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毕粳38号的选,综合应用了杂交育种、透变育种、异地鉴定、定向选择等多项先进育种技术,历经两个阶段16年的系统选育,于1997年通过毕节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育种技术和产量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般单产400-500kg,最高单产658.7kg,在省内同类品种中居邻先地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96-2000年在毕节、大方、织金、纳雍、赫章等县市累计推广应用1.82万公顷,新增稻谷总产量1119.98万kg,新增产值1567.98万元。通过示范推广,显著提高了黔西北粳稻区的稻作水平和科技含量,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必将对促进黔西北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黔西北高海拔地区 (毕节地区的毕节、大方、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等市县和安顺市、六盘水市的部分县、区 )是贵州省主要的粳稻栽培区。该区域内粳稻分布在海拔 1 3 0 0~ 2 1 0 0m ,不适应籼型杂交水稻种植 ,加之气候及生产条件差 ,品种老化 ,水稻单产水平较低。选育高产、抗病、耐寒粳稻新品种 ,对提高该区域水稻单产水平和总产量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毕节地区农科所根据黔西北高海拔粳稻区稻作生产实际 ,按照育种目标要求采用多元复合杂交、定向选择等方法 ,育成了粳稻新品种毕粳 40 (原品系代号“BR 5 1”) ,该…  相似文献   

3.
毕粳 3 9是毕节地区农科所根据黔西北高寒粳稻区稻作生产实际 ,按照育种目标要求采用多元复合杂交育成的粳稻新品种 ,该品种经多年试验示范表现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抗逆性强、穗大粒多、适应性广等优点。 2 0 0 0年 1 1月通过毕节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选育经过及产量表现1 989年冬用杂交组合 84 1 5 /加农Si Pi661 0 2 0之F2 做母本、84 2 2 /T2 0 40之F1做父本进行杂交 ,于1 991年选育出优良株系“PSE0 0 1” ,在组合红优早 /C90 5 0 / /赫章黄腊谷的F3中选得“45 2” ,1 991年冬在海南用PSE0 0 1与V45 2杂交 …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9-2010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产量均值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毕粳44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毕粳44在贵州粳稻栽培区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其静态稳定性一般,在适宜环境下可对该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根据毕粳44品种特点,生产上应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创造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实现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5.
辽粳 2 94 (原品系代号 :87- 675 )是由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用 79- 2 2 7做母体 ,以 83- 32 6为父本 ,采取人工杂交和系选的方法 ,经过 7代育成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1998年 10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征特性株型理想 苗期根系发达 ,植株整齐一致 ,叶片宽厚直立 ,插秧后缓苗快。叶色浓绿 ,株型理想 ,受光姿态好 ,分蘖能力强。主茎与分蘖生长角度 ,以及茎叶开张角度都较适中。株高 96~ 10 5 cm,穗长 16~18cm,每穗粒数 80~ 90个 ,结实率 92 % ,千粒重2 4 .5 g。颖壳黄白色 ,有极短白芒。生育期适中 在辽沈地区 4…  相似文献   

6.
7.
桐城县从1986年引进“粳系21-2”,经过试种、示范,逐步扩大种植。1990年推广面积达6.02万亩,平匀亩产370公斤,比当选晚2号、鄂宜105等品种增产10%以上;1991年种植面积增加到6.5万亩,平匀亩产350公斤,比78270、鄂宜105等增产15%左右。近2年种植面积皆占该县双季晚粳28万亩的20%以上。已成为全县双季晚粳的主栽品种之一,并有继续扩大种植的势头。为了进一步掌握“粳系21-2”的栽培技术,在安徽农学院的主持下,报请省科委批准成立了“双晚粳系21-2亩产400公斤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协作研究课题组,并于1990年制订了实施方案,1991年分别在桐城  相似文献   

