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桂是樟科的亚热带常绿植物 ,其全身是宝 ,根、枝、皮、花、果均可入药 ;叶可提取桂油 ,是现代医药、化工与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而且肉桂具有生长快、周期短、效益高、用途广的优良特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肉桂的需求日益增加 ,市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 ,漳州市已把发展肉桂作为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振兴山区经济的重点项目之一。由于福建肉桂造林成活率低 ,严重限制肉桂人工造林的发展 ,再加上近几年闽南地区大力开展山地综合开发 ,在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宜林地都已开发种植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果树林和竹林 ,肉桂开发…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松阳县马尾松林下阔叶化改造结果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松阳县8种类型马尾松林阔叶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阔叶化过程中,差异主要表现在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这两个性状上,对胸径、树高和冠幅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评价8种类型马尾松林阔叶化差异,其优劣依次为:马尾松-枫香〉马尾松-细柄蕈树〉马尾松-香樟〉马尾松-苦槠〉马尾松.云山白兰〉马尾松-乳源木莲〉马尾松-青岗〉马尾松-木兰。  相似文献   

3.
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火灾”。通过林分改造工程建设,从根本上遏制住马尾松危险性病虫害进一步扩散蔓延,同时调整树种结构,优化树种配置,绿化美化,防灾减灾,不仅可极大地丰富厦门岛外森林景观资源,使厦门山川更加秀美,而且可使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和提高,以吸引更多游客来厦门观光、旅游和投资洽谈,加快促进厦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远洪 《绿色科技》2021,(1):147-148
为进行马尾松林套种任豆研究,提高林分质量,对上杭县才溪镇周边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分进行了套种试验.结果表明:任豆任豆的保存率、胸径生长、树高生长、冠幅生长差异极显著,其中林分郁闭度0.3~0.4套种生长效果最好,林分郁闭度0.4~0.5套种生长效果次之.在上杭县城镇周边郁闭度0.5以下的马尾松林分可大力推广种植任豆,提升...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马尾松林下套种福建柏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可以在马尾松成熟林林下套种,在套种前需对马尾松进行抚育间伐,保留适当的密度;马尾松间伐后保留密度对套种的福建柏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保留密度300株/hm~2的福建柏生长最好,平均胸径4.2cm,平均树高3.9m,胸径、树高生长量的大小顺序为300株/hm~2﹥600株/hm~2﹥900株/hm~2;在相同保留密度下,不同坡位对福建柏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窝部林下套种福建柏生长效果最好,平均胸径4.2cm,平均树高4.2m,福建柏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大小依次是窝部﹥中部﹥上部。  相似文献   

