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家蚕耐氟性遗传与茧丝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耐氟遗传,据本试验遗传参数估测结果,其相对耐氟优势(P.R)为5.56,P.R值为正值,故为显性遗传,由正向显性微效多基因控制.不同世代耐氟性方差分析结果存在极显著差异,F1代耐氟性强弱排列为F1>P1、P2>F2>BC1(各回交形式).相关分析结果,耐氟性与茧质性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为正相关,耐氟性与全茧量达极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层量达显著水平,但耐氟性与茧层率未达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丝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耐氟性与解舒、纤度呈负相关,并达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丝长、茧丝量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家蚕品种秋丰×白玉是一对耐氟性较强的夏秋用蚕品种,其中以亲本白玉A的耐氟性最强。以白玉A与耐氟性较弱的皓月B为亲本组配各种杂交世代进行耐氟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氟化物添食范围内,其耐氟性遗传呈显性遗传,受主效基因控制,并且具有部分伴性遗传效应和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耐氟性状进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耐氟主效基因与第12连锁群中的2个标记(chr12-2990-1和chr12-2990-2)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3.
家蚕胚胎伴性温敏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林健荣  黄君霆 《蚕业科学》1998,24(2):100-103
试验用新九与伴1等4个温敏性的品种杂交,将其F1代蚕种用高温干燥条件催青,结果雄蚕正常孵化,雌蚕几乎不孵化,表明伴1等品种具有控制催青温敏性表达的基因存在。用华1与伴1组配的F1、F2及F1与亲本回交的14个组合作遗传分析,认为催青敏感性状由位于Z性染色体上的一个主基因控制,呈隐性的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4.
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德钦苜蓿♀×Acrora♂杂交组合的杂交亲本与杂交F1代、F2代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36对引物中筛选出4对引物,共检测到199个扩增片段,其中,有17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0.5%,可以用于杂种后代遗传变异分析;(2)与杂交亲本比较,杂交F1和杂交F2代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遗传多样性增大,杂交F2代遗传变异程度最高,说明F2代发生了较大的性状分离;(3)杂交后代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18,基因流(Nm)为0.874,表明杂交子代出现了较高的遗传分化;(4)杂交亲本及杂交后代遗传距离分布在0.128~0.284,其中,F1代与亲本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128,而F2代与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284。表明F1群体变异较小,F2群变异较大。依据Nei′s遗传距离系统树图可以看出,在杂交子代中,F1代群体与亲本的系统发育关系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Ratna  Sen  S.K.  Ashwath  R.K.  Datta  黄旭华 《广西蚕业》2007,44(1):19-23
用一个印度家蚕品种材料TX通过单回交试验进行研究其对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遗传模式。在二龄蚕第一天,用固定的BmNPV浓度(0.5×107PIB/mL)接种抗性亲本[TX]、敏感性亲本[HM]、它们的F1与F2代和F1反交TX[BC(R)]和HM[BC(S)]的后代。记录接种后10天内(包括第10天)的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TX对BmNPV抵抗性遵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F1代,抗性强过敏感性。虽然BC(S)的抗性和敏感性后代是1:1分离,但是F2代的抗性和敏感性是以3:1分离。BC(R)的反应有些类似于抗性亲本TX,说明TX包含一个对BmNPV抗性的显性基因。本文讨论TX抗性遗传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
