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蚕学通讯》2004,24(1):17-17
我国科学家15日宣布:经过400多名科研人员5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  相似文献   

2.
《蚕学通讯》2004,24(1):43-46
2003年11月15日,高新区火炬大厦新闻发布厅,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出现无边无际的漫漫黄沙,一队骆驼从远处走来.以这幅古老的丝绸之路作为背景,中国科学院和重庆市政府,在这里向全世界宣布:经过400多名科研人员五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蚕学通讯》2004,24(1):17-18
绵延起伏的沙丘、声声悦耳的驼铃、沟通东西的商旅……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4.
基因组研究为何选中家蚕为"代表生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学通讯》2004,24(1):18-19
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家蚕解氟剂"为一种新型的缓解家蚕氟中毒的药剂,能消除氟污染桑叶中氟化物对家蚕的毒性,缓解家蚕氟中毒的症状,用于养蚕生产中防治家蚕氟中毒症."家蚕解氟剂"的剂型为白色粉剂,由2种化学试剂配伍而成.该药剂极易溶于水,故生产上使用时可将它溶于清水,喷洒在氟污染的桑叶上,消除氟污染桑叶中氟化物的毒性,避免家蚕的氟中毒.  相似文献   

6.
《蚕学通讯》2006,26(4):28-28
12月26日,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参与评选的“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入选并名列榜首。2006年1月2日,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成功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这是我国在家蚕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进展,将为我国家蚕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防病找到有效途径。2003年,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室成功绘制出“家蚕基因框架图”,并于2004年12月10日在《科学》上发表,这是近百年来我国在《科学》杂志发表家蚕研究论文"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蚕学通讯》2004,24(1):21-21
我国科学家15日宣布:经过400多名科研人员5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渝黔绿茧"是家蚕特殊用途新品种,属于天然绿色茧.以贵州省大量推广的"贵蚕1号"为对照,对该品种进行区试.通过对催青、龄期经过、结茧率、死笼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茧色以及产值等多项指标的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渝黔绿茧"品种的茧丝成绩已经达到常规家蚕品种实际生产水平,其产值远高于普通家蚕品种,其茧色为淡绿色,可促进地方民族家蚕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21世纪"丝绸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方银  程龙 《蚕学通讯》2004,24(1):55-61
向人民报喜 伴随着我国"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的喜悦,2003年11月15日,我国科学家又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生物科学的又一重要成果--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10.
郭沛云 《广西蚕业》2007,44(3):74-74
选蔟具:蔟具优,方格蔟;养一张,备二百;室外挂,预上蔟。适上蔟:停食桑,左右摆;胸透明,适熟上;过九成,密度适。蔟通风:熟蚕儿,尿水多;湿度大,难结茧;门窗开,茧色白。适采茧:早天采,下茧多;春足五,夏过四;秋跨五,是适时。分类采:上下茧,分类放;混合茧,污茧多;色不美,难得价。轻装卖:竹筐装,气笼通;避塑袋,防雨淋;分级卖,价更高。蔟中管理“三字经”@郭沛云!530007$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  相似文献   

11.
"杀菌灵"对家蚕细菌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广谱家蚕细菌病防治新药剂"杀菌灵"可兼治由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引起的家蚕细菌性败血病.62.5 μg/mL的"杀菌灵"给药6 h可防治由黑胸败血病菌引起的黑胸败血病,250 μg/mL的"杀菌灵"在3 d内给药24 h+6 h+6 h,可防治由黏质沙雷氏菌感染引起的灵菌败血病."杀菌灵"对家蚕无明显毒副作用.农村养蚕试验也证明"杀菌灵"对家蚕细菌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燕平 《北方蚕业》2009,30(3):21-23
通过对"野三元"新蚕品种与871×872推广品种农村饲育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品种的各项经济性状表现良好,可以作为春秋兼用蚕品种在生产上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于丽萍 《蚕学通讯》2002,22(2):30-30
有蚕农问:"我养的蚕长得一白二胖,但就是上蔟后不做茧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老蚕不结茧的原因.正常的老蚕上蔟后,在合理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会迅速排尽粪尿,寻找合适场所吐丝结茧;部分不熟的蚕上蔟后,爬游或静伏一定时间,也会迅速排出粪尿,吐丝结茧.唯有少数蚕儿上蔟后到处乱爬,待体力不支时,掉到蔟下,或死亡,或卧伏;还有少数蚕儿上蔟后不吐丝也不死,就是不做茧,这类蚕统称"落蔟蚕".  相似文献   

