±0.44)、(13.90±0.25)和(19.04±0.92)℃,有效积温分别为(153.24±2.05)、(787.49±0.28)、(159.14±0.99)和(35.72±3.40)日·度。结果可用于该虫的预测预报,为及时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豚草条纹叶(虫甲)在北京地区年发生3代,以成虫入土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底至5月上出土活动。1、2、3代成虫分别于6月中下、7月下至8月初和9上中旬羽化出土。在26±1℃恒温条件下,雌雄成虫的寿命为82.5和67.8天。产卵前期16.5天,产卵期49.1天,一生产卵394.5粒。成虫一般仅在产卵后第30天前后出现一次明显的产卵高峰。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5.0、13.9和12.9天,在保温条件下,卵的孵化率最高,达92%。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在16±1℃、26±1℃恒温及20~27℃室温条件下,差异不明显,最高78%,最低66.7%。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七星瓢虫不同虫态的低温贮藏条件,本研究在不同恒定低温-时间与变温预处理后恒定低温-时间组合下分别测定了七星瓢虫卵、蛹及成虫的孵化率、羽化率及成虫存活率。结果表明,无论恒定低温或变温预处理,卵在常温下3 d均可孵化,恒温和变温的孵化率分别为72.56%和73.93%,且当保存时间不超过5 d时,卵在8℃、10℃及12℃时孵化率均在50%以上,保存时间为10 d时,卵在10℃及12℃时孵化率均在50%以上。七星瓢虫蛹在恒温和变温预处理条件下,在10℃保存3 d时均可完全羽化,且羽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当保存时间达到50 d,恒定温度在2℃、4℃、6℃和8℃下畸形率达到了100%,而其余保存天数下均未出现畸形率,当变温预处理后,仅在2℃下保存20、30和50 d分别出现100%、50%和100%的畸形率。在25℃保存时,恒温和低温预处理下的成虫保存40 d时,全部死亡,但恒温8℃下保存60 d和变温预处理10℃下保存60 d的成虫存活率分别达到60.46%和63.29%。综合分析表明,一定时间下的恒定低温和变温预处理保存均能延长七星瓢虫卵、蛹及成虫寿命,从而为七星瓢虫不同虫态商品化及其货架期的延长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5.
褐痣拟栉叶蜂Priophorus fulvostigmatus Wei&Li是吉林地区草莓上新发生的一种食叶性害虫。本文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的方法,记述了该虫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繁殖力及其生活习性。结果表明:褐痣拟栉叶蜂在恒温25℃条件下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6.96±0.37),(11.63±1.11),(11.47±1.13)d和(5.55±1.45)d,平均世代历期为(35.65±1.71)d,与在变温19~31℃(日平均25℃)条件下的历期略有差异。雌虫繁殖力较强,可进行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在恒温25℃下平均单雌产卵量为(71.44±13.13)粒,变温19~31℃下为(64.38±16.61)粒;幼虫有6个龄期,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体长、体宽与头壳宽度逐渐增加,一头幼虫整个幼虫期可取食草莓叶片6 400.15 mm~2。该虫在吉林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1.5~3 cm深的土层中吐丝结茧越冬。本研究基本明确了褐痣拟栉叶蜂各龄期的形态特征,并观察了主要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害虫的识别和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短时低温对柑橘大实蝇1~4级蛹恒温代价的弥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为我国重要的柑橘类害虫。为了解短时低温对柑橘大实蝇1~4级蛹恒高温代价的弥补效应,以25℃恒高温为基础,研究了相对低温10、15、20℃短时(2、4、8h)变温处理柑橘大实蝇1~4级蛹后其成虫羽化情况。相对于恒温25℃,经15℃和20℃短时(2~8h)变温处理1级蛹后成虫羽化增长率为14%~47%,经10℃和15℃短时(2、4、8h)变温和20℃短时(4h)变温处理2~3级蛹后成虫羽化增长率为2%~45%,经10、15℃和20℃短时(2、4、8h)变温处理4级蛹后成虫羽化增长率为28%~46%,均表现为正增长,产生了恒温代价弥补正效应。4级蛹经10、15、20℃变温处理2h和8h,对其恒温代价弥补正效应均较2~3级蛹的大。总之,特定时长低温对特定蛹级产生恒温弥补正效应,不同蛹级间效应有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室内柑橘大实蝇保存,及春季快速回暖或田间倒春寒情况下柑橘大实蝇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灰茶尺蠖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21、23、25和27℃共5个恒温条件下,研究测定了灰茶尺蠖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9~27℃范围内,灰茶尺蠖各虫态和世代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除成虫外,卵、幼虫、蛹和世代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灰茶尺蠖卵、幼虫、蛹、成虫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78±1.20)、(4.57±1.52)、(7.15±1.21)、(14.91±2.83)和(6.93±0.47)℃,有效积温分别为(88.01±7.81)、(311.26±25.35)、(150.13±11.29)、(34.50±11.54)和(570.03±16.29)日·度。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地理自然种群及不同食物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实验种群蛹重的差异,对云南不同玉米种植区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不同食料及不同温度下饲养的实验种群的雌、雄蛹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昭通、会泽、宣威、寻甸、建水、玉溪、元江和陇川县不同地理种群雌蛹和雄蛹重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同一地理来源的雌蛹、雄蛹重量来看,雌蛹重量明显大于雄蛹重量。室内21℃、25℃和29℃下饲养的实验种群雌蛹重量均显著高于雄蛹重量,21℃与25℃下雌蛹、雄蛹重量大于29℃的雌蛹、雄蛹重量,而21℃和25℃下实验种群雌、雄蛹重无显著差异。