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豆渣颗粒在卷烟滤嘴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降低吸烟的危害性进行豆渣颗粒在卷烟滤嘴中的应用试验。先将豆渣粉碎、烘干、造粒,而后在滤棒成型机上制成复合滤棒,再与烟支接装。通过对豆渣颗粒表面形貌,烟支烟气常规和烟气有害成分分析,检测结果如下:(1)豆渣颗粒表面呈现出无序多孔状,其表面由大量破裂的细胞壁构成;(2)豆渣颗粒复合滤嘴可以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总粒相物、焦油和部分有害物质,对比原颗粒复合滤嘴下降幅度分别达到了总粒相物3.48%、焦油2.99%、CO 0.92%、B(a)P 18.21%、NNK 5.57%、巴豆醛31.60%、NH36.12%和苯酚12.98%;(3)豆渣颗粒复合滤嘴对比在线对照样可以改善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茶叶对降低吸烟危害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将绿茶制成茶叶滤嘴与卷烟对接,可以有选择地减少烟气中的自由基、亚硝胺等有害物质,降低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ESR)检测茶叶滤嘴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气相自由基和粒相自由基,检测结果表明:与普通醋酸纤维滤嘴卷烟相比,茶叶滤嘴卷烟烟气中气相自由基和固相自由基分别降低了16.42%~30.48%和12.36%~16.48%。利用气相色谱仪-热能检测器(TEA)分离检测卷烟烟气中NNN、NAT、NAB、NNK四种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的含量,检测结果表明:与普通滤嘴卷烟相比,烤烟型茶叶滤嘴卷烟烟气中NNN、NAT、NAB、NNK、亚硝胺总量分别降低了16.88%、15.12%、26.04%、11.39%、14.61%;混合型茶叶滤嘴卷烟烟气中NNN、NAT、NAB、NNK分别降低了23.04%、11.62%、17.41%、17.38%、17.41%。利用茶叶滤嘴降低卷烟烟气有害成分是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茶树叶片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原位PCR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葡萄糖苷酶(EC3,2,1,21)属于水解酶类,可水解结合于未端、非还原性的β-D-糖苷键,同时释放β-D-葡萄糖和相应的配基。茶叶中β-葡萄糖苷酶与萜烯类香气前体有密切关系,使糖苷由键合态变成游离态。最早是1981年日本的Takeo T[1]在茶叶匀浆中添加β-葡萄糖苷酶后,能产生芳樟醇和香叶醇,证实茶叶中存在以葡萄糖苷形式存在的单萜烯醇。目前,对茶叶中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已延伸至对其活性及与茶树品种[2]、加工工艺[3-4]的关系。目前已从燕麦[5]、蜀黍[6]、旱金莲[7]、长春花[8]、黄檀[9]等植物中克隆出β-葡萄糖苷酶基因并进行了表达。此…  相似文献   

4.
