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个时期,报纸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对苏州地区实行双季稻、三熟制提出了不同意见,读后很有启发.我长期在苏州地区农村工作,对双季稻、三熟制有所接触.这里,也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一双季稻单位面积的产量,与单季稻比较,是增产是减产,那是探讨这个问题的核心.从理论上,抑或从苏州地区实践看,都是肯定的.搞农业生产,先得弄清楚植物中的物质是从那里来的.为什么它们不吃东西,就能成活,就能生长?古人以为,它们所以能成活生长,是从土壤中取得了食物.十七世纪初叶,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将一枝柳条插在盆中,每天浇了水,五年之后,柳条增长了164磅,而盆中土  相似文献   

2.
苏州原是稻麦(油菜、绿肥)两熟地区.五十年代末,即推广双季稻.1966年开始试种双季稻三熟制(简称双三制).1976年全区双三制面积达491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85.9%.其中无锡、吴县、吴江、江阴四县接近100%.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化肥的增施、科学技术的提高和耕作制度的改革,苏州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上升.至1976年,全区总产74亿斤,比双三制推广前的1965年(总产54.9亿斤)增产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苏州地区要不要种植双三制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响.我们亲身参加了苏州地区双三制生产实践的全过程,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双三制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定的耕作制度,是随着一定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转移的.当生产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就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可能和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要求,合理改革耕作制度,促进生产的发展.1966年,全区以稻麦两熟制为主,单季稻产量创造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突破60亿斤.但从此以后,却连续四年单季稻产量上不去,粮食总产量一直停留在在50多亿斤.许多高产单位水稻超千斤以后.也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吴县龙桥大队积极试种稻稻麦三熟制,到1969年双三制种植面积达到100%,水稻生产实现了新的跃进,  相似文献   

4.
《江苏农业科学》1979年第三期,发表苏州地区农业局李尔璜同志的文章,文中一些数字的分析,难以使人信服.既然是学术讨论,一定要尊重事实,有一个严格的科学态度,我从该文所论述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意见:1.苏州地区发展双三制是不是增产粮食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李文,苏州地区1969—1978年十年平均:双季稻亩产1010斤,因双季稻多用种子,早籼出糙率低及元大麦产量较低这三项扣除共计96斤,双季稻实际亩产为914斤,而这十年单季稻平均亩产774年,因此李文  相似文献   

5.
双三制后季稻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要获得稳产高产,必须深刻认识本地区的气候规律。 一个地区有基本的气候特征,但是每年的气象条件又是有变化的。如果只根据前一、二年的天气情况和生产经验去指导当年的水稻生产,而不认真地分析各年气象条件的特殊性,以及气候的年际变化规律,不采  相似文献   

6.
褐稻虱是我县后季稻上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大发生的频率高,在防治上稍有疏忽,小虫就闹大灾,严重地影响了水稻的持续增产。为了经济有效地控制褐稻虱的为害,1976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组织12个重点公社农科站,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集中力量揭露其发生规律,研究防治策略和药剂防治技术。兹将初步结果归纳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里下河地区是我省粮食重要产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大搞以治水增肥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改革耕作制度,双季稻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如何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合理的品种布局,保证双季稻高产稳产,是当前尚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该地区种植双季稻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一、双季稻生长期间的热量条件里下河地区位于江淮之间,地势平坦低洼,成碟形.东面邻近海洋,气候温和湿润,境内水面面积大.大气受水体影响,气温比同纬度内陆地区高,特别是碟形中心的兴化,年平均气温比碟缘各县高0.5—1.0℃.由于该区东北部沿射阳河和海口一线,较低洼,缺少屏障,寒流易于侵入,加之碟形地利于冷空气的堆积,给春温的回升,秋温的下降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无锡县红旗公社友谊大队,地处太湖平原稻麦区,共有19个生产队,2036人,平均每人7分田,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1.7亩.另有桑田128.2亩,河浜水面24亩.1965年前为稻麦两熟,轮作方式是麦———稻,绿肥——稻,油菜———稻.1966年双季稻面积仅占稻田的21.5%,1967—1970年双三制面积达30—46%,1971年实现100%双三制.稻麦两熟制时期的1965年,平均粮食亩产1320斤(稻麦相加,下同).1966年达到1447斤.1967—1970年,由于刘少奇、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农村中自发资本主义倾向抬头,农业生产水平一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浠水县十月大队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花岗片麻岩低山丘陵区,以栽培水稻为主。该队于1963年全面实行绿肥双季稻两熟制,1965年又开始发展麦子、油菜双季稻三熟制。1972年当水田三熟面积扩大到72%以上时,全年平均亩产达吨粮左右,达到我国当今所总结出的高产水稻土的产量指标。嗣后,虽然这些稻田耕层的氮磷钾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仍具有高产水稻土的指标,但对化学氮肥的胃口增大,作物单产徘徊不前,甚致下降。1977-1981年,我们针对该队高产水稻土性状恶化的原因与危害以及稻棉轮作的改土增产效果,进行了定位的田间试验。前三年的研究工作,已报道部份结果,本文  相似文献   