8.
毕粳2A是贵州省自主创新选育的首个粳稻香型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农艺性状优良,开花习性好,异交率高,配合力强.所配组合毕粳优210(毕粳2 A/NR 210),杂种优势强,适应性广,产量高,于2015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毕粳优3号(毕粳2 A/毕粳恢3号)于2016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毕粳杂103,参加2015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9.
王文  潘兵  李仲灵 《中国种业》2021,(8):114-115
在江苏淮北地区稻麦两熟制的种植条件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粳稻新品种佳源粳1号机插栽培示范,该品种表现出产量水平较高、田间稻瘟病抗性强、抗倒性好,成熟期适中,具备大面积推广的前景。总结了佳源粳1号的栽培管理措施,提出了该品种机插栽培技术要点,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优辐粳由江苏省太湖农科所用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技术选育而成早熟晚粳。 1999年太湖地区农科所单本栽插亩产达6 10 .80 kg。宜兴市新建镇种植 15 0亩亩产5 6 6 kg。专家一致认为它是产量较高而稳定 ,外观米质和适口性较好的优质粳稻新品种。1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 15 5天。株高  相似文献   

11.
优质香粳稻绥粳4号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绥粳 4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与绥化市优特水稻综合研究所于 1985年以[莲香 1号×(合 R12- 34- 1)] F2为母本,(松前×吉粘 2号) F5为父本杂交育成,是黑龙江省第一个香型粳稻品种,填补了黑龙江省香稻的空白,是一个光泽度非常好的长粒型优质品种. 1999年 3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据 2003年黑龙江省种子局统计,栽培面积已达到 7.8万公顷,是黑龙江省第二大面积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2.
盐粳187塑盘抛秧高产栽培技术谷启荣,陶有龙,陆钦伍,冯兆华(江苏省宝应县农业局225800)(江苏省宝应县科委)我县1990年引进盐粳187试种,平均7500~7650kg/hm2,并具有矮秆、耐肥、抗倒、穗多、结实率高等高产、稳产之特点,而且成熟...  相似文献   

13.
江松 《种子》2000,(4):58-58
兴糯 1号 (原名 :兴糯 92 5)是黔西南州农科所育成的粳糯新品种 ,1993年以来先后参加省区试和生产试验 ,表现产量高 ,糯性好 ,抗性强 ,适应性广。1999年 7月 2 6日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 ,到 2 0 0 0年止 ,在全省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 1.7万 hm2以上。1 育种目标及选育经过我省绝大多数地区仍种地方粳糯品种 ,虽抗病耐寒性强 ,糯性好 ,但植株偏高 ,株叶形态差 ,一般株高12 0 cm左右 ,易倒伏 ,产量低 ,一般公顷产 3750 kg左右。因此 ,我们把选育株高 10 0 cm,产量 4 50 0 kg/ hm2以上 ,比贵辐糯 (生产主栽品种 )增产 8% ,糯…  相似文献   

14.
龙粳7号由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通过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中熟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30~135d,株高85cm左右,株型理想,抗稻瘟病,综合性状优良,具有适宜当地条件的高产生态型  相似文献   

15.
16.
优质粳稻新品种兴粳 8 号是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与扎赉特旗佰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龙洋 16 为母本、07-93 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兴安盟本土水稻新品种,2022 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蒙审稻 2022009 号。对兴粳 8 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米质分析、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系统性总结,为兴粳8 号在兴安盟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兴安盟水稻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连粳7号超高产群体特征与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连粳7号超高产群体特征,根据示范情况就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期播种、培育旱育壮秧,合理确定基本苗,提高群体质量,精确定量施用肥料,精确防治病虫害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以粳稻新品种岫粳16号为试验材料,以800kg/667m2为产量目标,设1.4万~3.2万丛/667m2共7个处理研究其适宜栽培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岫粳16号产量影响较大,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其中2.0万丛/667m2(处理3)、2.3万丛/667m2(处理4)达到了产量目标.栽培密度的大小对岫粳16号产量、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及主要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效穗、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穗总粒、穗实粒、基本苗、最高茎蘖数、全生育期与栽培密度关系密切,且呈现规律性变化,其余的因素变化不大,且无规律.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华粳2号的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不同施氮量试验,结果表明华粳2号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在江苏淮北稻区800kg/667m^2以上播期范围为5月1~15日,栽插密度1.7~2.4万穴/667m^2,施氮量22.5~30kg/667m^2。为提高群体质量和效益,适宜播期为5月1~8日,栽插密度2.2~2.4万穴/667m^2,施氮量21~23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