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育插密播稀植秧技术值得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问题的提出我国从2000年开始了高性能水稻育插秧技术的推广,截止到2018年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比例达48%,机械化插秧对于粮食丰收贡献颇大。但是,不可否认,无论是中国还是机械化插秧技术发达的日本、韩国都遇到了水稻机插秧推广过程中的"痛点",水稻育插秧技术的前期投入成本偏高,农户的水稻种植效益不明显。下一步,新一代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的创新点应该围绕"降低成本、增加农户收益"开展工作。参考日本的实践,我们在江苏省通州地区开始种植  相似文献   

2.
沐万春 《南方农机》2023,(18):82-84
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育秧以及插秧环节的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但由于部分地区农户自身条件和种植区域农田质量不足等问题,导致机插秧作业不够普及,严重制约水稻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成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安徽省巢湖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现状,并针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推广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多管齐下服务好小农户;精准宣传引导,增强农户机械化生产意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机械化生产环境;科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小田变大田;开展农机维修上门服务,保障农机生产安全;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助力科技增值提效。结果表明,加强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升级工作,扩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应用范围,有助于农户增收增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对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意义重大,积极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有利于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水稻产量及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众多限制因素,当前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扩展。本文将就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目前农机推广的重点和难点。示范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形成标准化育秧技术操作规程和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规范,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宁夏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情况及技术应用,采取相关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亟待破解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迟缓的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双季稻地区的水稻种植将近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但种植机械化水平很低,严重制约该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文章通过分析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缓慢的因素,提出要加快发展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水平,需要确定以机械化育插秧为主流技术、有针对性地攻克双季稻育插秧技术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加强育插秧技术农机与农艺进一步融合;加速研发推出双季稻区适用的插秧机机型。  相似文献   

6.
天长市地处皖东地区,是全国的水稻主产区之一,年水稻种植面积在6万hm~2以上,作为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50个示范县市之一,全市于2006年实施了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目前,全市插秧机保有量达300台,机插秧面积0.3万hm~2。为加快全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为证明机械化插秧比人工手插秧节本增效和推广应用机械化插秧技术提供科学依  相似文献   

7.
水稻种植机械化是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最薄弱环节。为加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培训推广力度,加速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步伐,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8.
水稻种植机械化是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最薄弱环节。为加速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步伐,农业部于今年3月开始,有针对性地在北方稻区、南方双季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和西南稻区4个水稻产区组织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对象是2008年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优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县、实行水稻插秧机购置补贴项目县的技术负责人,培训规模300人,培训委托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承办。  相似文献   

9.
0 引言 安徽省当涂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是水稻主产区,年种植水稻面积约4.3万公顷。提高水稻育插秧环节机械化应用程度,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当涂县为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项目”示范县之一,全县确立了5个示范点。为深入了解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特点.制定技术操作规程。准确指导大面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我们在3年试验基础上。今年安排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不同施肥试验、不同密度试验、不同管水试验。现分项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行之有效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台县是鲁西南最大的水稻产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长期以来,水稻栽植一直是靠人工作业,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农民劳作辛苦,是全县农业生产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2010年,农业部将鱼台县列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鱼台县农机局积极开展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工作.下面几项技术创新,就是在试验示范过程中探索总结的,经过示范推广行之有效.2013年,鱼台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实现10万亩,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率达到了28.5%.  相似文献   

11.
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近几年农机化发展的热点和亮点,而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大力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既能有效争抢农时、抵御自然灾害、缓解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问题,又能确保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产量、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  相似文献   

12.
为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广东省农机工作会议精神和认真实施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项目,做好今年晚造机插的工作,让更多的机手和农户掌握插秧机的操作及其育秧配套技术,突破水稻机械化插秧这个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瓶颈问题,促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和难点都在育插秧。加强育插秧技术培训,是推进育插秧机械化的关键措施。从2006年以来,农业部每年年初都举办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  相似文献   

14.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我国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推技术,目前正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因水稻种植环节制约因素较多的影响,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针对此种情况剖析了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漫长的农业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水稻机械化种植是当务之急。人工插秧不仅用工成本高,而且劳动强度大,种植密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保证,而采用机械化育苗技术,既能降低劳动强度,又能有效地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保证水稻的高产高效。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是水稻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对机械化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以期能够为今后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广泛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中,湖南省衡阳县积极创新实践,探索有利于水稻机插秧技术快速推广的有效组织形式,开创了一条以现有农田家庭承包体制为基础,实行大户联散户、代理育插秧的机插秧推广新路子。一、代理育插秧服务模式的主要特点大户联散户、代理育插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为分散种植水稻的农户代理育秧、代理机插秧,实行有偿服务,实现农户与农机作业者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7.
1主要特点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当中,衡阳县积极探索有利于机插秧技术快速推广的有效组织形式——以现有家庭承包体制为基础,实行大户联散户代理育插秧的机插秧推广路子。大户联散户、代理育插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为分散种植水稻的农户代理育秧、代理机插秧,实行有偿服务,实现农户与农机作业者双赢目标。它有效契合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体制所形成的分散经营特点,在土地不流转、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水稻插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在水稻种植区普及开来。但是受到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水稻机械化插秧、种植水平仍有待提升。通过对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技术进行分析,对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各省市在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上所采用的模式有机械化插秧公司、供苗公司、机手自育秧苗以带秧带机为农户栽插等三种.湖南目前在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上,必须走建立适度规模经营的区域性育插秧服务中心,培育和发展以育插秧跨区作业和区域内规模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走服务经营型机械化发展的路子.为此,提出了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的科学性、坚持"四结合"以实现插秧机推广跨越式发展、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来促进湖南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大宗粮食作物。水稻插秧机械化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增产技术之一,是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彻底改变农民种植水稻“三弯腰”,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