10.
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气候条件称为气候资源,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和风等。气候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可永久利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如能合理利用和开发气候资源,必将大大促进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京郊气候资源与种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天气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难控制。天气和气候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光、热、水、气(二氧化碳)等气候资源,又有旱、涝、风、雹、冻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起着利弊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气象与农业生产历来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在外界环境的条件作用下完成的,其中,外界环境中的气象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一地区的气候、天气和农田气象条件.文章主要阐述气象因子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研究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保护气候环境、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4.
蒙山地域占地面积16.7万公顷,蒙山主峰海拔1155.8米,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大部分山峰在海拔400米以下。蒙山地域范围不大,区域内年平均气温,平原、低洼处为13℃~13.5℃,随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百米降低0.5℃左右。冬季随高度改变气温变化略小,百米差0.5℃~0.6℃,春秋季接近年平均值,介于冬夏之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蒙山山区多种多样的气候资源对于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200米以下的农业区应增加菜、果、瓜的种植,发展立体高效农业。在蒙山有传统的中草药,如金银花、杜仲、连翘等灌木,既有经济效益又可绿化荒山;有蝎子等野生动物,有全国闻名的蒙阴大蒜等特产,既是佳肴又是制造药品的原料,在当今注重养生的现代社会积极发展这些名、特、优产品是很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5.
湖羊是世界著名的多羔绵羊品种之一,原产于江浙两省交界的太湖流域,苏州是主产区之一。湖羊具有性成熟早、产羔多、繁殖力高、四季发情、耐湿热、耐粗饲、宜圈养等优良性状;所产羔皮,皮板轻薄,呈波浪状花案,扑而不散;肉质细嫩鲜美、膻味少,既适合于我国南方饲养,又可以在北方地  相似文献   

16.
焦美龄 《甘肃农业》2007,(10):22-23
在分析环县气候资源的特点基础上,总出了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利用当地气候资源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蚕桑气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河南省的桑树气候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我省发展桑蚕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发展我省桑蚕事业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8.
胡萝卜含有大量胡萝卜素,有补肝明目的作用,可治疗夜盲症。现阶段的胡萝卜栽培,在很多地区都形成了规模性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胡萝卜的栽培产量,更加提高了胡萝卜的质量,进一步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胡萝卜的栽培与气候资源具有很大的关系,必须通过对气候资源的掌握,为栽培提供最优质的生长地区,以此来完成大面积的胡萝卜生产。日后,应对栽培与气候资源的关系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论贵州气候资源与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贵州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资源基础、市场导向、科技依托、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本文从气候资源方面进行有关论述,以利  相似文献   

20.
凌云县旅游气候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关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凌云县旅游气候资源的特点,旨在为凌云县旅游气候资源的全面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也为更好地推动凌云县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