高异交率优质籼型不育系健645A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常德市农科所合作用[珍汕97B×(菲改B×V20B)F10]F4×[(菲改B×V20B)F10×金23B]F4的F7代与优质稻黑宝的无色变异株杂交,经3 a 6代的定向选择得到优质人工制保材料(代号645),再与金23A测交并连续回交转育成优质野败型迟熟籼稻不育系健645A。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花粉不育度100%,自交结实率为0,开花习性好,花时早,自然条件下柱头外露率高达82.39%,异交结实率高,繁殖制种产量高;米质优良,12项米质指标均达部颁优质米2级以上标准;生育期较长,配合力好,所配组合产量优势强,且米质优良。健645A于2006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了4种奇楠沉香样品(海南产白奇楠、海南产紫奇楠、海南产绿奇楠和越南产绿奇楠),4个样品的得率分别为:20.3%、27.6%、48.0%、40.2%。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测定4个样品乙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从4种奇楠沉香中共鉴定了37个化合物,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共20个,据报道有香味描述的有7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11个,在海南产白奇楠、海南产紫奇楠、海南产绿奇楠和越南产绿奇楠乙醚提取物中相对含量分别达到74.55%、95.59%、93.90%、89.57%,其中,化合物2-(2-苯乙基)色酮和化合物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在这4种奇楠中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到了66.47%、82.09%、84.71%、71.98%。结果表明,奇楠沉香乙醚提取物中含少量的多种骨架类型的芳香倍半萜,富含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特别是化合物2-(2-苯乙基)色酮与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树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田间持水量(85±5)%、(65±5)%、(50±5)%和3种施肥梯度12.50、6.25、3.13 kg/m2,通过测定和分析不同处理下不同生长月份毛竹的叶绿素及光合参数的变化,运用综合评价法来判断不同水肥耦合处理下毛竹林最优的水肥耦合模式,达到水肥高效的毛竹林,进而为毛竹林的水肥供应机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有的水肥耦合处理中,T4处理[田间持水量(65±5)%,施肥量100%]下的叶绿素含量[Chl(a+b)]最高。且在所有生长月份中,8月份各处理毛竹叶片的Chl(a+b)最高。(2)9种水肥处理中,各时期毛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最高为T4处理[田间持水量(65±5)%,施肥量100%]。说明高肥适水灌溉能够使毛竹生长获得最优效果。(3)在整个生长阶段,不同水肥耦合处理间的Chl(a+b)、PnCiTr的差异最大值出现在8月。说明8月为毛竹需水需肥的最关键时期。因此,T4处理[田间持水量(65±5)%,施肥量100%]高肥适水是毛竹进行水肥处理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优势小种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0~2002年江苏省5大稻区采集的342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3年累计出现7群30个小种,其中ZG1为优势小种,3年的频率分别为65.00%、56.90%和60.38%,ZB群和ZC群生理小种也是重要的小种类型,有较高的出现频率。用130个ZG1小种的菌株对日本13个已知抗性基因品种进行毒力测定,出现42种类型毒力,其中30.77%的ZG1小种的菌株同时对品种新2号(Pita-k[sup]s[/sup],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致病,为优势毒力类型, 表明品种新2号(Pita-ks,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与江苏省稻瘟病菌有较高的适合度。品种K3(Pi-k[sup]h[/sup])在江苏省有较好的抗性,其抗性频率为100%。用两种毒力类型的不同菌株2003-184(ZC[sub]5[/sub])和 2003-14-1(ZG[sub]1[/sub]) 混合接种13个日本已知抗性基因品种后,发现对上述两个单个菌株表现抗病的K3(Pi-k[sup]h[/sup])品种表现为感病,提示不同毒力的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菌株毒力的改变可能是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稻茬迟播小麦树脂包膜缓释氮肥高效施肥模式与技术,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以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PCU,含氮43%)和尿素(U,含氮46%)为氮肥,设置“一次性基施”(A)与“一基一追”(B)2种施肥模式,共形成10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A1)、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20%尿素基施(A2)、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40%尿素基施(A3)、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