家蚕的耐氟性不仅随其龄期、世代的不同有差异,也与其品种的不同和健康性有关,其耐氟性主要由微效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或耐氟显性主效基因控制,选用耐氟性强的品种作亲本,结合耐氟性与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运用科学的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出高耐氟性家蚕新品种,是解决氟化物对蚕业生产危害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家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20对微卫星引物和6种AFLP引物组合对狄高黄鸡(T1、T2)、安卡红鸡(A)、石岐杂鸡(S)、隐性白羽鸡(D1、D2)4个鸡品种及其F1代、F2代计9个群体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研究4个鸡种亲本间及其与F1代、F2代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20个微卫星座位在9个鸡群体中共检测到126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最多达9个,最少为4个,获得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3个.9个群体平均杂合度在0.281~0.695之间,多态信息含量在0.245~0.664之间;亲本4个品种6个群体平均杂合度在0.281~0.391之间,多态信息含量在0.245~0.367之间;F1代与F2代的平均杂合度在0.601~0.695之间,多态信息含量在0.553~0.664之间;4个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4882~0.6230,亲本与F1代的遗传距离在0.1238~0.1714,亲本与F2代的遗传距离在0.2631~0.3104, F1与F2的遗传距离为0.1322和0.1442;6种AFLP引物组合在9个鸡群体中检测到了数量不等的特异性条带,其中F2最多,为5条,亲本隐性白羽鸡最少,为1条.表明分子遗传检测结果与鸡品种(群体)的选育状况基本一致,为预测品种(系)之间的杂种优势,配套系的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从分子水平鉴定鸡品种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家蚕对CPV抗病性和茧质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培养既抗病而茧丝质又优良的品种,以D9、抗11、苏12为材料,对亲本、F1、回交种及F2的抗病性与茧质加以调查,得到以下结果:1.对CPV的抵抗性因品种而有显著的差异,F1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双亲平均值,回交强的亲本Br1发病率接近F1,回交弱的亲本Bs1发病率低于双亲平均值,但不论是F1、Br1、Bs1、抗病力都表现了倾父现象。茧质成绩杂种后代比双亲平均值都有所提高。2.抗病力、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4个性状中以抗病力的优势指数最大,显性程度以全茧量最优。3.F1及回交强健亲本的Br1、回交多丝量品种的Bs1,其抗病力与茧质都呈现负相关,但是,均未达到显著的程度。4.个体称量表明,接种区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比对照区的偏差幅度大,而且绝对值多数偏小,但也能选到少数象对照区一样的标准茧。然而强健性品种不完全符合这个规律,一般和对照区接近或互有上下.5.选育材料(杭11×D9)×杭11经过连续两年四代的添毒筛选,发病率在逐渐下降,而茧质成绩在逐渐提高,选择效应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虞晓华  谢立群 《蚕业科学》1997,23(3):147-151
以纯黄荧光茧色品种龙限A和纯紫荧光茧色品种龙限B为材料,将蚕茧荧光色量化.分析了蚕茧荧光色在不同世代的表现,发现F1代蚕茧的荧光分值介于两亲本之间,偏向荧光分值低的亲本,回交后代表现取决于回交亲本,估算出控制茧荧光色的基因在3对以上。家蚕茧荧光色主要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性×加性效应及显性×显性效应控制,确定了茧荧光色的位点互作属于重叠型。发现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是一种部分性连锁遗传。讨论了家蚕茧荧光色判性的可能机制。此外,还估算了家蚕茧荧光色的平均显性度和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005、74.94。  相似文献   

