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川牛肉用选育及其技术策略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近几年来,我国肉牛生产发展很快,但生产水平较低,平均产肉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迄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自己培育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要大力发展我国的肉牛生产,除了利用国外优秀的肉牛品种杂交改良我国地方黄牛外,还必须培育自己的肉牛品种。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市场变化入手,对秦川牛作了评价,回顾了它的选育历史,指出了现时期秦川牛肉用选育方向的紧迫性。在分析了秦川牛的优点及其与国外著名肉牛品种相比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秦川牛选育的主要目标和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选择和建立核心群、建立健全秦川牛的选育体系、建立选育协作组、开展联合育种、导入适当外血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快秦川肉牛的分子育种等,以早日培育出秦川肉牛新品系,使所形成的秦川肉牛新品系,在秦川牛现有经济类型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与改造,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促进肉牛产业化发展。这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秦川牛作为中国地方良种黄牛之一,具有独特的遗传性能.本文从秦川牛的分子群体遗传特征及起源、进化、经济性状、分子遗传标记及相关功能基因多态性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秦川牛分子育种的前景及目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北方牧业》2012,(22):10
<正>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倪和民主持并执行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优质高效转基因肉牛新品种培育,经过3年努力,首批两头含有脂肪性脂肪酸连接蛋白基因的秦川牛犊牛不久前在北京农学院综合实验基地诞生。这是我国首批转入大理石花纹状肉质基因的克隆肉牛,标志着我国优质肉牛新品种培育取得进展。据介绍,我国虽有五大黄牛,但至今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肉用品种。我国目前肉用品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肉率低且肉的品质不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牛业科学》(《黄牛杂志》)为国家级期刊、属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分会、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主办。本刊以促进畜牧科技与生产发展为宗旨,及时报道国内外奶牛、肉牛、水牛、牦牛等各类牛种的遗传、育种、繁殖、肥育、饲养、管理、保健、经营、营销、饲料加工、牛产品加工和产业化进程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和新进展,促进我国牛业科学研究进展,推动养牛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牛业科学》(《黄牛杂志》)为国家级期刊、属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分会、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主办。本刊以促进畜牧科技与生产发展为宗旨,及时报道国内外奶牛、肉牛、水牛、牦牛等各类牛种的遗传、育种、繁殖、肥育、饲养、管理、保健、经营、营销、饲料加工、牛产品加工和产业化进程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和新进展,促进我国牛业科学研究进展,推动养牛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  相似文献   

6.
针对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吉林省农科院畜牧科学分院从肉牛遗传改良、高效繁育、精细化饲养、疫病防控、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组成产学研联盟,开展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构建了支撑肉牛产业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省农科院在创建优质肉牛规范化技术体系实施过程中,以副院长、研究员赵玉民为首的科研团队,利用分子设计育种和多性状基因聚合技术,挖掘出与草原红牛(肉用品系)和延黄牛生长发育、肉质性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牛业科学》(《黄牛杂志》)为国家级期刊、属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人学、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主办。本刊以促进畜牧科技与生产发展为宗旨,及时报道国内外奶牛,肉牛、水牛、牦牛等各类牛种的遗传、育种、繁殖、肥育、饲养、管理、保健、经营、营销、饲料加工、牛产品加工和产业化进程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和新进展,促进我国牛业科学研究进展,推动养牛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致富。刊  相似文献   

