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裂区设计,以玉米播种机直播和人工挖穴直播为主处理,以耕整机旋耕、人工整地和免耕为副处理,进行了玉米播种高产高效技术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直播比人工直播产量低3.3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每公顷总成本低617.73元,经济效益高55.23元;免耕栽培每公顷产量6 426.7 kg,分别比旋耕和人工整地栽培低306.7 kg和205.6 kg,达到显著水平,但免耕总成本分别少1 403.85元和7 089.10元,其经济效益分别高636.98元和6 575.35元。这表明免耕和机械化两种方式与人工作业比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可节省成本,经济效益较高。试验用3WG-4型单轮单行播种机需改进平衡性、漏播率、出苗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1981~1983年,在苏联布鲁霍韦次区列宁遗训集体农庄进行了玉米和高粱不同混播分式的研究。利用СПЧ—6播种机,按1:1、2:1、4:2和5:1的方式播种。试材为玉米杂交种克拉斯诺达尔303АТВ(中晚熟)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我国黄淮海地区农民对大豆免耕播种机的需求,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联合东北农业大学研制了2BMFJ-6型麦茬地免耕覆秸施肥播种机。对该机具关键部件清秸防堵装置和施肥播种组合单体等进行了相应的试验分析和适应性研究。根据免耕播种机性能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对该机具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证明,2BMFJ-6型麦茬地免耕覆秸施肥播种机一次进地能顺利完成种床整备、侧深施肥、精密播种、覆土镇压和秸秆覆盖等作业,播种效果较好、作业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在黄淮海地区适应性较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麦茬地大豆免耕播种机。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黄淮海旱作区更好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同时又能满足该地区农民对大豆免耕播种机的使用需求,参照免耕播种机的国家标准和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制定的免耕播种机播种质量的检测指标和方法,对目前在黄淮海地区使用的2BMFD-6/12型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播种机和2BMFJ-6型麦茬地大豆免耕覆秸施肥播种机进行了田间试验,考察了这两种大豆免耕播种机在黄淮海地区的适应性,并对这两种机型的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两种大豆免耕播种机的机具通过性、播种均匀性、种肥深度、晾籽情况等性能的研究,这两种大豆免耕播种机虽然工作原理不同,有各自的优缺点,但这两种大豆免耕播种机的性能参数均能达到国家标准,个别指标甚至优于国家标准,在黄淮海地区的适应性都比较强,均能够实现精量播种。  相似文献   

5.
刘龙  王胜  屈哲  杨晨  张润锴  余永昌 《大豆科学》2019,38(2):291-297
小区大豆播种机田间作业时不同品种大豆需要人工换种,为解决换种效率低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自动转盘式小区大豆播种机自动供种装置。整个供种装置采用转盘式的圆形种盘与种杯组合的方式,使用PLC控制工作过程,完成小区大豆播种机播种过程中的自动换种。该自动供种装置包括机械部分和电控部分,其中机械部分由种杯、种盘、底座、安装支架等组成。试验对种杯进行了理论分析及结构设计,对电控部分进行了硬件选型及参数确定,并设计直流步进电机的控制软件。通过该自动供种装置进行室内台架试验,结果表明:种杯的偏移量合格率最大为99.6%,种子无破碎供种合格率最大为99.836%,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符合小区播种机上种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6.
