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报道了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丝裂毒素C(MMC)3种强诱变剂在新设计的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中得到的初步结果。9-AA和EMS以非中毒剂量分别与BmNPV混合注射于蚕蛹体腔后,2种诱变剂处理组蚕蛹发病时间比只注射病毒对照组延迟2~3d,随剂量增高,发病死亡率下降,蚕蛹生存率上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镜检3种诱变剂处理组蛹的血淋巴,发现部分病蛹中出现5%~20%的异常形态多角体,说明蛹体内部分BmNPV的基因可能被诱变损伤。试验结果符合模型分析第一阶段的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2.
不同地区BmNPV对家蚕致死中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8种不同地区的BmNPV,经纯化后,配制成实验浓度10~7个多角体/ml,然后按10倍梯度稀释成5级浓度,分别添食三龄起蚕,每24h调查一次,统计其发病头数,计算发病率,用几率值法求出不同地区Bm-NPV对家蚕的致死中量LC50,比较其致死中量的大小,推断不同地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的致病力由强到弱顺序是:Z-BmNPV>T-BmNPV>A-BmNPV>G-BmNPV>S-BmNPV>X-BmNPV>W-BmNPV>E-BmNPV。  相似文献   

3.
前文报道环境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9 氨基吖啶(9 AA)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多角体形态有明显的诱变作用。本文进一步报道形态变异的BmNPV多角体在继代实验中的仍保持相对稳定的比率[(213±428)%~(300±485)%],说明诱变的异常多角体能较稳定地遗传到次代,MMC及9 AA诱变的BmNPV DNA,经EcoRⅠ、BamHⅠ和BglⅡ酶切的电泳图谱与野生型对照株相比较,出现某些DNA泳带的增加或丢失。显示诱变的BmNPV基因组可能发生了多处高频率的碱基热点序列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前文报道环境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9氨基吖啶(9AA)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多角体形态有明显的诱变作用。本文进一步报道形态变异的BmNPV多角体在继代实验中的仍保持相对稳定的比率[(213±428)%~(300±485)%],说明诱变的异常多角体能较稳定地遗传到次代,MMC及9AA诱变的BmNPVDNA,经EcoRⅠ、BamHⅠ和BglⅡ酶切的电泳图谱与野生型对照株相比较,出现某些DNA泳带的增加或丢失。显示诱变的BmNPV基因组可能发生了多处高频率的碱基热点序列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在昆虫病毒中,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以众多的病毒粒子同时封存在一个折光性强、具有蛋白质性质、直径在0.5~10μm的多角体内为特征的。由于杆状病毒曾经直接威胁了养蚕业的发展,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和研究。自1970年Goodwin用杆状病毒感染了昆虫细胞系,建立了第1个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离体系统之后,人们对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昆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较快,3种杆状病毒(AcMNPV、OpMNPV、BmNPV)全基因组序列已公布,为从分子进化的角度研究昆虫病毒进化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卓兵  王茜龄  朱勇 《蚕学通讯》2004,24(2):14-18
以夏sch、秋sch为材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催青处理,分别在2、4、5龄起蚕期添食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10.0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不同催青温度处理的伴性赤蚁蚕对BmNPV的抗性差异.实验中,34℃催青处理的伴性赤蚁(sch)蚕对BmNPV有最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7.
选择抗脓病家蚕品种白玉N和敏感品种白玉为研究对象,运用GC-MS技术对添食接种高浓度BmNPV前后2个品种5龄幼虫的4种脂肪体组织样品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分析受到BmNPV胁迫后脂肪体组织在代谢组水平发生的变化,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一步分析差异代谢通路。结果显示:抗性品种白玉N和敏感品种白玉的幼虫脂肪体中共检出各类差异代谢物407种,主要包括氨基酸、糖类、核苷酸、醛和酮等小分子物质,其中胱氨酸、正缬氨酸、香芹酮、岩藻糖等24种代谢物特异性地出现在某一个参比样品中。根据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再对每个参比组中差异最显著的10条代谢通路进行功能聚类,获得可能造成不同品种间抗病性迥异的3条代谢通路,即嘌呤代谢、嘧啶代谢以及泛酸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这些代谢通路与家蚕的能量代谢和供给、体内DNA和RNA合成以及氮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地区现有的84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2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间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中7532(B)的发病率最低,为21.46%;Z6、中黄4、9497等品种的发病率高达100%;发病率55%以下的品种中绝大多数为日系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的抵抗性也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抗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化学诱变的BmNPV对家蚕细胞和虫体感染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文报道化学诱变剂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多角体形态有明显的诱变作用 ,诱变的BmNPV基因组对某些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电泳谱发生变化。本文研究进一步表明 :诱变BmNPV感染家蚕Bm N细胞的病变特征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不同 ,但形成不定形超大多角体的空斑时间延迟2~ 3d;诱变BmNPV感染家蚕幼虫后 ,病蚕体内各组织病变损害的感染程度 (易感性 )与对照基本相同。研究结果提示 ,诱变的BmNPV对家蚕培养细胞、虫体组织的感染性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适应性优良的抗BmNPV家蚕品种,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保存的25份抗BmNPV家蚕育种素材进行了人工饲料育适应性研究,调查分析了这些家蚕育种素材24 h疏毛率、2眠蚕体质量及3龄蚕存活率。结果表明:供试的25份家蚕育种素材中,24 h疏毛率在90.10%~100%之间的有18份,在80.10%~90.00%之间的有5份;人工饲料育2眠蚕体质量多数低于桑叶育,但是其中有5份高于桑叶育,明8C高出桑叶育43.08%;3龄蚕存活率在90.10%~100%之间的有6份,在80.10%~90.00%之间的有13份,在60.10%~80.00%之间的有6份;24 h疏毛率在80.00%以上且与3龄蚕存活率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内的有11份,对该11份家蚕育种素材的24 h疏毛率和3龄蚕存活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634,呈显著相关。通过本试验,筛选出24 h疏毛率高和3龄蚕存活率高的家蚕育种素材,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抗BmNPV家蚕新品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四角形多角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mNPVt是从BmNPVh中筛选出的一株四角形多角体病毒突变株。研究表明:BmNPVt的潜伏期、致病力、寄生部位、细胞病变同BmNPVh无甚差异;BmNPVt和BmNPVh之间存在干扰现象;Bm-NPVt的增殖类似于BmNPVh,但囊膜的形成方式两者之间不同。四角形多角体表面粗糙,具有小孔;它的外层电子密度较高,有一厚度为1500A的中间层。多角体蛋白晶格间距离为48A,分子量为29000dolt。同六角形多角体蛋白相比,四角形多角体蛋白的Glu含量较低,Tyr含量相对较高,胰酶酶切图谱两多角体蛋白存在差异。此外,多角体蛋白中Cu、Fe的含量和对酸碱溶解性,两多角体间也存在差异。BmNPVt为杆状,大小为330—340×85nm,纯病毒具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紫外吸收特性,BmNPVt—DNA的变性温度为83℃,分子量为6.94×10~7dolt。镇江株、苏州株、日本株之间病毒DNA的EcoRI酶切图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初步研究了苏芸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BmNPV)对家蚕的联合致病作用。结果表明,BmNPV可增强B.t的毒力,增效作用显著;3.6×104、1.2×105mL-1B.t可增强BmNPV的毒力;与单独感染相比,B.t与BmNPV联合感染可缩短LT500.1~2.1d,加速家蚕死亡。  相似文献   

