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胡杨大面积育苗和移植技术李荷,蒋东波(吐鲁番市林业局,吐鲁番,838000)(吐鲁番地区林业处)新疆自1978年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巴音郭楞等地州实现农田林网化后,为了进一步改善绿洲生态条件和增加森林资...  相似文献   

2.
【目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林场,2017年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如何科学评价造林对塞罕坝森林生态功能恢复的贡献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从不同角度分析塞罕坝森林生态功能现状,为未来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B/T 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采用森林蓄积量、森林自然度、森林群落结构、物种结构、植被总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和枯枝落叶厚度8个评价因子对塞罕坝北曼甸林场各类森林进行生态功能等级评价。【结果】北曼甸林场有林地的森林生态功能指数平均为0.488,其中生态功能等级达到较好水平的林分占总林分的3.8%;生态功能等级达到中等水平的占总林分的52.7%;生态功能等级为较差的林分占42.4%;生态功能等级为差的林分占1.1%。不同森林起源的生态功能指数表现为:天然林(0.545)>人工林(0.474)。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功能指数排序为:针阔混交林(0.710)>阔叶混交林(0.617)>白桦天然次生林(0.535)>针叶混交林(0.487)>落叶松人工林(0.478)>云杉人工林(0.443)>...  相似文献   

3.
大青山天然白桦林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青山天然白桦林的实地调查研究,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出发,选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评价方法,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基础上,以生产力(P)、组织结构(O)和干扰(I)为综合评价指标,对大青山地区天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建立一套相应的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掌握延川县森林资源动态及经营现状,为科学、精准编制森林经营规划提供依据。根据延川县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综合考虑森林内在价值和森林服务效能,以森林生产力、森林结构、森林健康、生态服务效能,社会和经济服务效能等5个二级指标,及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利用率等17个三级指标建立森林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物元分析法相结合对延川县森林资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延川县森林资源质量综合等级为“中”,其中森林内在价值等级为“中”,森林服务效能等级为“优”。森林质量主要特征包括:单位面积蓄积量(18.7 m3/hm2)和林地利用率(44.27%)较低,森林生产力仍较低;森林覆盖率(30.55%)较低,幼龄林、中龄林面积比例过大(97.89%),落叶阔叶树种面积偏多(93.43%),混交林面积较低(3.65%),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性较弱;生态区位重要,公益林地面积占绝对优势(83.05%);林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产值较低,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06%,社会、经济效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国外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的两种流行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森林游憩的经济价值有两种: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其中非利用价值只包括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目前,世界上广为流行的森林游憩经济价值评沽方法有两种:旅行费用法(TCM)和随机评估法(CVM),其中TCM只能评价森林游憩的利用价值,CVM则既可评价森林游憩的利用价值又可评价它的非利用价值。本文还祥细介绍了TCM和CVM的经济学基础和具体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消费者剩余的计算,将为国内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尾闾的金塔绿洲为例,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和评价近15年(1988—2003年)来该绿洲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整个绿洲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3年金塔绿洲耕地、城市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显著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增加了30.03km^2,城市建筑用地扩大了13.35km^2,未利用土地面积扩大了15.52km^2;而草地和林地面积急速下降,分别减少了58.06和1.76km^2。造成了整个绿洲诸如土地荒漠化、地下水位的下降等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运用森林健康的相关理论与技术,采用分层评价的指标分值法评价森林健康,一级指标及其下的基本指标均采用等权分配权重的评价方法;分别于2004年和2012年对北京市八达岭林场的16块标准样地进行了森林健康评价指标的调查、量化和测定,2004年调查了13个基本指标, 2012年调查了24个基本指标,共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抵抗力、生产力(活力)、效益、土壤状况等6个一级指标;对林分各指标逐项进行数量化或评分(定性指标数量化,定量指标标准化),计算出森林健康指数HCI来评价八达岭林场的森林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森林在2012年的HCI为60.33(13个指标;亚健康),仅比2004年(13个指标HCI=60.25;亚健康)提高了0.09(0.15%);16块标准地中10个林分的HCI有升高趋势,其中侧柏-黄栌(提高了29.13%)、西沟糠段林(提高了21.80%)、西沟油松林(提高了18.57%)等标准地的森林健康质量提高明显;但有6个林分的健康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西沟元宝枫林(下降了21.20%)、西沟黑桦林(下降了23.49%)、西沟核桃楸林(下降了31.15%)等森林健康的质量下降明显。