7.
对马尾松林进行伐除松木铣山留阔封育、伐除部分松木铣山留阔封育2种阔叶化改造模式对比试验,在改造次年和第6年分别测定阔叶树生长量、林分质量,结果表明,伐除部分松木铣山留阔通过5a封育,形成针阔混交复层林,其年均生长量最大,林分单位蓄积量较大,阔叶林生长快,林分质量好,是仙居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8.
9.
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的目标和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马尾松林的群落结构,将马尾松林划分成以下8个主要类型: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木荷复层林、马尾松-白栎复层林、马尾松-连蕊茶复层林、马尾松-檵木复层林、马尾松-芒萁复层林、马尾松-白茅复层林.鉴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马尾松林的阔叶化改造目标拟定位在以阔叶树种为主要种群结构的近自然的阔松混交林.阔叶化改造的方法应围绕目标林分实行分类指导,分别采用封育、留养抚育、适度透光间伐、适当清理林下灌木、补植木荷等目的树种等改造方法,以供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11年生飞播马尾松林进行综合抚育间伐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的间伐强度和次数均产生不同的效果。胸径生长以间伐强度大和2次间伐为好;树干形质以间伐强度小为好;间伐对树高、冠幅、林木分化等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常山县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及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常山县有马尾松林18 462hm2,其林分生产力低下,植物群落结构单调、土壤冲刷严重、松毛虫发生频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封山育林、补植阔叶树、营造阔叶林、工程治理等措施,修复生态系统,调查统计结果至2004年,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减少、小溪流水时间延长15~20d、松毛虫发生率处在0.1%以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先用立地指数比较樟木头林场低山丘陵区5组立地类型组马尾松林生产力的差异性,次用逐步回归方法找出了影响当地马尾松林生产力的主导因子是坡形与部位,最后还判断了主导因子对松林生产力的作用程度。所建立的回归方程 y=10.5625x_2+13.2222x_4-0.007625x_1-5.7625可作该场培育马尾松用材林选择立地和生产力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13年生马尾松林分中,通过间伐,在林下套种鹿角栲、格氏栲和苦槠等3种珍贵阔叶树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选择上层林马尾松保留密度为主处理,分别设0(裸地)、600、900、1125株·hm-24个水平;副处理为鹿角栲、格氏栲和苦槠3种栲属树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鹿角栲、格氏栲、苦槠3个树种,造林成活率较高,生长速度较快;保留的马尾松生长量得到提高,有利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上层林密度控制在900~1125株·hm-2为宜。异龄复层林枯枝落叶量大,同时可以改善林分小气候,有利于早期较耐荫鹿角栲、格氏栲、苦槠树的生长,促进枯枝落叶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表明马尾松林下套种栲属阔叶树种是一条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保护和发展中亚热带珍贵阔叶树种,同时提高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征和改造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阐明马尾松林的形态过程和群落结构的基础上,从森林生态结构与功能角度,揭示了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征,主要表现在:(1)物种多样性丧失;(2)调节小气候效能低,(3)蓄持水分功能,(4)地力衰退严重,(5)群落结构不稳定。同时,也充分反映了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为促进马尾松在我国南方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予以科学地改造。文中就优化群落结构,树种选择配置和栽种配套3个层次的改造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蜘蛛群落在马尾松林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律,于1995年4月至1996年6月对湖南新邵、长沙、岳阳3县不同立地条件马尾松林抽样调查90块样地.马尾松林蜘蛛群落计有25科62属107种.在马尾松林垂直分布的4个层次中蜘蛛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灌木层的蜘蛛种类最丰富,林冠层次之.这两层蜘蛛对整个蜘蛛群落的稳定和控制害虫危害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树干层和地面层蜘蛛处于过渡和补充地位.植被盖度对蜘蛛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有显著影响,林龄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园林绿化能把一定地段范围内的天然山水地貌加以利用并改造或者人为地构筑山水地貌、结合树木花草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以构成一个和谐协调的有机整体,创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美好享受.从这个意义而言,园林绿化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既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水平,又能反映一个时代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林经济成熟龄确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学方法,用银行存款变化率与林分价值变化率相等确定经济成熟龄,此法理论性强、直观准确、灵活性好。研究表明经济成熟龄的大小与材种价格、银行利率、立地条件等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马尾松不同类型林地地上部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及其季节性变化,对三峡库区云阳县马尾松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空气、叶面和树皮表面等地上部的可培养细菌和真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气、叶面和树皮表面的真菌、细菌两大类微生物数量四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和秋季的数量多于冬季和春季,中龄天然林的两大类微生物数量最大且四季变化亦最大;优势种群的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和林地类型不同而有所变化。人工林空气中可培养真菌种类秋、冬、春、夏分别有4、3、4、3种,近熟龄天然林和中龄天然林四季中均为3种;优势种群多  相似文献   

19.
大黄低效马尾松林区共有维管束植物63科、133属164种,其中被子植物54科121属151种;裸子植物3科5属6种;蕨类植物6科7属7种。属的分布区类型中,以热带分布占优势,而泛热带分布又在热带分布中占绝对优势。中国特有植物种类较多,占总种数的31.88%。属和种的配比特征为:较多的属含较少的种,较少的属含较多的种。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20.
江锦攀 《绿色科技》2019,(7):126-129
指出了马尾松是我国建材市场中的主要木材之一,但由于长时间采用单一树种纯林模式经营,导致了土地衰退与森林生产力下降。同时,大面积马尾松纯林容易导致森林火灾,严重制约了马尾松林木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目前,针对马尾纯林改造同种珍稀阔叶树营建复层林成为马尾松纯林改造的一种手段,同时也为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基于对马尾松纯林改造成复层林的凋落物现存量进行的分析,对马尾松纯林套种珍稀阔叶林营造复层林现状和土地改良方面进行初步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