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与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受栽培管理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影响,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在我地发生呈明显趋重态势,已严重影响我地水稻生产安全。本文介绍了其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以期能有效避免和减轻该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2.
防治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ErwiniachrysanthemiBurkholder,Mefadden,etDimock)是近几年鱼台县水稻上发生的1种重要病害,从分蘖期到穗期均可发病。常年发病面积约1.0万hm2,绝产0.15万hm2。由于其为土壤带菌,传染快,况且目前本县无对此病的高抗品种,因此给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威胁。除了加强水稻的健身栽培以提高自身抗病性外,如何筛选出防治此病的高效药剂尤其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我站于2001~2002年对本县大量使用的防治该病的7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发现的水稻新病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稻区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省份。近年来三明市的尤溪、大田、建宁等县区相继发现此病。我县先后在管前、洋中、坂面、中仙等乡镇发现此病,并有扩散蔓延的趋势。为了有助各地认识、了解此病,掌握防治技术要点,更有效地控制其蔓延。现将该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在浠水县竹瓦镇2006年始发,近几年发生越来越严重。笔者对这一病害进行了连续3年的跟踪调查和防治,基本摸清了该病的为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1为害症状一般在分蘖期至穗期发生,分蘖期发病植株心叶青卷枯黄,叶片自上而下发黄,至全株枯死似螟害枯心苗,茎基部变褐色至灰黑色腐烂,并有难闻的恶臭味;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叶鞘近水面处有边缘褐色,中间青灰色的长条  相似文献   

5.
6.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水稻细菌性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pv.zeae)在江苏省海安县稻田突然明显发生,各主栽水稻品种均有查见,平均病田率和枯穗率分别达33.66%和0.65%。该病的发生表现以下特点:水稻品种差异大,以扬辐粳8号发病最重;区域分布明显,表现沿海稻区重于高沙土和里下河稻区;栽插方式病情不同,表现手栽稻田重于直播、抛栽和机插稻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通城县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逐年加重,发生面积越来越大,成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1田间诊断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水稻分蘖期,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为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病株易齐泥拔断,洗净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混浊细菌菌脓溢出.田间发病时,远望可见到每穴内有若干稻株开始萎缩,发病田间呈一簇一簇.  相似文献   

8.
经初步调查,在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旧州镇水稻上发现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根据其发生危害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 Burkolder et al)是水稻上新发现的病害。1985年崇明县西部稻区开始查见,以后病区迅速扩大,病情日趋严重,至1989年,全县发病面积10万亩,占单季稻总面积的25%,损失稻谷250万公斤。经1989—1992年研究,基本摸清了病害的发生规律,提出并推广了以选用抗病品种、改革种植方式及秸秆还田的综防技术。控制了病害流行和蔓延。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鉴于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分析了其发病症状,阐述了其致病规律,指出了有效控制该病发生的品系选育、田间管理与药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ml)侵染所致.80年代以前在江苏苏南局部发生,随后在广东、广西、四川及我省其他县市均有报道.今年,在监利县毛市镇中稻田首次发生.发病品种(组合)为汕优63和金优63, 发病面积6.7 hm2,流行盛期为6月下旬~7月上旬,生育期为移栽后的15~25 d分蘖盛期 .7月7日调查,田间平均发病株率46.8%,死苗率2.2%~7.8%.部分田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发病中心死苗率95.4%,一般田发病中心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罗元  梁宁 《广西植保》2003,16(4):11-1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自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新发现报导以来 ,在广西迄今仅知玉林、容县、武宣、武鸣、恭城、贵港和合浦等县市已有发生。但北流市隆盛镇自 2 0 0 1年晚造起也有此病分布。该镇平坡村坡尾组 2 0 0 1年晚造杂交母系秧田发病约 0 .2 hm2 ,2 0 0 2年早造杂交稻制种田发病 2 hm2 以上 ,晚造一般杂交稻病情便更重并估计使稻谷减产 75 0 kg/hm2左右 ,且在该镇香圩制种点也发病 2 0 hm2以上。  据初步调查 ,在隆盛镇水稻从苗期到分蘖期均可感病 ,但以分蘖期最重。水稻分蘖期发病 ,稻株叶片自上而下逐渐枯萎 ,最后稻茎基部的茎节和叶鞘…  相似文献   

15.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枝江市新发生的一种病害,为探索其发生流行规律及有效的防控措施,2011年开展了病害自然传播途径观察、不同水稻品种抗感性试验、基腐病发生规律试验调查和不同药剂防治基腐病效果比较。  相似文献   

16.
宜都市地处鄂西南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兼有山区、岗地和平原,热量丰富,土地肥沃,是水稻生长的适宜区,也是多种病害的常发区。2007年6月中旬在宜都市枝城镇洋津畈村首次发生水稻细菌性基腐病,造成0.17hm^2水稻绝收。2008年、2009年宜都市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面积分别达到100hm^2和153.3hm^2。为迅速有效控制病害,宜都市植保站同发生地农业服务中心一起立即采取措施综合防治。经过三年的努力,2010年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面积仅8hm^2,发生面积大幅度减少,扩散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止。  相似文献   

17.
1987—1989年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仅在上海市崇明县局部田块发生,至1989年,全县大多数乡水稻田均有发病,据对发生较重的西部地区6个乡统汁,发病4.23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3.44%,其中发病率达5%以上的占4.24%、发病率20%以上的占1.22%。病害发生后,轻者引起水稻粒重下降、出米率低、严重的基至造成失收。预计全县因细菌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在锦屏县发病面积迅速扩展,为害加重。由于农户对该病的发生了解甚少,防治方法不当,对水稻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为了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为害,笔者介绍其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分析发病原因和流行特点,并提出防控措施,以供参考。1.症状该病从水稻分蘖期至灌浆期均可发病,在锦屏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水稻受菊欧文氏菌危害而发生的基腐病不断扩散,且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成为水稻减产的重要病害.湖北省荆门市子陵镇从2003年发现,至今扩散到666.7hm2.该镇兴庙村70.7hm2水稻,发病面积36hm2;减产程度20%上升到45%,其中六组农户艾学兴种植0.52hm2水稻,块块发病,总产由2003年的5500kg降到2010年3 000kg,减收45.4%.  相似文献   

20.
正中稻细菌性基腐病近年来在荆门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生程度有加重趋势,全市中稻发病面积已达15%,严重田块可造成30%~50%损失,成为制约荆门中稻生产一项重大技术难题。本文从土壤消毒、种子处理、药剂防治等方面开展防治技术研究,以期为水稻细菌性基腐病防控提供指导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药剂为50%独定胺(氯溴异氰尿酸)粉剂(江苏东宝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0%噻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