14.
周昌平 《蚕桑通报》2004,35(3):52-52
近几年,不少地方推广了大棚省力养蚕.这种方法省工、省本、省力,改变了蚕座的环境条件,达到了稀放畅养的目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量和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这项技术在劳动力和蚕房不足的地区可大力推广.但在饲养过程中,必须慎防"六害".  相似文献   

15.
家蚕抗氟新品种"耐1"实验室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新品种“耐1”是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参加广西“十五”科技攻关,为选育抗氟性强的强健性夏秋新品种所组配的一对四元杂交种,在高温多湿环境中进行NaF添食鉴定,从四龄第二口叶开始连续喂饲含氟量较高的桑叶(用300ppm的NaF溶液浸泡桑叶10分钟晾干后添食)至五龄四足天止,其结茧率为94.83%、虫蛹率90.63%,万头蚕产茧量15.398公斤,万头蚕茧层量3.334公斤,分别比对照“两广二号”高57.25%、60.83%、194.64%、206.43%,表现出较强的抗氟、抗高温多湿特性。  相似文献   

16.
陆根明 《广西蚕业》2002,39(3):32-33
家蚕微粒子病因具胚胎传染的特性 ,而成为我们重点防治对象。近几年来微粒子病在我省从无到有 ,从有到多 ,直接危害生产 ,给蚕桑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严重威胁蚕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人在近 2 0年的蚕种生产工作中 ,多次遭遇微粒子病的危害 ,有几次生产的蚕种因“微”毒超标而全部淘汰 ,损失之惨 ,教训之深 ,还记忆犹新。本文就作者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作了回顾和总结。以便读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裨益。1 对微粒子病的认识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已久、分布很广的传染性蚕病。我们在 80年代初 ,刚参加工作时 ,对微粒子病只是理论上的一些…  相似文献   

17.
万玉新 《广西蚕业》2002,39(4):53-53
杨仕德是贵港市港南区湛江双联村人 ,在贵港市被誉为“共育王”,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小蚕共育数量大 ,而是因为他多年练就的过硬的小蚕共育本领及经营小蚕共育的崇高品德 ,为贵港市蚕业生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杨仕德 2 0多年来坚持诚信原则经营小蚕共育 ,小蚕共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建设具有地火龙的小蚕共育蚕房三间 ,面积 6 0多平方米 ,建有小蚕共育桑园 5亩 ,年共育小蚕 1 2 0 0多张 ,还不能满足蚕农的需要 ,他的小蚕共育经验是 :看天育蚕。看天育蚕是杨仕德经营小蚕共育的看家本领 ,是 2 0多年练就的绝技。养蚕过程中 ,每天都详细记录早、…  相似文献   

18.
家蚕起源于中国已经获得了学界的一致共识,然而在家蚕的起源地域与化性分化上数十年来一直有多种学说和争论存在.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学说有我国学者蒋猷龙先生根据我国丰富的考古学证据和文献记载及中外文明交流史的材料提出了家蚕起源的"多中心"学说和吉武成美先生为代表的一些日本学者根据不同化性的家蚕品种的多种生物学性状的基因频率及多样性推断而成的家蚕"一中心"起源学说.两者各有详实的资料支持,而且于1986年由东京大学资助蒋先生与吉武先生进行合作研究,取得了一致的共识.但仍有不少学者坚持家蚕起源黄河流域的"一中心"学说.  相似文献   

19.
谌伦富  柏红梅 《蚕学通讯》2005,25(4):13-14,25
依靠科技,提高品质,这是我们的兴场方针.我场是重庆市最大的家蚕普种繁殖场,也是新品种孵化基地.近年来,场领导针对重庆市的气候特点--高温多湿,一直思考着如何为重庆蚕业提供适合本地区的优良品种,数次与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和蚕业研究机构合作,试繁了数对家蚕新品种.2003年春季,我们从广西蚕业指导所引进了932·芙蓉和7532·湘辉这一对原种,通过近三年的试繁,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其在饲养过程中表现出的性状达到了我们的"选育"目标:抗逆性强、好养、单产高.特别是"好养"这一特点表现十分突出.现将试繁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春华×秋实新蚕品种与菁松×皓月的对比试验,调查养蚕成绩与茧丝质指标,结果表明,春华×秋实是一对强健好养、产茧量高、茧丝质优的中丝量春秋兼用蚕品种.在壮蚕饲养和上蔟管理中应注意避免低温多湿不良环境,以发挥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