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病於1941年在澳大利亞首先由Michalka氏所發現。以後又陸續發現於德國(Godgluck, 1952),瑞典(Hjarre, 1952, Isaakson, 1952),丹麥(Larsen, Moller & Thordal-christensen, 1955),日本(Yamagiwa, 1955)和英國(Done氏等,1957)。Michalka氏曾命名為“嗜伊紅球性軟腦膜炎”,Godgluck氏又命其名為“猪嗜伊红球性腦炎”,而斯堪的拉維亞的學者們則將其命名為“猪的嗜伊紅球性腦膜腦炎”,Done氏認为以後者較妥。我們自1956年秋遷校於雅安以來,先  相似文献   

2.
前言本病特徵:患猪在飽食後或進食中,突然尖叫、暴跳、呼吸困難,嘔吐,口流白沫,可视粘膜呈蒼白色,最後倒地搐搦而死。所以當地羣眾叫“跳跳病”,也有人叫跳蚤瘟和邊吃邊死瘟等。本省自1954年首先在诸暨縣(平原區)牌頭區發現本病,當時曾進行調查,並採回病理材料進行細菌生物學的檢驗,檢驗結果,並未發現病原體,同時因為發病季節都在草子收穫季節,所以單純的認為本病与草子有關係。54年以  相似文献   

3.
猪病毒性肺炎,一名猪地方性肺炎,我國通稱為猪氣喘病,是猪的一種亞急性或慢性呼吸系疾病,特點是潛伏期長,病程長,症狀不顯着,一般為咳嗽和氣喘;剖檢病痕主要是肺的各期炎症和脾臟的梗塞性出血小結節;病原微生物為一種濾過性病毒。 據作者不全面的了解,華東、華南、華北、東北各地都有本病的流行。浙江省從1955年發現本病以來,至今蔓延到20餘縣還在流行之中。安徽省在1954年水災之後在合肥、蕪湖、蚌埠等三省最先發現,以後愈傳愈廣,到1956年上半年已流行到全省各縣、市。據說發病率達到50%以上。1954年本病在江蘇省開始發現,目下發病情形也很嚴重,以蘇北來說,1956年冬,鹽城縣一個合作社就死  相似文献   

4.
關於家畜腫瘤的病例,國內報告尚少,在上海市乳肉管理所病畜化製站已往的病死牲畜尸體剖檢紀錄單中,僅於1954年發現有乳牛全身性腫瘤一例。筆者在剖檢病斃乳牛尸體時曾陸續發現三例,茲特簡介如後: (1)1956年2月28日剖檢W-8977號母乳牛一頭,於左腎後方發現腫瘤,外被包膜,三個較大者呈品字形連接,各大如小兒頭,另有鴿蛋大小的約十餘個附於其上,切面灰白色,柔軟,為結締組織,分成大小不同的二十餘區,腫瘤中央部在剖開時見出血,局部已有變性。組織学檢查為腫瘤邊緣部分見包膜,富於血管,腫瘤細胞呈圓形,核染色頗深,胞漿極少,瘤細胞排列呈瀰漫性,無  相似文献   

5.
前言自1954年以來,華東各地農村的猪羣中,絡續發現了一種地方流行性的慢性肺炎。病猪的症狀為發生咳嗽和哮喘。羣眾一般稱之為猪“氣喘病”。該病蔓延很廣,發生死亡的也相當多。病原不明。1955年開始,在揚州地區的農業合作社和食品公司的倉庫中,也先後發現了這種“氣喘病”的病猪。一年來,通過多方面的觀察和試驗,初步確定了所謂“氣喘病”乃是一種由病毒所引起的慢性支氣管性肺炎,暫定名為“猪地方性肺炎”。最近據浙江、安徽、山東等地關於猪“氣喘病”的流行報告,也認為病原是一種病毒。近幾年來,在國外文獻中已有許多關於猪病毒性肺炎的報導。1951年Gulrajani氏最早在英  相似文献   

6.
猪飽潲(食)瘟是我省歷史性未解决的病。本病特徵,為猪吃飽潲後,在極短期間內,嘴唇突然變為烏黑色、流涎、嘔吐、呼吸迫促,呈過敏性休克急速死亡現象,故農民稱為“猪飽潲瘟”。本病在我省部分地區發生頗為嚴重。1951年長沙市郊區羣眾反映,猪在飽食後發病迅速倒地死亡,但當時未引起注意。同年4月市內三湘米廠,養猪120餘頭,體重每頭70—80斤,飼料為白菜,碎米、細糠等,猪的營養極為佳良,事先無任何病徵,於下午6時喂潲後30分鐘  相似文献   

7.
我們在調查恙蟲病動物宿主時,曾經發現家兔受立克次氏體和弓形體的混合成染情形。当取兔肝脾等材料以動物試驗法進行立克次氏體分離時,發現第一代小白鼠發病,死後檢查有明顯的病理變化,腹水塗片在細胞內檢見大量的立克次氏體,如繼續傳代,則見鼠的死亡日期縮短很快,至第三代后接種鼠於4—5天內全部死亡,這時在腹水塗片內已不能檢見立克次氏體,但在細胞內外,則發現有大量的弓形體,這  相似文献   

8.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疫苗制造及免疫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前言自Thomas在非洲阿爾及利亞地區發現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以來,許多國家相繼發現之。我國內蒙古百靈廟地區於1935年曾流行山羊的“爛肺病”,惟綿羊及其他動物則不感染,可能亦屬本病。鄺榮祿亦報告甘肅皋蘭縣於1942—1943年間曾流行此病。自1949年以來,本病在華北、西北及內蒙等地區,均有發現。據我所調查資料,受染羊羣的發病率約為19—90%,死亡率約為40—100%,造成很大的損失。  相似文献   