2BMFJ-BL5型原茬地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方垄作秸秆根茬残留量为0.994 kg·m~(-2)的人工收获后玉米原茬地上,测试分析2BMFJ-BL5型大豆原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田间作业性能。在作业速度5 km·h~(-1)条件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NY/T1768-2009《免耕播种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实施了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均匀性达到了国家标准优等品标准,播种深度合格率达到了国家一等品的标准。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达到了国家一等品的标准,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达到了国家优等品的标准。秸秆清秸率达97%以上,植被覆盖率达97%以上,田间出苗率达94%以上。试验结果为2BMFJ-BL5型大豆原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膜覆盖对玉米田间土壤含水率和地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13年5~10月在内蒙古阿荣旗进行大田玉米膜下滴灌试验,测定玉米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及成熟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研究覆膜(滴灌)和裸地对玉米田间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地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覆膜条件下0~60 cm层土壤含水率高于常规裸地,玉米蜡熟期两种处理田间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玉米生育期内0~20 cm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均高于播前土壤含水率,生育后期21~60 cm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播前土壤含水率。降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雨后土壤表层温度急剧下降,25 cm以下深层土壤温度下降相对缓慢;地膜覆盖对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增温效果明显,平均增温2℃左右,对玉米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灌浆期及玉米生育后期覆膜增温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北美和中国北方地区覆盖作物与玉米轮作和间/套作两种种植模式下覆盖作物对玉米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覆盖作物与玉米轮作使玉米平均增产5.9%,覆盖作物与玉米间/套作使玉米平均减产2.5%。不同种类覆盖作物与玉米轮作对玉米产量的效应不同,豆科、十字花科和覆盖作物混播分别使后茬玉米平均增产13.0%、1.6%和18.1%,禾本科覆盖作物使后茬玉米平均减产2.7%。中国北方地区豆科覆盖作物与玉米间/套作使玉米平均增产8.1%,北美地区覆盖作物与玉米间/套作使玉米平均减产9.6%。研究结果表明,覆盖作物与玉米轮作在北美和我国北方玉米种植区均对玉米产量具有积极影响,以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为主的混播增产的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定位试验开展控释氮肥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在土壤-作物体系内平衡研究。结果表明,100%控释氮肥基施与100%普通速效氮肥基施比较,平均增产5.1%,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总量平均增加6.6%,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提高2.4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高2.0 kg/kg,土壤-作物体系内氮素盈余-10.2 kg/hm~2。60%控释氮肥与40%速效氮肥混合一次性施用与普通速效氮肥40%基施+60%追施比较,平均增产7.3%,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总量平均增加8.8%,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提高6.8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高3.0 kg/kg,土壤-作物体系内氮素盈余-17.7 kg/hm~2。75%控释氮肥基施与75%速效氮肥基施比较,平均增产7.5%,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总量平均增加6.7%,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提高7.0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高3.8 kg/kg,土壤-作物体系内氮素盈余-14.9 kg/hm~2。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  王振华  张前进 《玉米科学》2006,14(3):036-039
利用FOOS公司的1241型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仪,对2002~2003年的1360份早代玉米自交系、554份玉米自交系和643份玉米杂交组合的子粒品质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玉米子粒的3种品质在不同材料、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2~2003年早代自交系粗脂肪平均含量分别为3.85%和3.80%,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1.16%和10.41%,粗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72.98%和73.96%;玉米自交系粗脂肪含量为3.74%,蛋白质含量为11.62%,粗淀粉含量为72.95%;2002~2003年玉米杂交组合粗脂肪平均含量分别为4.41%和4.35%,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0.12%和8.65%,粗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73.3%和70.52%。  相似文献   

11.
玉米田间试验取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田间试验中,用平均穗重取样和随机果穗取样测得的结果与小区单收单打的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用平均穗重取样测得的结果与小区单收单打所得结果基本相符,在玉米田间试验中用平均穗重取样法优于果穗随机取样法,能更好地反映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发生现状及病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对河北省中南部夏玉米主产区玉米苗期根病进行调查发现,玉米苗期根病在河北省夏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各地区平均病株率在73.9%~100.0%,病情指数在14.0~30.9.对各地区玉米根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形态学鉴定,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主要因真菌引起,且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有藤仓赤霉复合种、离蠕孢菌、腐霉菌、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不同地区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存在差异.对优势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发现,离蠕孢菌致病力最强,且能引起植株矮化,严重影响地上部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冀西北高寒地区玉米组合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86个极早熟玉米组合在冀西北坝上高寒地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表明,高产组合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苗期低温下生长快,孕穗期有利条件下发育进程提前,后期灌浆时间长.同时发现,和北京地区相比,坝上高寒生态条件下玉米组合的平均双穗率提高,平均单株穗鲜重增加,平均茎粗增大,对提高玉米的产量潜力和饲用价值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玉米植株对重金属的富集与分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湛江市赤坎区文章村的玉米园中采集玉米植株及其生长的土壤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铬(Cr)、铅(Pb)、镍(Ni)、铜(Cu)、锌(Zn)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对玉米不同器官积累重金属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玉米园土壤受重金属Cr的中度污染;②玉米对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平均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Ni>Pb>Zn>Cr>Cu,其中,Ni、Pb、Zn的富集系数分别为2.411、1.892和1.139;③玉米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大于根部该种重金属含量。各种重金属在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不一致,玉米茎中的重金属含量偏高,玉米根中的含量较低;④玉米对土壤Cr元素有较强的避性。  相似文献   

15.