20%尿素返青期追施(B1)、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20%尿素拔节期追施(B2)、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返青期追施(B3)、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B4)等7个施肥处理,分析了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SPAD值、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模式处理(A1~A3)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常规施肥(CK,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一基一追”两次施肥模式处理(B1~B4)的产量显著高于CK,泰州与扬州两地分别平均增产 5.77%和5.64%,其中B4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8 796.80和7 848.18 kg·hm-2,分别比CK高8.30%和 9.05%;与CK相比,“一基一追”两次施肥模式处理的生育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乳熟期旗叶SPAD值、全生育期吸氮总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净效益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不同施肥处理中,B4处理氮素各利用指标表现最优,其中氮素积累总量及经济净效益平均达到266.83 kg·hm-2和11 992.96元·hm-2。综上,“60%树脂包膜[JP3]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是稻茬迟播小麦树脂包膜缓释氮肥高产高效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
大豆植株挥发物成份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在遭受害虫危害后,可通过改变挥发物浓度或组份以调节第三营养阶层,达到间接防御植食性昆虫目的.借助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健康大豆Glycine max、大豆蚜Aphis glycines及蚜害大豆植株复合物、机械损伤大豆挥发物成分进行了提取和组分分析.共检测出31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健康大豆、大豆蚜及蚜害大豆植株复合物、机械损伤大豆挥发物中,均含有十四烷、3,7,11-三甲基-1-月桂醇、2-己基-1-癸醇、十六烷、十五烷、7-环己基-十三烷和10-甲基十九烷7种组份.大豆蚜及蚜害大豆植株复合物、机械损伤大豆挥发物中,含有1,1-二甲基-2-(3-甲基-1,3-环丙烷)、2,6,10.三甲基-月桂烷和邻苯二甲酸3种共有成份.在遭受机械损伤后,大豆植株又可释放2-甲基-4-戊烯醛、3-己烯-1-醇、(E)-3-庚烯-2-醇、1-辛烯醇、3-辛醇、顺乙酸-3-己烯酯、1,7,7-三甲基-二环[2,2,1]庚二酮、1,1-bis(十二烷基)-十六烷和十八烷9种物质.遭受蚜虫危害后,大豆蚜及蚜害大豆植株复合物中可检测出1,7,7.三甲基-(1R)-二环[2,2,1]庚二酮、3-苯氧基-1-正丙醇、十九醇、1-二十二烯、1-二十六烯、3,7,11-三甲基-癸醇和2.甲基-二十烷7种物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大豆挥发物对天敌昆虫的吸引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滨麦[Leymus mollis(Trin.)Pilger,NsNsXmXm,2n=28]属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大麦亚族(Hordinae)赖草属(Leymus Hochst.)的一个多年生四倍体植物,蕴含着丰富的小麦改良优异基因,是小麦育种的重要三级基因资源。为给普通小麦-滨麦种质类型的创制、筛选和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细胞学观察、顺序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及分子标记等技术分别对普通小麦7182、滨麦及其高世代衍生系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研究。采用寡核苷酸探针pSc119.2和pTa-535相结合的技术绘制出普通小麦7182所有染色体的FISH标准核型图。初步推断出滨麦的染色体核型公式2n=4x=28=22m(6sat)+6sm。同时通过FISH-GISH技术鉴定出两种类型的普通小麦-滨麦高世代衍生系M47和M39,染色体组成分别表示为2n=56=42T.a+14L.m、2n=56=44T.a+12L.m。  相似文献   

11.
不同供钾水平对茶树幼苗鲜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苗[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Ruixiang]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5个钾(K)浓度(0、100、400、800、2 000μmol·L~(-1)),每周施钾肥3次,处理26周后,研究不同钾浓度对茶苗叶片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供钾浓度分别为0、100μmol·L~(-1)时,茶树成熟叶片钾含量分别为5.26、5.91 mg·g-1,此时茶树处于缺钾状态,缺钾降低了茶树根、茎叶的生物量,增加了根冠比,显著降低叶片氮(N)和磷(P)的含量;叶片钾含量与氮、磷含量均呈正的线性相关(YN=1.045X+11.906 5,R2=0.816 7;YP=0.307 5X-0.570 6,R2=0.914 