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RT-PCR方法,用Wpkci和β-actin引物进行多重PCR鉴定66~120 h鹌鹑胚胎样本性别后,选取不同时间点雌、雄胚胎各4枚,以β-actin为内标,测定bcl-2 mRNA的相对丰度;探讨bcl-2对鹌鹑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雄性胚胎在66~90 h bcl-2 mRNA表达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96~102 h bcl-2 mRNA有所增加,但96与102 h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08 h显著降低(P<0.05);与108 h相比,114 h显著升高,120 h维持在较高水平。雄性胚胎在66~108 h(72 h除外)bcl-2 mRNA表达均比雌性胚胎的表达量低,在114~120 h bcl-2 mRNA表达水平均比雌性胚胎的高。②雌性胚胎在66~90 h bcl-2 mRNA表达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与90 h相比,96 h显著升高,96~120 h逐渐降低,其中96~108 h下降,但三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108 h相比,114~120 h显著下降(P<0.05)。③相同时间点雌、雄胚胎间的比较结果表明,84 h雌性胚胎bcl-2 mRNA表达显著高于雄性胚胎(P<0.05),90、108 h雌性胚胎bcl-2 mRNA表达极显著高于雄性胚胎(P<0.01);而在120 h雄性胚胎bcl-2 mRNA表达极显著高于雌性胚胎(P<0.01)。鹌鹑胚胎发育早期,雌、雄样本bcl-2 mRNA表达存在一定的时序性,说明bcl-2对雌、雄鹌鹑早期分化及早期胚胎发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进行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早期胚胎发育期60、66、72、84、96、108、120 h 7个不同胚龄胚胎组织bcl-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的对比分析,探讨bcl-2基因甲基化对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发育的鸡胚和鹌鹑胚龄在60、66、72、120 h均呈高甲基化状态,84和96 h呈非甲基化状态,而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胚胎在60、66、72、96、108和120 h则与鸡、鹌鹑不同,呈现出甲基化或非甲基化无规律性并存,甚至检测不到甲基化状态;84 h则只检测到非甲基化状态。鸡与鹌鹑杂交种早期胚胎组织中bcl-2 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有可能是引起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胚胎早期死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雌激素受体(ER)与鸡-鹌鹑属间杂交早期胚胎发育、性别分化的关系。人工授精获得鸡(♂)-鹌鹑(♀)杂交种蛋,按照鸡的孵化标准同批入孵,连续采集早期活胚(2.75、3.00、3.25、3.50、3.75、4.00、4.25、4.50、4.75、5.00d),采用RT—PCR法,用Wpkci和β-actin引物进行多重PCR,鉴定早期胚胎性别;之后选取各时间点雌、雄胚胎各4枚,以β-actin为内标,测定ER mRNA相对表达丰度。雌、雄胚胎ER mRNA的发育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75~3.00d表达水平均较高;3.25d雄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雌性则极显著降低(P〈0.01);3.50d雌、雄表达水平又回复至较高水平;3.75d二者均极显著降低(P〈0.01),此后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同日龄间比较,2.75~3.50d雌性ER表达高于雄性,差异极显著(P〈0.01)。杂交胚胎性分化时间大致开始于胚胎发育的第2.75~3.50d,性分化期ER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胚胎死亡、杂种不育有关,这一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育同期鸡、鹌鹑胚胎ER的表达及其功能后证实。 相似文献
4.
研究参考鹌鹑Wpkci和β-actin基因设计引物,采用RT-PCR技术,旨在建立鉴定鸡(♂)与鹌鹑(♀)杂交后代早期胚胎性别的方法。Wpkci引物扩增已知性别鹌鹑及未知性别杂交种胚胎的cDNA,从母禽胚胎获得402bp和296bp两条特异性条带,而公禽没有得到条带。为进一步验证该鉴定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了多重PCR从母禽胚胎获得490bp、402bp、296bp三条特异性条带,而公禽只有490bp的内标条带。在对试验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单、快速、可靠、稳定的鉴定杂交种早期胚胎性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动物的远缘杂交会产生杂交不育问题,主要表现在胚胎早期死亡、异种生殖细胞不易受精、杂种不育、种间和属间杂交种出现极端不平衡的性别比例.已有学者从组织形态学、生殖生理学、组织化学和染色体遗传学等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远缘杂交染色体及基因结构的变异是导致杂交不育的主要原因.鸡与鹌鹑的杂交是典型的远缘杂交,其不育主要表现在胚胎早期出现大量死亡,在出壳前雌性全部死亡,出壳的全部为雄性但其睾丸不发育而无法正常繁育.本文从胚胎早期死亡的表现、染色体异型配对、胚胎死亡引起的蛋白表达异常、器官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对胚胎死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猪是我国重要的家畜之一。然而过去对其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研究报道甚少。本项研究对猪受精后至192h前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以及在其生殖道内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猪胚胎胚龄72h左右时,胚胎均分布在输卵管内,猪胚胎发育期为8细胞前期;72h至120h期间,猪胚胎已进入子宫角,分布比较集中于靠近宫管结合部,胚期已发育至桑椹期:120-192h胎龄的猪胚已发育形成囊胚;到192h时,胚胎已分布在整个子宫 相似文献
8.