8.
<正>从日前举办的南阳肉牛新品种培育工作及南阳市畜牧产业扶贫养殖技能培训会上获悉,南阳市将加强南阳肉牛新品种培育工作,加快南阳肉牛资源开发利用进程,2017年完成德南牛、皮南牛良种登记。良种登记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育种工作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系统,保证育种群及主力公牛的选择强度和遗传评估的准确性,扩大良种母牛等登记的规模和品种,有利于加快品种育种进度,提高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加快秦川肉牛肉用新品种的选育进程。[方法]根据秦川牛育种目标性状,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21个基因的多态性,找到了4个与秦川肉牛肉用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初步确定了影响秦川肉牛肉用性状的主要功能基因,并进一步将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应用于秦川肉牛早期选种。[结果]通过育种核心群多育种目标性状相比,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进展最快,其次为繁殖性状和胴体性状,[结论]明显提高了育种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谈秦川牛转型选育及杂交利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川牛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地方优良黄牛品种,秦川牛应该由役用方向向肉用方向转型。本文以眉县秦川牛良种选育示范基地为例,探讨了秦川牛转型的主要选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秦川牛是中国优良的黄牛地方品种,以其体格高大、肉用性能好、遗传性稳定等特点而饮誉海内外,是我国四大良种黄牛之一,因产于八百里秦川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而得名。全国著名黄牛专家邱怀教授曾誉秦川牛为“国之瑰宝”、香港地区饮食业中曾评为世界第二名优良肉牛品种而闻名遐迩。又因其适应性强、增重快、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宁夏以引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和安格斯牛等国外良种牛为主推品种改良本地黄牛,生产了不同品种杂交改良的后代群体。为了探讨杂交牛肉品质遗传改良效果,笔者进行了不同品种杂交牛和不同营养水平育肥牛主要营养组分测试分析,旨在为培育宁夏肉牛新品种(系)提供参考,为同类  相似文献   

13.
秦川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川牛是中国五大良种黄牛品种之一,具有优良的肉用品质,做好秦川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我国未来养牛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对秦川牛的选育、改良及存在问题,秦川牛未来的育种方向,技术路线和措施作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为尽快解决通辽地区无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的问题,提高本地区牛群肉用生产性能,制定了科尔沁肉牛新品种(类群)培育方案。本方案是在科尔沁牛基础上采取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肉用性状进行选育,培育肉牛新品种。育种方案包括新品种定向、育种任务、预期指标、育种方法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陇东黄牛是陇东地区经过多年选育形成的地方杂交类群,因其耐粗饲、繁殖力强、挽力大等特性,深受当地农户的青睐。近年来,随着肉牛产业化开发进程的加快,陇东黄牛体型小、生长发育缓慢、个体载肉量低等缺陷,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生产优质高档牛肉的市场需求。因此,本文对陇东肉牛新类群的选育方法及路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建议,采用联合育种技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健全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实现各环节利益均沾开展基础母牛保护,提供优质牛源。  相似文献   

16.
宝鸡拥有优良的秦川牛等肉牛种质资源优势,建有秦川牛"国家级畜种保种场"和"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以及安格斯牛繁育场.本文针对宝鸡市肉牛种质资源现状和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了肉牛种质资源保护、选育提高、肉牛新品种培育措施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夏南牛是以法国夏洛莱牛为父本.以我国地方良种南阳牛为母本,经导人杂交、横交固定和自群繁育三个阶段的开放式育种,培育而成的肉牛新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有关规定.2007年1月8日,夏南牛在原产地河南省泌阳县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审定,5月15日.在北京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的役肉兼用地方黄牛良种,以体大力强、肉质鲜美、适应性强而著称于世。近年来随着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秦川牛应从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转移,要着重解决生长发育较慢、后躯发育欠充实的缺陷,提高优质肉产量。因此,必须通过导血改良,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周至县从1998年开始,用国外优良肉牛品种皮埃蒙特牛冷冻精液,对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累计改良黄牛2.15万头,杂交改良一代牛在体尺、体重及产肉性能方面与秦川牛进行对照,显示出良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秦川牛因原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具有体躯高大、遗传稳定、适应性强、肉用性能好等特点,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品种和国家级资源保护品种,是肉牛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文章介绍了秦川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秦川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推动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石璞  高翔 《中国牛业科学》2006,33(2):62-64,77
鲁西黄牛是1986年列入《中国牛品种志》中28个黄牛品种之一,与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延边牛并列为“五大地方良种牛”。2000年8月23日,农业部公布的78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名录中,牛占了15个,其中就有鲁西黄牛。2004年1月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中,地方黄牛品种增加到了52个,鲁西黄牛仍作为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以其“体躯高大结实、役用能力强,肉用性能好”的特点,是发展和培育中国肉用牛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