6);缺钾显著降低了茶树叶片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和EGCG含量,相反却显著增加了叶片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酚氨比,以及叶片EGC和EC含量;叶片精氨酸、茶氨酸、谷氨酸等在缺钾时显著降低,与正常供钾浓度(2 000μmol·L~(-1))的叶片相比分别下降了86.96%、72.46%、40.43%;香气成分GC-MS分析表明,缺钾叶片醇类、醛类和酯类芳香物质含量降低,香气物质种类减少,缺钾对茶树叶片香气品质的提高具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麦冬须根中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ODS和Sephadex LH-20多种柱色谱技术对麦冬须根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与理化性质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从麦冬须根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甲氧基-6-甲基-7-羟基-8-醛基-3S-(3', 4' -亚甲二氧基苯)-4-二氢色原酮(1)、甲基麦冬黄烷酮A(2)、甲基麦冬黄烷酮B(3)、大黄素(4)、肥牛木素(5)、E-对羟基桂皮酸(6)、Z-对羟基桂皮酸(7)、4-羟基苯甲酸(8)、25R-spirost-5-ene-1β, 3β-diol 1-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ide](9)和β-谷甾醇(10)。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命名为麦冬黄烷酮D',化合物5和7为首次从百合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在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实用性,以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材料为对照,对来源于我国11个小麦主产省份的145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并检测了9个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Xcfd81-5D(Pm2)、Pm4a/b(Pm4)、Xwg996(Pm6)、LAG95(Pm8Pm17)、CAU196(Pm12)、UTV14(Pm13)、Xgwm159-5B(Pm16)、Pm21D/E(Pm21)和Xgwm337(Pm24)在上述材料中的扩增情况。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Pm8基因的分布频率达52.4%,但该基因已丧失抗性;Pm2、Pm4、Pm6、Pm12、Pm13、Pm16、Pm17、Pm21和Pm24基因抗性好,但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仅介于0~9.7%。抗性达高抗以上水平的品种含有的抗病基因主要为Pm2、Pm21和Pm24;有些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根据抗性和分子鉴定的一致性差异可将供试小麦品种(系)分为4种类型:(Ⅰ)分子标记检测和表型鉴定均为阳性;(Ⅱ)表型鉴定呈阳性,但分子标记检测为阴性;(Ⅲ)分子标记检测呈阳性,但表型鉴定为阴性;(Ⅳ)分子标记检测和抗性鉴定均为阴性。分子标记可用于Ⅰ、Ⅱ、Ⅳ型材料中目标基因的选择,而无法用于Ⅲ型材料。表型和分子标记检测符合度高的分子标记UTV14(Pm13)、Pm21D/E(Pm21)实用性好。上述结果为开展抗白粉病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壤N_2O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森林和蔬菜土壤作对照,采用实验室培养研究了高产、中产和低产等三种茶园土壤N2O的排放水平,试验设不加氮(对照)与加氮[200mg/kg,(NH4)2SO4]二处理,在25℃恒温培养0、1、3、7和14d时分别取样检测N2O释放量。另外,选择两种茶园土壤研究了土壤含水量与加氮对N2O排放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对于不加氮的对照土壤组,高产茶园具有较高的N2O排放量,14d内平均日排放量高达11.26mg/(kg·d)(以纯氮计),显著高于其它四种土壤;但对于加氮处理组,以菜园土壤的N2O排放水平最高,极显著高于茶园和林地土壤;所有五种土壤加氮后,N2O排放量均有明显提高。茶园土壤N2O排放水平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增加,并与施氮存在显著的正交互作用,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施氮具有刺激N2O排放的作用。文章根据土壤培养期间NH4+和NO3-含量的变化就N2O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新型膦酸类除草剂保试达(dufosinate-ammonium,GLA)防除香蕉园杂草的药效、杀草谱、安全性以及杂草群落次生演替动态,共设保试达200,250,300g/666.7 m2,克芜踪250 g/666.7 m2,百速顿250g/66.7 m2和清水对照6个处理.结果表明,保试达防除香蕉园杂草的药效均比克芜踪、百速顿好,防效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保试达对优势杂草小飞蓬[Gonyza canadensis(L.)Cronq]防效达到100%;各处理对香蕉主茎植株无任何药害.但对香蕉基部蘖芽伤害水平达3~4级;处理试验45 d后,克芜踪处理的杂草群落多样性的丰富度、均匀度、密度-类群等指数显著区别于3个浓度的保试达试验处理,各处理的群落问相似性指数差异十分显著.综合分析可得,保试达250~300g/66.7 m2对香蕉园恶性和抗性杂草有较好防效功能,对香蕉园杂草群落次生演替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