影响胚胎早期发育环境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妊娠期生理状态的改变,使母体对治疗药物和各种环境有害物质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发育初期,胚胎对治疗药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此时各种有害因素都可导致胚胎的损伤,甚至丢失。许多药物和环境因素是引起早期胚胎死亡或胎儿畸形的主要因素。环境类激素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引起生殖激素分泌紊乱,出现生殖率下降和胚胎发育异常。重金属铅、镉、汞、砷可导致早期胚胎的丢失,或使胎儿出现畸形。对于药物和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毒性评估,妊娠动物服用的剂量对妊娠结果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而用BBDR模型来反映药物在低剂量情况下的作用以及在种间变化是近年来常用的模型。另一方面,细胞和分子的水平上观察环境毒物造成畸胎发生的机理也是活跃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10.
试验旨在探讨添加外源Iloprost(PGI2的稳定类似物)对缺少内源性前列腺素(PGs)的绵羊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常规体外受精,通过在体外培养液中单独或联合添加前列腺素合成限速酶COX-1和COX-2的特异性抑制剂SC560和NS398,观察COX-1和COX-2对绵羊早期受精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添加抑制剂NS398后,再协同添加不同浓度Iloprost,观察PGI2对绵羊早期体外胚胎发育的具体作用,并对孵化囊胚的细胞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卵裂率和囊胚率方面,单独添加NS398与同时添加SC560和NS398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添加NS398后,再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性Iloprost可代替胚胎内源性PGI2的作用,基本消除COX-2抑制剂对绵羊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不利影响。Iloprost的浓度以1×10-6 mol/L为宜,H33342染色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胚胎内源性COX-2对绵羊早期胚胎中PGI2的合成起主要调控作用。外源添加Iloprost可补偿胚胎内源性PGI2的缺失作用,解除NS398对COX-2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最终促进绵羊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MSTN和p21基因在鸡、鹌鹑和杂交禽胚胎肌肉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比较这2个基因在杂交禽与亲本鸡和鹌鹑中的差异表达,探讨MSTN和p21基因与肌肉发育的关系。通过人工受精获得鸡(♂)与鹌鹑(♀)杂交禽蛋,与鸡蛋、鹌鹑蛋按照鸡标准孵化条件同批入孵,采集第7~17天活胚胸肌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STN和p21基因在3个物种中每一天mRNA的相对表达量。MSTN和p21基因在胚胎肌肉发育的第7~17天均有表达,这2个基因mRNA的表达在鸡胚中第9天到达第1次峰值,在鹌鹑中第7天到达第1次峰值,后都随胚胎的发育表达水平上升,并维持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表达。杂交禽的表达规律与鸡一致,也在第9天达到峰值,而p21mRNA表达极显著高于鸡和鹌鹑(P<0.01)。MSTN mRNA表达规律与成肌细胞退出细胞周期的时间规律一致;在胚胎肌肉发育过程中,MSTN基因特异性上调p2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环氧合酶-1和环氧合酶-2在兔早期妊娠子宫内膜及早期胚胎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由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而前列腺素在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采用RT—PCR方法对环氧合酶-1(Cox-1)及环氧舍酶-2(Cox-2)在早期妊娠兔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进行了半定量研究和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定性研究。结果表明,Cox-1在早期妊娠兔子宫内膜中表达较平稳,呈组成型表达;在早期胚胎中各个时期均可以检测到Cox-1mRNA,表明它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作用。Cox-2在早期妊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有很大差异,妊娠第l天表达水平较高,从第2天开始表达下降,到第6天表达又明显增加,第8天达到最高。Cox-2在囊胚之前的各个时期胚胎均未检测到,而在扩展胚泡和孵出胚泡中表达,Cox-2的时期特异性表达可能与兔胚泡孵出及胚胎着床等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将微山湖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鹌鹑杂交F2代按1公∶5母进行分组,采用秒表单位记时法观察鹌鹑的行为,并引用同期亲本和F1代的相同资料,对鸣叫、打斗和交配行为频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杂交F2代鹌鹑鸣叫行为比家鹑低,除10∶00~11∶00外,其余时间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14∶00~15∶00与野生日本鸣鹑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14∶00~16∶00杂交F1代有显著差异(P<0.05);②杂交F2代鹌鹑打斗行为除16∶00~17∶00外与家鹑及杂交F1代无显著差异;③杂交F2代鹌鹑交配行为除16∶00~18∶00外与家鹑及杂交F1代均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