段鹏飞  赵地 《玉米科学》2017,25(6):107-112
试验以河南主推的玉米为材料,分别在豫东、豫中、豫中南、豫南、豫北各生态区选用大田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玉米多种抗病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态区玉米间作较单作在南方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性。豫东:蠡玉16||浚单22,群体平均抗病率26.02%;豫中南:蠡玉16||浚单22,群体平均抗病率10.29%;豫中:登海602||郑单958,群体平均抗病率28.11%;豫北:登海602||郑单958,群体平均抗病率45.44%;豫南:登海602||郑单958,群体平均抗病率33.29%。两种基因型玉米间作后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玉米精密播种技术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曹雨 《玉米科学》1998,6(2):60-064
精密播种就是株(粒)距、行距和播种深度都受到严格控制的单粒播种。目前玉米的精密播种在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在我国还基本上处于试验研究、推广阶段。我国实现玉米精密播种的两个关键条件是玉米种子和精密播种机。玉米加密精密播种是由现行穴播向精密播种过渡的一种途径,其播种量是所需定苗株数的两倍,出苗后需间隔间苗,它具有现行穴播和精密播种的双重特点,与现行穴播相比,它具有节省种子、间苗方便省工、苗匀苗齐、幼苗生长好、可推迟间苗定苗时间以及增产和效益好等优点,是我国今后玉米播种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玉米精密播种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果,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大,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7.
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北移及耕作改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宁夏小麦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探索冬麦北移及耕作改制的途径,20年来科研人员先后开展了冬小麦遗传资源、育种、栽培技术、耕作制度、种植业结构的研究。冬小麦新品种“宁冬10号” 、“宁冬11号”可比宁夏春麦主栽品种“宁春4号”增产20%~50%,其品质达到国家优质中筋小麦标准,最高产量达到11.5 t·hm-2。宁夏引黄灌区已经出现大面积亩产量“超吨粮”的冬小麦套种玉米及亩产“超吨细粮”的冬小麦加复种水稻;冬小麦收获后复种蔬菜、青贮玉米等,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宁夏已有6种与种植冬小麦有关的“一年两熟、全免耕”轮作模式试验成功,并引进印度“涡轮式免耕快乐播种机”,且已研制成功适于宁夏引黄灌区的小麦免耕播种机。  相似文献   

18.
对分离自玉米植株的内生细菌R-4进行鉴定,测试其对玉米南方锈病(SCR)的防病增产效果。用盆栽方法测定菌株R-4对玉米植株的促生效果,根据16S r DNA序列对菌株R-4进行鉴定,采用自然发病方式测试其对SCR的防病增产效果。结果表明,菌株R-4处理玉米的发芽率、播种后18 d株高、播种后28 d株高、植株地上部干重及根干重比对照分别增加17.19%、32.03%、41.80%、92.53%和37.03%。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将菌株R-4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R-4在先玉335、银糯1号、浚单20上对SCR的防效达39.2%~92.1%(平均为65.7%),经该菌处理后玉米增产2.58%~9.02%(平均为6.66%)。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玉米//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花生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2015-2016年对玉米、花生单作田和间作田进行了病害调查,并对其气象因子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病害的发生率都有所降低,玉米病害发病率降低程度尤为显著,其中对玉米茎腐病影响最大,发病降低率可达42.53%。本文对间作田和单作田的多项气象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单作相比,玉米间作田光照度平均提高了5784.67lx,环境和土壤相对湿度分别平均降低了9.15%和8.23%,花生间作田光照度平均降低了16053.77lx,环境和土壤温度、相对湿度差别不显著。通过土壤中酶活性测定,发现间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与抗性正相关的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玉米平均单产一直徘徊在6 000 kg/hm2左右。玉米产量不高,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有人为栽培管理方面的原因。夺取玉米高产,首先要选用密植型玉米品种,确保合理的穗数;其次是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措施。玉米适当晚收能够增加蛋白质、氨基酸数量,增加籽粒中淀粉含量,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