9.
<正>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其病源分布广泛,宿主种类繁多,如牛、羊、犬、猫、猪、人、鸡等均可感染本病,而且互相传染。本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消化道感染,也可经生殖道感染,还可通过吸血昆虫进行传播。多年来,本病在我国的绵羊群中已很少发生,人  相似文献   

1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中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传染病.本病以高热、贫血、黄疸、消瘦为主要特征.附红细胞体病是猪、牛、羊、犬、猫以及其他哺乳动物共患的传染病,但是猪附红细胞体具有种属特异性,不感染牛、羊、犬等其他动物.  相似文献   

11.
去年九月間,我所柏崗猪舍曾將一百多斤煮熟的及經過醱酵的猪屎豆莖葉(旱地綠肥作物。學名:Crotalaria Spectabilis,豆科,野百合屬。土名叫響鈴豆)先後三次混在飼料里餵給分欄飼養的40—160斤的架子肥猪百餘頭,飼後發現一頭死亡,數頭食慾不佳;次日其中食慾不佳的猪隻稍見恢復食慾。至第三天以後,陸續在各欄發現更多不食飼料的猪隻,又有幾頭相繼死亡。在吃過猪屎豆後食慾不佳的猪群中:有體温升高的,也有體温正常的。猪隻發病  相似文献   

12.
我場從1957年3月中旬到12月中旬,先后在離乳猪群中小猪發生眼臉浮腫、全身共濟失調、體温不高、食欲廢絕,病程5—26小時死亡。剖检以胃壁水腫最明顯,腸系膜水腫,腸系膜淋巴出血性炎症為主的病变。發病情况、病狀、解剖病變等都同1938年秦克斯(Shanks)氏在英初次報告以及以後一部分國外文獻所報告  相似文献   

13.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犬和多种动物均可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犬在感染后引起急性肾炎并常伴有肝衰竭或凝血不良[1~2]。在感染人后引起螺旋体性黄疸,称为Weil氏病。犬较易感染本病,猫的钩端螺旋体病少见。我国从犬分离到的钩端螺旋体主要是犬群和流感黄疸出血群。1病原犬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主要为犬钩端螺旋体和出血黄疸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菌体纤细,螺旋紧密缠绕,一端或两端有特征性的小钩。在旋转时两端柔软而中间僵硬。钩端螺旋体为严格需氧菌,对pH6.2~8.0以外的酸碱敏感。加热到50℃10分钟、60℃10秒以及常用的消毒剂…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是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的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病)在世界多数国家均有发现,多种动物有感受性。1880年拉利(Larrey)在法国殖民军中发现钩病患者,同年发现于犬,1935年在牛,1938年在狐、山羊和猪中检出。1923—1934年,钩病在我国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人群中流行。解放后广西、广东、河南、河北、山东以及其他若干省份均有发生,东北地区也有本病存在。钩病的主要特征是短时间发热,具有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  相似文献   

15.
溶血性链球菌使家畜致病似很普遍,但猪的鏈球菌病本院在過去三年多中從未發现。最近於上海郊區四處共發現十餘頭,此病可在猪草中流行而引起死亡,一般均發生於二三月大的小猪,很易誤診為猪肺疫。臨床症狀:病初在患猪咽喉部皮下發生一個或二個胡桃至鷄蛋大的硬塊,硬塊与健康組織间界限明顯,不發熱,並可在皮下滑動。以後硬塊逐漸增大而發软,剖開時流出黄白色比較濃厚的膿液。病初體溫及食慾等正常,以後體溫稍高(40℃左右)食慾亦稍減退,並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复杂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在畜群主要发生于猪、牛等家畜,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水  相似文献   

17.
猪霍亂桿菌係屬於沙氏桿菌屬,在1885年由Salinow及Smith發見,當時以為是猪霍亂的病原體,所以命名為猪霍亂桿菌,後來(1904)證明滤過性病毒以後這種桿菌發生猪霍亂的說法已被否定,不過這種細菌名字未加更改,因此很容易使人將「猪霍亂」和「猪霍亂桿菌」聯系起來以致發生一種錯覺,(有人仍認為猪霍亂過程中,桿菌與病毒混合感染,因而發生腸的真症和壞死)。  相似文献   

18.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自1928年Schilling等人从啮齿类动物中检查出附红细胞体以来,人们在多种动物体内都发现了该病原,但发现附红细胞体只能引起猪、绵羊、牛、鼠、猫出现临床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报道最早见于1932年,当时Kinsly将本病称作微粒孢子虫样病或原虫样病.Spilitter博士等在1950年首次以附红细胞体病为名对本病进行了阐述,随后,在美国、日本很多国家的猪场均发现有本病.1997年以来,作者在我国内蒙通辽、河北赤城、北京顺义、山西原平等地规模化猪场和养猪专业户的猪群中也陆续发现本病.  相似文献   

19.
1.鈎端螺旋體病是由黄疸出血性鈎端螺旋體、大型鈎端螺旋體和波摩那型鈎端螺旋體或其他密切有關的微生物所致。 2.重要的動物保菌者为鼠類,狗,有蹄獸等。 3.此病差不多流行於全世界各地區。  相似文献   

20.
边虫病(Anaplasmosis)又名紅血球胞子虫病,是家畜血液寄生虫病之一。由於边虫(Anaplasma marginale)侵入紅血球而致引發本病。此病在國內各地甚少發現,故不为人所注意。我院於1954年九、十月間,在上海市永善、飛利等牧場先後發現九例,十一月初在川沙發現一例。除川沙一例因路远囑畜主自行治療,結果不詳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