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蚕RAPD的扩增条件、重复性及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5,他引:21  
发现当PCR体系中Mg ̄(2+)为2mmol/L、dNTPs为150μmol/L、Tag酶为1U、引物为0.2μmol/L时,以40~42℃退火可得到稳定结果;8%的DMSO对提高扩增特异性有利;分别从蚕卵、蚁蚕、5龄蚕丝腺、体壁及生殖腺、蛹、蛾中提取模板DNA,其RAPD结果一致;以C_(108)×大造为材料,发现其F_1RAPD为共显性。  相似文献   

2.
新疆家蚕种质资源RAPD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家蚕卵为材料。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2种随机引物,对15份新疆家蚕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DNA多态性扩增(RAPD)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家蚕种质资源材料的DNA多态性较为丰富,共获得153个RAPD标记,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新疆家蚕种质资源材料的亲缘关系较近、在相似系数0.8的水平下聚为一类,遗传距离最大为0.3985,最小为0.1296。  相似文献   

3.
家蚕和蓖麻蚕的基因组RAPD检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春宇  张春玲 《蚕业科学》1997,23(4):215-219
在建立了稳定的蚕类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方法基础上,采用该技术对家蚕和和蓖麻蚕种间及种内不同品种(系)间基因组进行了多态性比较研究。对获得稳定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试验结果表明,RAPD对于进行蚕类的亲缘关系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家蚕品种C10 8及江苏地区野桑蚕进行了RAPD分析 ,并利用已有的不同家蚕品种及其它地区野桑蚕的RAPD数据 ,比较了家蚕品种内和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家蚕品种间和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家蚕品种内的多态位点比率、Shannnon信息指数、Nei基因多样性指数等都远较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小 ,2 5个家蚕品种在分组和未分组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仅有一组例外 ,其余均较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大。由此说明家蚕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比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低 ;而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却比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高。未分组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略大于分组后的 ,表明分析比较的样本数不同对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家蚕SOD的品种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酶活性染色,分析了115个家蚕品种及遗传系统的血液SOD同工酶的酶谱。结果:不同品种及遗传系统间的酶谱存在着显差异。家蚕血液SOD在大部分供试品种及遗传系统中都能看到5条酶带,少数只能见到2条弱带,酶带最多达8条。品种及遗传系统间酶带的宽度及染色程度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家蚕茧丝纤度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巧玲  季平  何家禄 《蚕业科学》2000,26(3):188-189
家蚕茧丝纤度性状属于数量性状 ,受 2~ 3对主效基因控制[1] ,表现为部分伴性遗传[2 ] ,并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 ,家蚕新品种选育对这一性状的选择难度较大。应用分子标记法辅助育种 ,将提高目标性状选择的准确性和缩短育种进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AmplificationPolymorphicDNA ,RAPD)技术在种属特异性鉴定、确定进化关系、外源导入基因的追踪、鉴定染色体上特异的DNA片段、寻找与靶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和基因分离、遗传作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家蚕方面利用RAP…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孢子虫的RAPD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70个随机引物对家蚕寄生性微孢子虫的分子标记进行了RAPD扩增。结果:60%的引物产生了扩增多态性;随机引物OPG-11及OPH-08等可区分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广州株及浙江株,Nosema sp.MG1和MG2、NI,柞Nb。结果表明:RAPD技术可作为区分微孢子虫种、亚种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利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家蚕杂交种13个主要经济性状正反交之间的差异。结果得出:家蚕杂交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其正反交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造成这些差异主要原因是母体效应。研究结果对指导杂交组合选配、特别是雄蚕品种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RAPD标记技术分析山东省区保存的58个家蚕品种资源的DNA多态性。选用重复性较好的20个引物对58份家蚕品种资源材料扩增的总条带数为155条,多态率为93.73%,RAPD标记在家蚕品种间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根据58个家蚕品种的指纹图谱,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供试家蚕品种资源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可为家蚕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夏蚕期,发现生产品种“532”蚕体上有褐色斑点(Browa Spot).此种褐斑.出现于第1—9体节侧背线上、气门上方的脱皮腺位置,是由位于该处的液泡型脱皮腺分泌物堆积于体皮上之结果,为黄褐色结晶体.可用水或酒精擦洗掉.它出现于蚕儿幼虫各龄期起蚕,其色泽随经过逐渐淡化而消失.至下龄脱皮后复又出现,尤以四眠脱皮后最为明显,蛹、蛾期未有发现.它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作普通遗传;斑点的数目和大小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由至少三对同义基因控制.有关褐斑的报道,曾见于幸村(1949)和辻田(1951)的文章.笔者发现之褐斑,其出现位置、形态、成因虽与幸村等报道的一样.但遗传方式更为明朗.  相似文献   

