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辽宁农业科学》2010,(5):F0002-F0002,F0003,F0004
盘山县水稻种植面积65万亩,稻蟹种养田面积达40万亩,稻蟹种养已成为盘山县的主要支柱产业。稻蟹种养是寓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种养模式,涉及种植业与水产养殖等多学科的交叉,由于各行业缺乏相互支持和协调,如渔业与水利的矛盾,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矛盾,一直以来,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关键技术尚未解决,成为制约稻蟹种养的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养蟹是养殖和种植业有机结合的综合生产方式,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稻田养蟹有利于优化种植和养殖生态,提高种养结合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广大农户乐于接受,已成为稻渔结合、以渔促稻的水产养殖业的经济增长点。其关键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龙 《中国农垦》2020,(4):62-62
3月16日,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在六厂圩百亩稻田首批投放田螺1620公斤,开展稻螺综合种养试验。近年来,华阳河农场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5.5万亩。为调优种养结构,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长久的支撑产业来发展。今年,农场以水产特色养殖为抓手,与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合作,计划在稻田发展澳洲龙虾、田螺、蟹、鳖等特种水产养殖4700亩,探索适合农场实际的水稻与多种水产养殖生态共生新模式。在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种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提质扩面,加快支柱产业发展,带动职工增收。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进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稻田养蟹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资源,而且能够推进优质稻米和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民增收,但是这种稻蟹生态种养,要求的生产技术比较高。本文围绕稻蟹生态种养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续第4期第24页)三、稻蟹综合种养稻蟹综合种养分为稻田养殖扣蟹和稻田养殖成蟹,放养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应提前做好生产准备,主要包括田间工程、育秧和扣蟹暂养等。1.田间工程(1)田埂加固。加固夯实养蟹稻田的田埂,一般田埂顶宽50~100厘米,  相似文献   

6.
稻蟹种养生产中水稻优化栽植方案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蟹种养生产寓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一体,是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良好途径。近十年来,辽宁省稻蟹种养面积为80000~100000hm^2,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主要分布在辽河冲击平原稻区的盘锦、营口和黄海稻区的丹东等地。  相似文献   

7.
稻田渔业综合种养作为我国稻作和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水稻种植与水产动物养殖相结合的典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明显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现已衍生出多种“稻+多种经济水产品种”养殖模式。因此,本文主要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中渔业生产部分为重点,分别对稻+鱼、虾、蟹、鳖、鳅等多种组合养殖模式技术进行总结,并对不同养殖组合下常见的鱼病防治方法进行概述。以期充分挖掘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生产潜力,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稻萍蟹立体种养利用水田既种水稻又放养河蟹和细绿萍,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种植养殖之间的共生关系,达到降低种植养殖成本(萍喂蟹、蟹肥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目的.生产的蟹田大米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非常畅销.日前稻萍蟹立本种养方式已成为北方稻区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在辽宁省盘锦市已发展到1万公顷,按每公倾增加收入7500元计算,仅此一项,盘锦市农民就增加收入7500万元.经过多年的实验总结,盘锦地区的稻萍蟹立体种养技术已日臻成熟.现将主要技术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鱼虾蟹稻田综合种养是把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利用稻虾鱼蟹共生关系,充分发挥共生互利作用,使原有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方向转化。稻田一般选择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无白叶枯病的单季稻田块。  相似文献   

10.
<正>稻田绿色种养是农业农村部2019农业主推技术之一,是一种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生产方式,具有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点。目前已形成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稻-鳅等模式。一、稻田改造1.加固、加高田埂。放鱼前应修补、加固、夯实田埂,使其不渗水、不漏水。  相似文献   

11.
论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的主体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不能简单理解为"创造新的东西",这个理解正是科学家对技术创新主体是企业产生质疑的根源。科学家是创造新的东西,企业家是利用新技术生产出新的产品。技术创新是基于科学和技术基础上的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从概念(科学)、设计(技术)、产品(发明)、市场(商机),相当于创新(innovation)=[科学(discovery)+技术(invention)+产品(creation)+商品(production)+营销(commercialization)]的全过程,即从投资到回报的全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和收益"的主体,简称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是技术创造的主力,科研人员是技术创造的主人。如何调整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与农业科研技术创造主力的关系,作者提出农业技术创新的"5个80%",即:(1)80%农业科研机构必须与农业企业结合;(2)80%农业研究项目必须来源于农业生产实践;(3)80%农业技术成果必须产生经济效益;(4)80%农业科研经费必须投向农业研发机构(包括企业的研发机构);(5)80%农业生产企业必须与农业科研机构联合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本文还以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为例阐释了农业科研机制创新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食物需求量的加大,为满足这一需求,缓解食物危机,必然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育种和肥料学科是关键。而肥料学科的革命将有一个新型肥料———长效肥出现,它将满足未来超高产品种、减轻环境污染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中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战略,并针对园区中科技产业化不足,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旅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俊  陈远生  成升魁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635-4637
从农业旅游在我国的发展、产业科技旅游在我国的兴起以及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3方面入手,介绍了我国在农业科技园区中开展科技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发展背景,总结了目前我国主要的几种农业科技园区类型,分析了我国公众对待农业科技的态度、公众参与科普设施的频率、影响公众参与科技示范点的主要因素,阐述了我国农业园区科技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汪剑锋 《北京农业》2012,(15):188-189
从可视化技术的定义出发,分析其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途径和应用前景.结果表明:林业可视化技术可以对林地植被进行模拟,其在虚拟防火、虚拟病虫害、虚拟林木生长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林业科技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当下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之中,如何有效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是非常关键的,这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农业的发展。研究发现,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 农业科研的成果,必须要努力探索并构建农业科研基地,开展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促进农 业的稳定有序发展,本文就对这一问题展开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