13.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及抗病育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性状、复制机制以及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材料研究了家蚕对NPV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了高抗NPV的家蚕特优种质,探明了家蚕对BmNPV抗性的遗传规律。以306和NB为亲本,组配了近等基因系,筛选了与常染色体上抗NPV基因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并以NB为素材,育成了一批新种质。  相似文献   

14.
刁治民 《草业科学》1996,13(1):38-40
在青海草地病原微生物的调查中,从草原毛虫罹病死亡的虫体上分到虫生真菌,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回接试验表明,所分离的病原微生物对草原毛虫有一定感染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季别,不同品种的原料茧与生丝茸毛成绩的关系、茸毛形态作了研究。指出,生丝茸毛成绩与上蔟温湿度管理、季节、茧形大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用4个三元杂交种、2个二元杂交种和2个原种为实验材料,4龄起蚕开始饲养,以茧层转换率、近似消化率、丝长、丝量、干茧出丝率等为指标,分别对原种、二元杂交种、三元杂交种间的饲料效率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还对食下量、食下率近似消化量、近似消化率、茧层转换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二元杂交种的食下率、近似消化率高于三元杂交种,而三元杂交种又高于原种;②对于茧层转换率,三元杂交种高于二元杂交种,二元杂交种与原种之间差异不显著;③对于丝长、丝量,三元杂交种略高于二元杂交种,二元杂交种高于原种.因此,要提高茧层转换率,可以通过选择优良亲本利用杂种优势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从医药卫生防疫消毒剂、农药杀菌剂和化工防霉剂中,经过抑菌效果多重筛选、滤纸条交叉法,测定各药液搭配是否增效或拮抗;消毒效果生物试验、蚕体蚕座消毒防病试验等筛选出对家蚕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微粒子病等四大类传染性蚕病病原均有灭活作用的杀菌广谱、高效、低毒、安全、无腐蚀性及化学性稳定的复合剂型蚕体蚕座消毒剂。经2年农村生产中试,对降低蚕期发病率、死笼茧率,提高上茧率和原蚕繁殖系数等均取得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自家蚕基因库的绿色茧(Gc)系统中发现幼虫斑纹新突变型微小多星纹,其形态特征或在遗传方面与此前报道的ms、msn、Dus和mst均有区别.幼虫在第6~7、9~10环节全部或部分出现过剩星状纹,但此增加的星纹很小,且多不规则,颜色较淡.微小多星纹为多星纹(ms:12—5.5)的等位基因,对ms表现隐性。命名为small multistars,基因符号ms~(?).ms~(?)与ms一样,均与普通斑共存,基因表达也受催青温度影响,但ms~(?)外显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