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吉林白石山林区过伐林群落的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伐林是原始阔叶红松林经不合理采伐后,郁闭度仍在0.4以上的林分.本文以东北东部山区典型的过伐林区——白石山林区为例,研究了主要过伐林的重要数量特征;确定了主要树种的存在度等级;计算了不同群落样地间的相似系数;最后用极点排序法将过伐林群落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
该文根据极点排序和群落外貌及其所受到的干扰程度对吉林白石山林区的过伐林类型进行了初步的划分;计算了不同过伐林样地乔木树种的多样性指数,从生态优势度、均匀度和丰富度几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较为简明的多样性指数公式.树种多样性指数与群落受到的干扰程度有关,多样性指数在受到中等干扰的过伐林中最大.计算了各树种的高度生态位宽度值,分析了各树种在高度上的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各树种在以光为主导因子的生态资源轴上的竞争能力的大小与其耐荫性的相对大小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探究大兴安岭北部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有助于了解当地森林稳定性,对该地区兴安落叶松林树种结构调整及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北部过伐林与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分析过伐林与原始林不同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北部的过伐林共有20科31属36种植物,原始林共16科24属27种植物,过伐林的植物物种数量高于原始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原始林多于过伐林,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优势度在过伐林和原始林表现基本一致。2)大兴安岭北部过伐林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过滤起主导作用,原始林研究区域内各物种在初期经历了环境过滤,后期经历了负密度制约。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的植物多样性和群落构建在目前的环境背景下随时间逐步趋于单一化,应对该群落进行适当采伐来引进聚集度高(同一属)的植物以增加群落的稳定性,采伐原始林胸径和冠幅较大的老龄化乔木来调节林木间的关系及改变群落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竞争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采伐方式与强度对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调查乔木的胸径、树高以及在样方中的位置等指标。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长白山地区受不同采伐方式以及强度干扰的阔叶红松林群落中乔木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不同采伐方式和强度对阔叶红松林中乔木竞争强度有不同影响,低强度择伐后变化最小,皆伐后变化最大。不同林层间乔木竞争强度有明显差异,主林层〈次林层〈林下层。无论采伐方式与强度如何,红松的胸径与其竞争指数都严格服从CI=A(DBH)B的幂函数关系。采伐对红松种内竞争强度有重要影响,随着采伐强度的加大,红松种内竞争压力减小,红松幼树更新得到促进。[结论]采伐经营应保持17%以下的小强度择伐,而择伐时应选择那些胸径大且在竞争中占绝对优势的针、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5.
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了4种受不同强度采伐后的次生阔叶红松林乔木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定量的分析其群落的外貌以及结构的变化,定量研究不同采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乔木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改变了群落中物种的优势地位,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萝要值排名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白桦(Betula ptayphrlla)的重要值排名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上升;采伐改变了阔叶红松林中主要树种的年龄结构.采伐30 a后,红松幼树(胸径<10 cm)占种群数鼍的比例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白桦幼树在种群中的比例随采伐强度增加而减少.由于主要树种年龄结构的改变,群落的演替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采伐可以促进阔叶红松林中主要树种的更新.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浙江省建德市寿昌林场绿荷塘林区内楠木优势程度不同的天然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种间关系的分析,揭示楠木在天然林群落发育和演替过程中种间关联性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  分别在2015和2019年,对2个楠木优势程度不同的天然林样地进行调查,基于2×2联列表,通过χ2检验、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研究调查样地内楠木在不同林分条件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种间联结性。  结果  2015和2019年,天然楠木优势林样地乔木层总体种间关联性均呈显著正联结,灌木层和草本层种间总体关联性趋向于负联结;天然楠木伴生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种间总体关联性趋向于负联结。在这2种天然林中,楠木在乔木层与其他树种之间的联结相对独立,在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种间竞争较为激烈,且均有楠木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林分断层现象。  结论  在天然林中,将楠木作为目标树种进行管理与保护时,可采用间伐、择伐等抚育方法,保留与楠木有显著正关联的树种,伐除负关联的树种,缓和种间矛盾;疏伐上层高大乔木,增加林窗,以满足林分更新层对光照的需求,保护其更新层,以形成完整的垂直结构。图7表4参22  相似文献   

7.