11.
mRNA差异显示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研究基因表达差异的有效方法。本简述了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改进以及此技术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家蚕天然有色茧品种间性状与茧色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本所保存的12个有色茧蚕品种进行了调查,对其发育性状、生命力、经济性状、蚕茧色度及在紫外光照射处理后的变化、蚕茧含胶率、脱胶溶液中类胡萝卜素与黄酮类物质的吸光度等性状进行了比较。调查发现供试品种中以金黄1、金黄2和金黄4的综合性状最优,可为今后开展天然有色茧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家蚕耐氟遗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耐氟性品种新龙和敏感性品种734新杂交,比较其F1、F2及回交子代的IC50和浓度对数——病死率机率值回归直线,表明F1代、F2代及回交子代的耐氟性均介于两亲本之间,略偏向于感性亲本一侧,且差异较小,势能比值0.1~0.4,家蚕耐氟性遗传是略带显性的多基因遗传,有偏父效应,在较低级的氟化物浓度下,有7%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二花脸猪和杜洛克猪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60个随机引物对二花脸猪(太湖猪的一个类群)和杜洛克猪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其中48个引物可扩增出清晰的RAPD带型,8个引物可扩增出多型式片段。一个引物(OPB13)可在两品种间扩增出一条稳定的重复性好的多态片段,其大小约为1890bp。结果表明,二花脸猪、杜洛克猪群内遗传距离指数分别为0.0371、0.0345,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86、0.431,两品种间存在着DNA分子  相似文献   

15.
家蚕成虫雌雄差异的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家蚕成虫雌雄差异的基因表达,可为探究家蚕以及鳞翅目昆虫雌雄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利用家蚕全基因组芯片检测家蚕成虫雌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采用聚类及功能注释对芯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11677个基因在家蚕成虫中表达,其中有3312个基因在雄性个体表达上调,4254个在雌性个体表达上调。雌雄个体中表达上调基因的GO分类比较显示这2类基因在分子伴侣调控、电子载体等功能方面差异较大。在雌雄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中发现了与性腺特异性、发育繁殖及选择拼接因子等相关的基因。家蚕成虫存在的与雌雄个体特异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可作为家蚕雌雄个体性别相关的生物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16.
RAPD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APD即随机扩增多态 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RAPD标记是由美国科学家 Williams和 Welsh等人 (1990 )利用PCR的方法建立起来的。 RAPD技术因其简便快捷、多态检出率高、所需 DNA量少和不需杂交等优点 ,很快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 ,并在遗传分析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1  RAPD的原理RAPD技术建立在 PCR技术的基础上 ,它利用一系列 (通常数百个 )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序列的寡核苷酸单连 (一般为 10碱基聚合体 )为引物 ,对所研究基因组 DNA进行 PCR扩增。如果引物与模板 DNA某一片段具有互补的核苷酸…  相似文献   

17.
RAPD技术及其在桑树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RAPD技术及其在桑树上的应用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楼程富,张有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涌现,go年代初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APD.(RandomAmplifildPolymorphilicDNA)就...  相似文献   

18.
Liang等建立的mRNA的荧光差异显示法 (flourescentdifferentialdisplay,FDD)具有高效、安全、有用信息多等特点。利用这一方法在mRNA水平上探讨了肾形卵 (ki)与正常卵在初期胚胎阶段的基因表达 ,回收了差异片段 10条 ,并对其差异进行了验证。其中之一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为低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 (smallheatshockgene)。  相似文献   

19.
RAPD技术及其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APD技术的兴起,使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技术已成功应用到群体遗传关系分析、跟踪选育进展,基因定位等领域。本文系统论述了RAPD的技术原理、特点及近年来国内的研究概况,并探讨了这一新的分子遗传标记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了高效提取家蚕幼虫体内的黄酮类化合物及筛选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家蚕品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分析16个黄血蚕品种和3个普通白血蚕品种幼虫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家蚕幼虫粉经超声波预处理20 min后以80%乙醇溶解,当原料质量浓度为25 g/L,在60℃水浴中提取6 h的效果较佳,提取蚕体总黄酮的质量比达到0.473 mg/g。黄血蚕品种幼虫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极显著高于普通白血蚕品种,两类品种样品中的总黄酮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560、0.513 mg/g。在16个黄血蚕品种中,以来源于东南亚地区的二化性品种幼虫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是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家蚕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