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鑫宏 《农业考古》2012,(1):280-282,292
1928—1930年,豫陕甘三省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次旱灾造成三省土地荒芜,灾民遍野,使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遭受巨大损失。在此次豫陕甘旱灾中,以甘肃灾情最为严重,陕西次之,河南灾情在三省之中较轻,但即使如此,河南仍被时人称为"灾上加灾"的荒情奇重地区。以往少见对此次旱灾之中河南的区域性研究,因此本文对此次旱灾之中河南的灾荒概况、灾荒影响、政府及民间赈灾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新华日报》对1942—1943年河南灾荒进行了全程全方位的宣传,是报道这场灾荒时间最长、数量最多、涉及栏目最多的新闻媒体,体现了其救灾动员的力度。《新华日报》针对河南灾民采取多角度报道灾情、呼吁各界积极参与救济、营造民众踊跃救灾的氛围和呼吁社会各界科学救灾等动员措施。《新华日报》针对这次灾荒所采取的救灾动员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动员效果,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救灾动员的一个剪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的价值追求,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与肯定。  相似文献   

3.
清嘉庆—道光年间,江西地区水灾不断。道光十四年(1834)江西省大部发生大规模水灾,进贤县水灾情况比较严重,清廷户部根据地方报灾的情况给予进贤县蠲免、缓征、抚恤待遇,并要求进贤县衙门查验灾情,酌情处理。进贤县衙门接到江西布政司衙门的指示后,迅速统计灾情,赈济灾民,清廷也立即蠲免赋税,成为清代荒政治理的典范。研究此次水灾赈济,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清政府社会动员能力与地方衙门组织能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抗战时期遭受了严重的旱、蝗、水灾及日伪的残酷蹂躏。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互助互济和大力发展生产等多项措施,战胜了灾荒,避免了历史上饿殍遍地的悲剧重演,创造了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5.
王桢 《农业考古》2024,(1):141-148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生自然灾害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救济措施安置灾民。主要通过粮款救济、以工代赈、把灾民迁移到别处及给予额外抚恤的方式等,保障了灾民的生产生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这段救灾史,可总结出一些对现今仍有意义的经验和启示:物资供应的基础上不忽视心理、精神上的关怀;确保救灾钱物公正分发、合理使用;与其他部门形成救灾联合机制,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灾民安置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灾民安置工作。  相似文献   

