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试验区概况 1993~1997年兴隆山保护区内马麝种群保持在5 000~6 000头,大部分地段达到或超过其食物容纳量,出现了种群自然衰退迹象.为了调整合理容量,科学利用马麝资源,于1997年11月底开始,在兴隆山和水岔沟进行了成体马麝的猎捕与利用试验.兴隆山试验区范围包括凡车沟、新庄沟、谢家岔、马场沟阳坡等,面积6.6 km2,马麝种群约355头.  相似文献   

2.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资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功 《甘肃林业科技》2004,29(1):44-46,57
根据1996~1999年、2003年4年8次固定样地调查,以马麝种群密度为指标对兴隆山马麝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类型不同,种群密度不同。常绿针叶林最高,落叶阔叶灌木林很高,落叶阔叶林中等,常绿阔叶灌木林较低,高山草甸最低,草原无马麝分布,在不同生境有不同的分布密度,主要是与生境内食物的丰富程度、隐蔽条件、人为干扰程度、逃避天敌的难易程度、温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甘肃兴隆山马麝种群年龄结构与性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发功 《甘肃林业科技》2005,30(4):13-14,22
收集了兴隆山马麝130个头骨,研究马麝种群动态变化的年龄结构和雌雄性比关系。结果幼麝占29%,成体麝占71%,其中5龄以下占73%,6至9龄占27%,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种群;雌雄性比为6:4,雌多于雄,是一个高生产的种群,并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1—3月,采用雪地足迹计数法和样带法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华南梅花鹿种群与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38条样带中有13条样带发现有华南梅花鹿,这13条样带构成一个狭长地带;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梅花鹿种群最低密度为0.90头/km^2,最高密度为2.79头/km^2,平均密度为1.84头/km^2,种群数量为104(51~156)头。研究揭示,华南梅花鹿主要在海拔800-1200m的范围内活动,栖息地植被类型以草甸和灌丛为主。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祁连山林区马麝资源十分丰富。自1958年开始,马麝种群数量经过快速下降、濒临枯竭、面临灭绝3个阶段。造成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和乱捕滥猎。应采取的保护措施是:(1)建立重点恢复区;(2)保护栖息地;(3)加强科学管理;(4)加强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6.
对辽宁省花尾榛鸡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花尾榛鸡在辽宁省东港、宽甸、凤城等15个县(市)皆有分布,面积约35000km^2,数量为46215只,平均分布密度1.3204只/km^2,种群数量处于下降趋势,并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量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定点观察和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高密度区,虫口密度达60-70头/松梢;粉蚧侵入的季节不同,种群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了不同,一般粉蚧侵入半年后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之后锐减;林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受湿地松新梢的影响,现有天敌无法有铲控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应用定点观察和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高密度区,虫口密度达60~70头/松梢;粉蚧侵入的季节不同,种群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也不同,一般粉蚧侵入半年后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之后锐减;林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受湿地松新梢的影响,现有天敌无法有效控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杉木球果麦峨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球果麦蛾Dichomeris sp.是杉木的重要种实害虫,可造成杉木种子产量的严重下降。据4年调查结果,杉木球果麦物幼虫种群数量变动比较稳定,每样枝平均虫口密度0.25-2.5头,无大起大落变化。由于幼虫在球果内危害,受的气候、天敌等影响小。故存活率较高,平均存活率85.8%。可以此作为参数,预报来年的种群消长趋势,为该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杉木球果麦蛾Dichomerissp.是杉木的重要种实害虫,可造成杉木种子产量的严重下降。据4年调查结果,杉木球果麦蛾幼虫种群数量变动比较稳定,每样枝平均虫口密度0.25-2.5头,无大起大落变化。由于幼虫在球果内危害,受气候、天敌等影响小,故存活率较高,平均存活率85.8%。可以此作为参数,预报来年的种群消长趋势,为该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昆虫种群动态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种群动态研究经历了田间种群动态研究、实验种群动态研究和种群系统研究的发展阶段.在田间种群和实验种群动态研究阶段,研究重点是描述昆虫种群的动态变化.在田间种群研究阶段,主要进行种群聚集与扩散迁移的研究和自然种群的数量调查.通过对实验种群的研究,使昆虫种群动态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种群生长型的特征.在种群系统研究阶段,将害虫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研究,并且在计算机和各种数学手段的帮助下,模拟、预测和控制昆虫种群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梨木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人口数据空间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并探究人口数据中所隐含的空间信息,不仅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同时也为实现该地区人口、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议。综合国内外关于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的研究现状发现,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1利用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环境等因子构建影响因子与人口数值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拟合不同时间点、不同地域内人口分布变化情况;2应用不同的人口数据空间分析模型,探讨和研究人口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内的分布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无性系植物种群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无性系植物种群的基株和无性系分株的两个水平的数量动态,同时,对无性系植物的长期种群动态也作了论述,旨为推动我国对无性系植物种群动态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定点诱集方法研究了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的种群结构与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达11种,均属小蜂总科;以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中华花翅跳小蜂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整个种群数量的45.9%、37.3%和11.4%。优势种群数量变动是影响混合种群产生波动的主要因素。建议抓住优势种群发生高峰期,制定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的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霸王岭睑虎的栖息地状况、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等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霸王岭睑虎仅分布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东一、东六和雅加三个地点,其分布海拔介于500~800m之间;霸王岭睑虎的种群数量极小,主要原因为栖息地的破碎化;最后提出了保护霸王岭睑虎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我国经济林树种板栗和杉木上的重要害螨一直被认为是同一种螨——针叶小爪螨,但针叶小爪螨的山东板栗种群和浙江杉木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且生殖隔离并非由地理隔离和能调控寄主生殖的内共生菌引起,似乎二者已分化为2个独立的种。本研究目的是明确其成种原因,丰富物种形成理论。【方法】从之前做杂交试验时所采集的针叶小爪螨板栗和杉木种群中各随机取3头雌成螨,提取单头雌成螨的总DNA,使用根据其他小爪螨28S rDNA两端保守序列设计的引物扩增28S rDNA,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比较2种群的28S rDNA序列,并基于28S rDNA序列构建小爪螨属系统发育树,结合已有研究分析两种群分化原因。【结果】每个种群的3个个体的28S rDNA序列完全一致,无种群内变异。2种群的28S rDNA序列一致性为98. 3%,遗传距离为1. 7%。在基于28S rDNA序列构建的小爪螨属系统发育树上,浙江杉木种群与采自日本的日本柳杉上的本岛小爪螨亲缘关系最近,山东板栗种群与采自日本的日本栗上的栗小爪螨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板栗和杉木上的叶螨并非由同一种叶螨因适应不同寄主植物分化而成,很可能是2个独立的物种。  相似文献   