总体上看,森林质量较稳定,但健康质量不容乐观,仍处于亚健康状态(24个指标评价HCI=59.47;2012年),需要林场及时采取生态疏伐、景观疏伐、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经营技术措施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森林的健康等级,充分发挥八达岭林场森林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绿洲农区与非绿洲农区棉花生产潜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种植棉花的绿洲农区和非绿洲农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棉花特殊栽培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两个农区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洲各主要棉区的光热水资源优于非绿洲各主要棉区,光温水潜力高。在此基础上,对提高绿洲农区和非绿洲农区棉花生产潜力的有关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绿洲农区和非绿洲农区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主要棉区光、热、水资源潜力,实现棉花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和田绿洲蒸发能力预测的多因素GM(1,3)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灰关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影响和田绿洲蒸发能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平均气温与相对湿度。根据灰色GM(1,N)建模原理,对和田绿洲蒸发能力建立了GM(1,3)预测模型,经检验模型预测结果较好,同时也说明了GM(1,N)模型在中长期水文预报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绿洲-过渡带-荒漠气候特征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阜康地区2003年7月26口到8月1日的绿洲(棉田)——过渡带——荒漠3个选点(总距离约2km)的短期微气象观测,对该地区不同下垫面的辐射特征及风温湿的日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对应的各气候凼于的值有明显的日变化,日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对于绿洲和荒漠,太阳总辐射绿洲高于荒漠;气温日变化的值荒漠始终高于绿洲,体现了绿洲的“冷岛效应”;相对湿度日变化的值荒漠始终比绿洲小,体现了绿洲的“湿岛效应”;1d内,蒸发能力表现为绿洲小于荒漠;风速日变化的值始终是荒漠比绿洲大。而在过渡带,上述各气候因子日变化的值基本居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河流域阿拉尔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毅  贡璐  刘曾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63-8165,8167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评价已成为土壤科学的研究热点,开展干旱区绿洲土壤质量评价对绿洲土壤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塔里木河流域阿拉尔垦区为样区,选取10年棉田、25年棉田、人工林、天然林、荒草地、撂荒地、盐碱地等7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采集土样,综合考虑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分析了12个指标。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通过土壤评价指数进行阿拉尔垦区的土壤质量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评价结果为天然林人工林10年棉田25年棉田荒草地撂荒地盐碱地。垦区内部的土壤质量优于垦区外围。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不同带距林网和林网内植被对防护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选取3种带距林带、3种不同植被和裸地(对照)林网模型,对其防风效能进行了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风速下,3种带距林网最低风速基本都出现在5.5~7.5 H(树高),3种带距林网平均防护效能排序为200 m带距林网(70.9%)>300 m带距林网(64.1%)>150 m带距林网(60.7%);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分别为150 m带距林网4 H至第2道林带,200 m带距和300 m带距林网3 H至第2道林带。3组试验风速下,300 m带距林网1 cm高度处平均防风效能排序为果树模式>小麦模式>对照;种植果树模式整个林网受到有效防护,小麦模式有效防护距离为2 H至第2道林带。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农业推进,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应充分考虑林网所处地理位置,绿洲内部采用300 m带距防护林,绿洲外围考虑带距较小的防护林。如对高大果树类作物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可适当调整林网大小,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增加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林带用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绿洲是干旱区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资料,绿洲面积的动态变化对区域内人地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以疏勒河流域1985、1995、2000、2005、2010、2015年和2018年7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疏勒河流域近34 a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以2010-2015年转移概率矩阵构建CA-Markov模型模拟2030年和2040年土地利用结构。结果表明:1)1985-2018年疏勒河流域绿洲面积增加了606.27 km2,其中耕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建设用地增幅高达205.95%,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受降水影响,草地面积变化不稳定。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大面积、高比例的动态转移,其中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最为活跃。2)在绿洲系统内,耕地、林地等土地类型向草地和未利用地转移显著,说明当地生态环境呈衰退趋势。3)到2030年,绿洲面积相比2018年增加量将高达3 755.59 km2,其中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增加面积分别为73.56、136.32、3 144.29、249.03,132.44 km2;到2040年,绿洲面积增加幅度变小,耕地、未利用地面积较2030年有所减少,减少量分别为20、45 km2,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增加量分别为35、25、5 km2,尽管草地无明显变化,但研究区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也将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10000地形图对特定高原喀斯特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与归类,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剖面特性、理化性质变化。