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玉米是葫芦岛市连山区的主栽粮食作物,常年玉米种植面积都在2万hm2左右,占总耕种面积的50%以上。近些年来,随着玉米感病杂交种的推广,连作玉米的增多,防治措施不到位等综合因素,致使玉米丝黑穗病病害在连山区不断蔓延、加重,已成为连山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严重病害之一,给玉米造 相似文献
3.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它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reilianum(Kuhm)LangdonetFull],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菌属,异名为Sphacelothecareiliana(Kühn)Clinton,它的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个别年份发病率可达80%以上。详细介绍了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病原菌、侵染途径、流行条件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其主要侵染来源是病田土壤和带有病菌的种子,苗期侵染期长,从播种至五叶期均可由幼苗地下部分侵入,但侵染高峰在三叶期以前。多发生在冷凉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部、河北北部、西南山地、西北地区等。病害损失严重,发病率接近损失率。病原菌易在田间土壤中富集,可存活数年。品种抗性差异显著,但绝对免疫品种较少。抗病性受多基因控制。2002年,辽宁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有本溪、抚顺、铁岭等地。这些地区如不进行控制,进一步发病的可能性还很大。1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1)感病品种的大量… 相似文献
5.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玉米丝黑穗病在北方发生较为普遍而且严重,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造成了玉米的大幅度减产.因此,掌握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对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壤中病菌大量积累;玉米多年连作;感病品种不合理种植;气候条件不利;种衣剂使用不正确;栽培管理措施失当。同时分析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和主要症状。提出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玉米黑穗病又称黑粉病、瘤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玉米、哑玉米。这两种病害是玉米上经常发生的病害,有时又同时发生,但两者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和发生条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我国玉米产量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对1949~2006年玉米产量变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我国玉米单产提高了4270.5kg/hm2,增幅为380.1%,年均增加101.85kg/hm2;总产由1175万t提高到14548.5万t,增加了12.4倍,其中单产增加的贡献占82.1%,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为17.9%,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的增加。在总结分析不同年代玉米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玉米生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东北部分春玉米地乙莠合剂防效下降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东北春玉米区,长时间使用乙草胺和莠去津,导致部分地区防效下降。在吉林省农安县通过定点试验、大面积试验和大范围调查发现,乙莠合剂防效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杂草群落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同时降水的减少和药剂使用方法不当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未发现产生明显抗性的迹象。在未来,乙莠合剂仍是该地区玉米地除草剂的主要药剂,对于杂草群落尚未发生变化的地块仍然有很好的防效,而在杂草群落发生变化的地区,应适当更换除草剂或适当增加轮作;针对当地特点,适当推迟乙莠合剂的喷施时间,采用机械喷雾、加大用水量等措施来提高乙莠合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