10.
春莹×秋皓(1053×1054)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该品种是利用耐氟基因材料作亲本,采用常规育种法,设置100mg/kg氟化钠溶液浸渍的桑叶连续添氟,创造高氟浓度桑叶添食的环境培育而成的耐氟蚕品种.现将本品种亲本来源、选育经过、特殊性状(耐氟性)鉴定及品种主要特性等方面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家蚕产卵量的基因效应参数估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泽  鲁成 《蚕业科学》1998,24(1):19-22
用产卵量差异较大的两个近交系782和Ekp作亲本,配制了F1、F2正反交及F1与两亲本的回交B1和B2,加上两亲本P1和P2共8个世代,采用多世代平均值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产卵量的基因效应参数进行了估计,得到了如下结果:(1)建立了分析家蚕产卵量的常染色体基因加性、显性和性染色体基因加性效应的非二体遗传模型,并通过实际数据检验表明产卵量遗传符合这个模式;(2)产卵量的遗传主要取决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加性效应,其次是性染色体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很小。  相似文献   

12.
沈建华  丁农  邱萍 《中国蚕业》2002,23(1):27-29
菁松×皓月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一对春用蚕品种,因为其茧丝质成绩优良,多年来一直是浙江省春蚕当家品种.但近几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氟化物污染严重,菁松×皓月由于其耐氟能力较弱,时常出现氟化物中毒现象,造成蚕茧欠收.能否对菁松×皓月进行改良,在保持其茧丝质优良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其耐氟能力,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据报道,林昌麒等通过对200多个资源品种进行耐氟性鉴定,发现了带耐氟显性主效基因的载体品种T6,用T6与菁松、皓月原种杂交,再连续回交固定,已经选育出耐氟改良品种菁松F×皓月F,该品种在保持原菁松×皓月主要优良经济性状的同时,耐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全龄耐氟在90mg/kg以上.2000年春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菁松F×皓月F进行耐氟性测定及常规饲养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EST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在EST同工酶谱中产生了1条杂种带(Rf=0.11);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带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Y1F2-5(7号)与P1F2-1(12号)及Y1F2-3(5号)与Y1F2-4(6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多数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F1、BC1F1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代POD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正、反交F1的酶谱基本相同,杂种F1的EST同工酶谱亦主要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F1代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又各产生了2条杂种带。BC1F1代POD同工酶谱的酶谱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并且有酶带的丢失现象。BC1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系P1F1-2与Y1F1-2及P1F1-6与P1F1-7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1代各株系较披碱草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家蚕品种间耐氟性比较及生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章娥  曹志清 《蚕业科学》1999,25(4):258-260
为稳定氟化物污染地区的蚕桑生产,选育推广耐氟性较强的蚕品种是重要途径。前报[1]对部分现行生产用家蚕品种的耐氟性及遗传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报则对蚕品种的耐氟性强弱与幼虫消化液蛋白酶活性及中肠碱性磷酸酶(ALKP)活性的关系作了分析,旨在为耐氟蚕品种选育提供生化指标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蚕品种953×954,菁松×皓月(对照种)。12 耐氟性测定参照文献[1]的方法。1998年春用NaF配制80、160mg/kg2种溶液,设清水对照区。1龄普通育,2龄起蚕分区,每种浓度NaF溶液设2个重复处理区,每区20头,2龄起蚕连续添食至3龄空…  相似文献   

16.
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的研究是选育耐氟品种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林健荣教授、林昌麒研究员等已对家蚕耐氟性遗传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本试验在对家蚕不同品种耐氟性测定的基础上,对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遗传进行探讨和遗传分析,今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柞蚕品种选大1号和沈黄1号及其F1、F2代、回交F1代共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柞蚕品种的分子遗传机制。运用8个RAPD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74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6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7.84%,其中也出现了特异性扩增位点。  相似文献   

18.
华源×东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选育而成的家蚕春用耐氟新品种。该品种全龄在桑叶含氟量100m g/kg以上的条件下饲养发育正常,其它经济性状达到或超过实用品种水平,2005年7月通过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证书编号:BC01-2005)。华源×东升适合于长江、黄河流域及氟化物污染严重地区在春季和秋季均可使用。1选育经过华源×东升是以中系二化种827、日系二化种雪松和耐氟主基因的载体品种T6为育种亲本,应用杂交导入有用基因、回交改进品种缺陷、群体遗传和二项分布概率的理论,采用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1个亲本、九个杂交组合观察,亲本为大形叶,且地理差距大的F1代为大形叶;亲本枝条直立的与枝条弯曲的杂交的后代枝条60%为直立的;凡亲本枝条直立的F1代枝条全是直立的,节间距倾向亲本;F1代抗寒性与亲本有很大关系,亲本抗寒的F1代表现抗寒,选育抗寒性强的桑品种,亲本材料必须都是抗寒品种。  相似文献   

20.
词汇     
【回交】杂种或第一代杂种和亲本之一的杂交。【杂交】遗传上不同组成的二个有机体的交配过程,从而由此产生的F_1后代具有亲本双方特征的基因.【正反交】如以一个品种为父本,另一个品种为母本之间的杂交称为正交;那么,将作为父本的品种改为母本,而作为母本的品种改为父本,它们之间的这一杂交就称为反交。正反交又称为“相互杂交”,可用来判断性连锁或母本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