耕地(含坡耕地、退耕地)土壤按耕作层与底土层,其他按淋溶层与淀积层记录土壤剖面特征,土壤取样点包括样地对角线的1/2、1/4部位计5点,如土壤取样点岩石裸露可适当位移,同层土样等量混合,带回室内分析。土壤样品相关指标分析执行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数据分析使用SPSS11软件。[结果]土层(A+B层)厚度的变化趋势为坡耕(退耕林)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土壤剖面特征、水源涵养、颗粒组成、土壤肥力与肥力有效性的相关指标在不同利用方式间发生了相似或相异的规律性变化。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耕地退耕林地坡耕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耕地土壤综合质量最高,是自然成土和人为经营的结果。3~5年的退耕林地土壤综合质量高于坡耕地,表明造林措施是改善喀斯特洼地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手段。天然林土壤综合质量高于人工林地,这为利用"近自然经营"技术改善喀斯特洼地土壤质量提供了依据。[结论]该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物治理、土壤质量演化的生物学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四川省达县气候、土壤、河流和森林植被等状况,分析了退耕还林的必要性,重点分析了引种树种与乡土树种的品质、保土固水能力和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在退耕还林中应重点发展乡土树种,以达到对水土流失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差异对空气负离子特征的影响,研究了5种不同典型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SF)、人工改造常绿阔叶林群落(IF)、人工常绿阔叶景观林群落(CF)、人工稀树灌草群落(OF)、交通绿岛群落(TA)下空气负离子浓度及空气清洁度,并以缺乏绿色植被的火车站广场(RS)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清洁度在不同植物群落和时间段内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中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普遍呈现双峰曲线;群落结构相对较为复杂的SF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清洁度最为优秀。总的来说,空气负离子浓度从大到小排序如下:SF>IF>CF>OF>RS>TA;而空气清洁度则为SF>CF>IF>OF>RS>TA;回归分析表明,大气相对湿度显著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R2=0.478,p<0.05)。  相似文献   

17.
周丽娜  刘艳  张蕾  于海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616-16618
在分析林下参气孔导度(Gs)日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单因子相关分析初步确定各林下环境因子对Gs的作用性质。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确定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a)、水汽压亏损(VPD)是影响林下参气孔导度的主要因子,并建立了Gs与环境因子间的回归模型:Gs=4.712PAR×10^-4+1.559Ta×10^-2-0.002VPD-3.657,(R=0.971^**,F=59.074)。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采伐强度时毛竹林分质量的影响。[方法]在赤水河下游选择经营制度、立地条件与林分质量相对一致的毛竹林,分别按重度和生产性采伐毛竹林设置固定样地,调查分析2种采伐强度对毛竹林分质量的影响。[结果]2种采伐强度下,毛竹林平均胸径、平均立竹度、年龄结构、立竹整齐度、立竹均匀度差异显著,生产性采伐林平均年龄、平均胸径、立竹全高、枝下高、秆重、枝叶重分别高出重度采伐林48.27%、19.12%、18.30%、26.35%、45.31%、19.56%,2种采伐强度下毛竹林不同径级与高度段株数、不同年龄的平均胸径与株数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不同采伐强度对毛竹林分质量影响显著,生产性采伐的毛竹林材质量优于重度采伐林,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林分结构对人工林红松木材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不同林分结构(纯林、混交林和三株一从)的人工林红松(Pinus koraisensis)木材材质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木材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差异不显著,红松木材的管胞长度,纤丝角、生长轮密度、干缩率和差异干缩、绝大多数力学性质指标差异显著,采用综合坐标法,对不同林分结构的林分木材材质进行品质评定,综合性能和建筑材评定的优劣顺序为混交林、纯林,三株一丛的林分;纸浆材的优劣顺序为混交林、三株一丛,纯林的林分。  相似文献   

20.
奇台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谢高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体系,对奇台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以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为基础,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并进一步讨论价值变化与土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研究采用谢高地生态服务价值体系评价奇台绿洲荒漠交错带在1986~2005年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奇台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明显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谢高地生态服务价值体系计算结果降低的趋势线斜率为-0.100 8.[结论]通过转移概率矩阵来分析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造成生态服务价值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小,而农田和城市面积增大.人为活动对研究区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 已成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和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