森林采伐与造林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小兴安岭林区主要森林类型采伐后土壤水分物理性盾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采伐后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小.土壤持水性能降低。其中.皆伐比释伐对土壤的影响太.且集材道土壤的破坏也最大。采伐后选择适当树种及时人工造林.有利于土壤的保护和改善.采伐迹地的撩荒则使土壤破坏加剧.  相似文献   

8.
森林采伐与局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随机样地的方法,分别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牧丹江等林区的采伐作业区进行了森林更新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对获得的大量数据研究表明;1.大兴安岭林区应采用隔带皆伐或渐伐,采伐带宽为50-100m,保留带宽为50-80m;采用择伐时,采伐强度应控制在605左右;2.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云冷杉为主的林分,应采用择伐采伐强度应小于25%;3.以红松混交林为主的林分,采伐强度应控制在24%-34%。同时,  相似文献   

9.
以高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总体相关性、种内种间关系,种间联结性与群落发展变化的关系,探讨负密度制约效应对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种总体相关性表现为显著的正联结关系,说明样地群落各树种和谐共存;样地多数种对(70%以上)的种间关系相互独立,部分种对有联结关系(正或负),但联结程度较弱(其中近半数种对联结系数在-0.6~0.6),印证了群落中多数树种在资源利用上没有明显冲突,相互间依赖性较弱或在生境需求方面竞争较弱,利于形成较稳定的种群和群落结构;样地多数树种的种内联结性在幼树与中树间表现为正联结关系,在幼树与大树间相互独立,可能是负密度制约效应引起的;取样样方大小对种间联结关系及联结程度存在一定影响,取样样方减小时,样地中具有联结关系(正或负)的种对所占比例增加,具负联结关系的种对其联结程度增强,具正联结关系的种对其联结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10.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决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岔林业局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不同年龄采伐和更新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对于人工落叶松近熟林,在其采伐后更新树种的选择上应以云杉、红松为主,不宜选择落叶松造林;在采伐方式上,对落叶松人工近熟林的经营宜采用大强度间伐,每公顷保留400株为宜,不宜采用大面积皆伐和带状皆伐方式;落叶松人工林经济成熟年龄应定15~20 a;在一般公益林区,落叶松人工林数量成熟年龄应定在25-30 a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不同采伐强度对云冷杉天然林主要针叶树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冷杉天然速生丰产林的12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采伐强度(对照、20%、30%、40%)对全林及不同林层的主要针叶树种(红松、云杉、冷杉)的断面积生长率、蓄积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伐与对照相比,能显著促进林分生长,全林及各林层的断面积生长率和蓄积生长率均大于对照,全林及第Ⅰ、Ⅱ林层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随采伐强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第Ⅲ林层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所有样地中,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由大到小的排序为:第Ⅲ林层、第Ⅱ林层、全林、第Ⅰ林层。在伐后6、9 a,不同采伐强度的全林和第Ⅰ、Ⅱ林层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之间的差异性显著,而第Ⅲ林层的差异性不显著。采伐过的样地各林层生长率均大于对照样地同林层的生长率,其中采伐强度为30%的样地的第Ⅱ、Ⅲ林层的生长率与对照样地差异性显著。故采伐强度为30%的森林经营措施更有利于天然云冷杉林的伐后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2.