6.
1875—1878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百年不遏的大旱及大饥荒,引起惨重的死亡和损失,史称"丁戊奇荒"。其灾情之重,受灾范围和人口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大的震动,当时与大清交往日益密切的美国也持续关注了灾情及善后。那么,美国社会是从哪些渠道获取的灾情信息?对此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透过这次灾荒,美国对中国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7.
灾民生活是灾荒史考察的重要内容,在中西方历史灾荒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研究灾民生活的诸多方面,比较研究了中西方农民生活的一般景象、灾荒发生后灾民生活的巨大差异以及特殊灾害时期灾民的生活行为。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完备的荒政制度在救荒济民的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救灾效果,大灾之后并非一定大荒;欧洲国家缺乏有效的国家政策救济灾民,重大灾害发生后灾情极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余全有 《古今农业》2012,(2):110-116
上世纪40年代初期,地处华北的晋冀鲁豫边区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与日寇的进攻、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交互作用,面临着极度的困难。广大妇女在这场天灾与人祸相互作用而造成的严重困境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纺织救灾运动,从而为整个边区及其家庭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而她们的贡献不仅仅限于救济灾荒,还对边区的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晋冀鲁豫边区不利的自然环境条件、敌伪军事政策的打击背景下,植树造林运动作为边区人民谋生存、谋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边区政府的首要工作任务。边区政府为改善边区自然环境,创造军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条例、下达各种工作指示来推动植树造林运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注重宣传教育、设立森林管理机构来保障植树造林运动的有效进行。边区植树造林运动的大规模开展不仅推进了边区生产建设进程,保障了边区长久的发展,也为如今我国生态治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1949年、1950年皖北农村连续遭遇灾荒,人民生活面临极大困难,不少灾民面临着断炊死亡的威胁。副业生产具有灵活多样、见效快的特点。为渡荒,党和政府将灾民组织起来开展副业生产,从而发挥了重要的渡荒作用。不过,皖北农村副业生产中的合作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困惑。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边区政府多措并举,对原本孱弱的边区蚕桑生产进行了有史以来首次全面系统的改造提升。其主要内容大约为四:培育桑树,优选桑种;改良蚕种和养蚕方法;提高茧价,规定养蚕收入不征公粮,刺激农户养蚕热情;举办训练班,培养育蚕技术人员。在养蚕"新法"的推行过程中,边区政府和农技人员因地制宜,采取了典型示范、由点到面的渐进方式。此次改良运动,不仅加快了边区蚕桑业自身的恢复和发展,为边区民生开一富源,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从长远看,也为此后陕北蚕桑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宁城县历史上罕见旱灾之年气象形势及灾情的剖析,全面阐述了设施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等农业科技在大旱之年发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1938年初至1948年,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积极制定农业金融政策,创建了边区银行,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农业金融体系,努力地开展农贷活动,改善了边区民众的生活水平,转变了边区民众的思想观念。同时,边区农贷工作也存在借非所用、有借无还、平均主义等一系列农贷制度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晋察冀边区的农贷活动,不仅为边区经济繁荣、政治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对新中国农业和金融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金华 《现代农业》2022,(1):111-112
加大对气象预警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常必要,本文对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指标及其应用进行研讨.主要包括降雨型灾害的不良后果、灾情等级划分、灾情防控应急措施等.研讨过程不仅有利于灾情预警工作高质量和高成效开展,而且有利于提高民众自我安保意识,提高对灾情及其防控常识,强化民众风险防控和应急能力,从而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更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调查分析民众应对雾霾的观念和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民众消极应对雾霾的心态及其原因。借鉴西方国家民众参与环保实践的经验,综合我国当前民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现状,提出了促进民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对策:完善以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提高民众参与雾霾治理的热情;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为民众参与雾霾治理提供多样化的渠道。  相似文献   

16.
王一村 《农业考古》2016,(4):108-113
清末"丁戊奇荒"中,在政府救灾之外出现了由江浙地区绅商组织的民间义赈,募捐版画"铁泪图"在义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铁泪图"上承图谏"流民图"的传统,内容因由向皇帝劝赈转为向民间各阶层人士的募捐而有所调整,借助民间福报说和道德观念推动义赈。"丁戊奇荒"过后"铁泪图"虽渐不为人知,却开启后世灾情画"流民图"在民间慈善事业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给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全球最发达经济体纷纷采取应对措施,数百万民众接受隔离。此次疫情将导致重大的人员损失;为遏制疫情蔓延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也会相应带来沉重的经济代价。为减少风险,避免出现更大范围损失,避免让亿万民众(包括富裕国家民众)陷入粮食短缺的境地,全世界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粮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月3日商丘市强飑线天气过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6月3日21:00左右,受东北高空低涡和冷空气影响,商丘市突遇强飑线天气,其中农业损失严重。分析了此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特点及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并总结了灾情发生后各部门的应急工作措施,为了解强飑线天气的危害性、掌握应对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新教传教士自1860年来山东传教后,面对近代山东灾荒频发的局面,在基督教博爱精神与普世主义指引下,积极投身于山东灾荒救济。特别是在“丁戊奇荒”与1889年山东灾荒期间,李提摩太、倪维思、狄考文等众多传教士相互合作,不辞辛劳,到处募集捐款,分头赈灾,发放赈银救助了大量灾民,并提出了许多预防灾荒的建议。尽管传教士赈灾存在传播上帝福音,吸引灾民入教的目的,也有救助地域的局限,但他们的这些活动对拯救濒于死亡边缘的灾民、促进中国赈灾机制近代化转型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仍有值得肯定之处。  相似文献   

20.
浙西南地区一次连续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17—21日浙江西南部地区出现了连续大到暴雨过程,造成明显的灾情。对此次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有以下特征:副高稳定维持,处副高边缘,有低涡东移南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南北摆动,对降水落区有重要影响;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和充足的水汽条件利于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