室内常温条件下人工饲料饲养种群与玉米秆饲养种群雌蛹、雄蛹重量无显著差异。综合以上结果,亚洲玉米螟雌蛹重大于雄蛹,且随着不同地理来源而存在一定差异,而室内利用人工饲料和玉米秆饲养种群的雌、雄蛹重间无显著差异,在21-25℃条件下种群雌雄蛹重量大于29℃条件下雌雄蛹重量,该结果将为亚洲玉米螟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高温对棕榈蓟马Thrips palmi种群生长发育及其种群抗药性的影响,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比较了15~25℃(室内)和14~45℃(室外)变温刺激后棕榈蓟马的生命表参数,并采用微虫笼法测定了这2种自然变温饲养条件下棕榈蓟马种群对阿维菌素和噻虫嗪2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4~45℃变温刺激后的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发育速度较15~25℃变温刺激后的室内棕榈蓟马种群显著加快,前者平均世代周期为14.33 d,后者为19.09 d;14~45℃变温刺激后的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分别为26.83和0.21,均显著低于15~25℃变温刺激后的室内棕榈蓟马种群的79.33和0.23;14~45℃变温刺激后的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单雌产卵量为46.01粒,也显著低于15~25℃变温刺激后的室内棕榈蓟马种群的135.98粒;14~45℃变温刺激下,室外棕榈蓟马种群雌成虫和2龄若虫对2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显著提高,且雌成虫比2龄若虫的抗药性强。表明波动高温刺激不仅抑制了棕榈蓟马的种群发展,也提高了种群对常规药剂阿维菌素和噻虫嗪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自然变温下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饲养观察获得的各虫态发育历期数据的分析,依据有效积温法则,测算出卵、幼虫、蛹、产卵前期的成虫以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63、11.94、13.64、16.50、13.69℃和40.58、59.73、102.19、15.38、203.06℃,并建立了历期预测式,可用于发生期和防治适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不同温度下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在15、20、25、28、31、34℃的恒温条件下,测定了苹果蠹蛾Cydiapomonella(L.)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产卵量,组建了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生命表,以探讨温度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15~31℃范围内,苹果蠹蛾各阶段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在15、20、25、28、31℃时分别为112.0、46.8、33.3、29.6、26.2天;在34℃时,苹果蠹蛾发育受阻,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延长为31.4天。成虫寿命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在25℃时最高,为92.7粒;在15和34℃条件下,没有有效卵产生。生命表分析显示,种群趋势指数(I)在20~31℃时均大于1,25℃时苹果蠹蛾种群内禀增长率(rm)和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分别为0.0972和39.70。研究表明,25℃左右是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温度过高或偏低均不利于苹果蠹蛾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梯度恒温14~35℃下,温度对刺足根螨实验种群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生命表。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卵孵化率、幼螨和若螨存活率等参数的影响显著,26~29℃为刺足根螨生长发育最适温度范围;刺足根螨的雌成螨平均产卵量、种群趋势指数和世代存活率与温度的关系均可用二次抛物线表示,拟合方程分别为y=-1.3434x2+64.881x-602.81(R=0.9596),y=-0.574x2+28.359x-288.19(R=0.9819),y=-0.564x2+28.934x-295.01(R=0.9630)。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花绒寄甲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是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云斑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Hope)等多种我国重大蛀干害虫天牛的主要天敌。为大量繁殖花绒寄甲防治天牛,本研究测定了花绒寄甲发育和生殖与温度的关系,包括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研究在营养欠缺条件下不同温度处理成虫死亡率达50%时的天数,以及饲料供给充足状态下成虫的产卵量。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卵期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80℃和126.09日度;幼虫期和蛹期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抛物线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7℃、139.0日度和13.9℃、265.24日度。在16~19℃、营养缺乏条件下,成虫死亡率达50%的时间为62~63 d,表明该天敌具有较强的耐饥力。在22~25℃、食料供给充分条件下,成虫产卵量最大,人工大量繁殖和饲养花绒寄甲的最适温度为22℃。只要食料充分,花绒寄甲成虫在所有温度处理下的寿命均达4年以上。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组建几种不同来源的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 ,短管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繁殖能力最强 ,内禀增长率为 0 .3664和 0 .3435,具有室内大量生产的潜力 ;碧岭赤眼蜂和特氏赤眼蜂的繁殖能力较强 ,其内禀增长率为 0 .3440和 0 .2 95,是在室内保种和繁殖的合适寄主 ;卷蛾分索赤眼蜂繁殖能力较差 ,内禀增长率为 0 .2 60 9,米蛾卵不是其室内大量繁殖的最佳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15.