18.
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绵刺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绵刺种群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其重要值为206.92,远远大于其他灌木物种,灌木层为群落的优势层片。绵刺具有2种典型的克隆生长构型:由劈根形成的密集性克隆生长构型和枝条下垂受损产生不定根形成的游击性克隆生长构型,这种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种群的分布格局、年龄结构和生命曲线。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绵刺的年龄结构为下降型锥体,年龄越大,种群数量越多,但并不表示该种群为衰败种群,而为一个比较稳定的种群。生命曲线呈反对角线性上升,达到生理寿命前很少有个体死亡。  相似文献   

19.
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种群结构和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冈林是我国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最主要的类型之一。本文应用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浙江建德山区青冈林中主要种群的大小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动态过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谝我青冈林中的优势种青冈,石栎的种群结构呈现不规则的倒J字型,为间歇型种群。  相似文献   

20.
短角幽天牛成虫林间种群动态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安徽省黄山风景名胜区等为试验基地,应用蛀干类害虫引诱剂,系统地研究了短角幽天牛成虫林间种群分布和种群动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短角幽天牛种群最高可分布于海拔1 700 m高山,高密度的分布区为海拔300m以下的低山马尾松地区;林间活动期长达150 d以上,具两个明显的峰期,主峰期为6月上、中旬,次峰期为9月.林间诱获的短角幽天牛成虫种群个体雌、雄性比为1.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