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初入侵我国的重要农业害虫,国外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较深入,报道较多的是寄生性天敌,霍氏啮小蜂是其重要的蛹期寄生性天敌.为探明不同糖源和不同温度条件下霍氏啮小蜂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防潜力,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糖源和不同温度对霍氏啮小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蜜、蔗糖、葡萄糖均能显著延长霍氏啮小蜂雌...  相似文献   

16.
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为寄主,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对草地贪夜蛾寄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建立了淡足侧沟茧蜂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淡足侧沟茧蜂均能在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完成发育,23℃和32℃时,淡足侧沟茧蜂对草地贪夜蛾寄生率最高(>60%),20℃和26℃时,淡足侧沟茧蜂结茧率最高(>90%)。随着温度的升高,淡足侧沟茧蜂的发育历期(卵-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明显缩短。Logistic曲线和线性模型均可拟合淡足侧沟茧蜂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但在卵-幼虫期和蛹期阶段,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成虫阶段两种模型均可;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起始温度依次为10.2℃、15.08℃和5.43℃,有效积温依次为110.27日·度、81.10日·度和107.53日·度。  相似文献   

17.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原产于巴基斯坦,是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的一种有效天敌.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条件(20、22、26、30、34℃,RH65%±5%,光周期14L:10D)和饲养在不同寄主植物--番茄、黄瓜、甘蓝上(26℃,RH65%±5%,光周期14L:10D)烟粉虱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和30℃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在番茄上饲养的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1.7d和12.4d,完成发育的有效积温为247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1.9℃.在26℃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番茄、黄瓜和甘蓝上的烟粉虱若虫时,卵至成蜂羽化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5.7、16.1和15.2d,相应存活率分别为74.6%、72.1%和78.7%,雌蜂寿命分别为7.4、7.6和8.ld,平均繁殖量分别为67.2、62.3和74.7粒卵.本研究结果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大量饲养和田间释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红铃虫甲腹茧蜂Chelonu spectinophorae Cushman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了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红铃虫甲腹茧蜂从卵至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8℃,有效积温为276.1日·度;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8℃,有效积温为119.9日·度。在20~36℃范围内,红铃虫甲腹茧蜂卵-幼虫历期、蛹重、化蛹率、羽化率等各生命参数均是随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其在28℃时的历期最短、蛹重最重,化蛹率、羽化率及繁殖力等最高,由此可以推断出其最适温度为28℃。本文为红铃虫甲腹茧蜂的大规模工厂化繁育和田间生物防治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寄生情况、子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21、24、27、30和33℃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幼虫为寄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前期、卵、幼虫、茧蛹和整个幼期阶段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子代数量以及性比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白蜡吉丁肿腿蜂对寄主幼虫的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有所提高,寄生率在30℃时达到最高,为100%,寄生成功率在27℃和30℃均达到最高,为93.33%;当温度超过30℃时,二者均分别下降至73.3%和60%。随着温度升高,子代数量从58头/窝(21℃)显著增多至91.14头/窝(30℃);当温度高于30℃时,羽化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至52.5/窝(33℃)。在21~33℃范围内,白蜡吉丁肿腿蜂的产卵前期随温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幼虫、茧蛹及整个幼期阶段的发育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而卵的发育速率在27℃时最快。表明人工繁殖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7~30℃,研究结果为提高该蜂的人工繁育效率以及优化野外释放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对其种群的潜在控制能力,在实验室相对湿度85%±5%、光照L∥D=16h∥8h、5个温度梯度16、20、24、28℃和32℃下进行捕食功能反应和个体间干扰反应试验,并在25℃下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种群控制能力。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随着温度升高,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均捕食量均升高,而处理时间缩短;28℃时捕食量达到最高,处理时间最短,当温度高于32℃时捕食量开始下降。二斑叶螨密度固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巴氏新小绥螨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种群的控制能力,随着益害比的增加,二斑叶螨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益害比在一定比值内时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种群表现出明显的控制能力。其中当益害比为5∶30时二斑叶螨种群数量在第6天就能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