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探讨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在吉林省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内,设置采伐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4.3%(弱度,LT)、29.4%(中度,MT)和50.4%(重度,HT)的4块样地,样地面积各1 hm2,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探讨林分整体以及春榆、红松、色木槭、水曲柳和紫椴5个主要树种的林分空间结构在采伐3年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从采伐干扰对林分整体的影响来看,LT处理后林分的水平分布格局更合理,混交度较高,林分结构相比CK处理更稳定;采伐干扰对林分大小分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林木密集度随采伐强度增加逐渐降低,林内较稀疏的林木比例逐渐增加;从采伐干扰对主要树种的影响来看,不同树种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差异显著,采伐对5种树种的水平分布格局均有显著影响,但对确定采伐强度不具指导意义;从树种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混交度考虑,LT处理对春榆、水曲柳和紫椴更有利,MT处理对红松和色木槭更有利;除紫椴外其他树种的密集度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采伐干扰在短期内对林分整体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小,对主要树种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大,采伐强度在15%左右比较合理,也可以结合森林经营需求针对个别树种适当提高采伐强度,建议不超过20%。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初步研究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次生林经40余年人工诱导形成的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定量地评价了不同恢复措施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探讨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林恢复技术及优化模式。结果表明:不同透光方式(未透光、半透光和全透光)对群落组成结构和径级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即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加,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重要值依次为49.3%、75.8%和100.0%)呈现出逐渐加强的变化规律,而阔叶树种则逐渐下降;未透光林分以中、小径材占优势(94.8%),半透光林分以中径材占优势(88.9%),而全透光林分则以大、中径材占优势(100%)。立地条件(坡位)对群落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即沿着自下而上的坡面环境梯度,半透光林分中红松的重要值在中上部坡位呈现增加趋势(61.5%、74.5%和75.8%),阔叶树种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半透光林分大径材比例呈下降趋势;全透光林分的中径材质量有所下降。半透光林分与全透光林分均呈现出更新层和演替层数量较多,主林层数量较少的分布格局,且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红松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林区复层异龄林垂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皆伐样地资料,利用立木的树种与树高,年龄与树高,径阶与树高的关系分析了长白山林区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群落中林木垂直结构的动态变化。认为群落中的目的树种必须有连续更新的能力,立 各高度级中均有分布,群落中应有分布不同高度级组成树种作为辅佐木线或伴生种;长白山林区的阔叶红松林系统和暗针叶林系统的森林植物群落有较强的自我恢复和自我稳定机制;同一树种立木按径阶或龄级分布的峰值有随林层上升而增  相似文献   

15.
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群落的恢复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近年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不断扩张已经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毛竹林的更新管理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对天目山毛竹林进行皆伐处理,研究分析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树种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特征,旨在促进天目山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方法  基于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2018—2020年的定位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科属种组成、优势种的变化、树种功能特征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恢复特征。  结果  ①物种组成丰富且变化剧烈:乔木层有45科、86属、131种,灌木层有65科、137属、224种,草本层有45科、99属、135种;2020年与2018年相比,乔木层变化不大,但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数快速下降,分别下降了54.1%和65.5%。②乔木层优势种均为落叶树种,并且大部分优势种的年均种群大小变化率的绝对值都高于10%;灌木层优势种主要为山茶科The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植物;草本层的优势种主要为莎草科Cyper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③毛竹皆伐后群落以落叶树种为主,其种数与株数在群落中的占比分别约为80%和90%;不同生长型及光耐受性树种的种数占比变化不大,但中性与阴性树种的株数大幅增加,增长率分别为88.1%、56.2%;④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随时间变化无显著差异并且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灌木层的Shann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均显著降低,Pielou均匀度显著增高(P<0.05);草本层的Shannon多样性、Simps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均显著降低,Pielou均匀度无显著差异。  结论  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的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丰富,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明显,因此,毛竹林皆伐是恢复和保护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可行方法,同时也可用于提高亚热带毛竹林蔓延扩张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表10参35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现有低效防护林分,于2006年选择四川绵阳官司河流域的柏木纯林、松柏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3种典型低效林分,各设置3个25 m×40 m的样地,再将每个样地划分为6个10 m×10 m小样地,对其中5个小样地采伐相同株数的原有乔木,并在采伐窗内分别补植香樟、台湾桤木、栓皮栎、窄冠刺槐、葛藤,1个样地作为对照,开展“开窗补阔”改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柏木纯林、松柏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林下灌木和草本的平均盖度分别比对照高40.88%~55.13%、42.62%~52.53%、45.33%~54.73%和22.89%~54.56%、7.16%~33.78%、21.15%~57.82%。不同改造模式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灌木物种丰富度比对照高26.67%~75.00%,Shannon-Wiener指数比对照高17.89%~38.06%;草本物种丰富度比对照高30.00%~100.00%,Shannon-Wiener指数比对照高12.52%~34.65%。2)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柏木纯林、松柏混交林、马尾松纯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容重分别比对照低14.31%~16.47%、10.92%~13.77%、7.00%~9.41%;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对照高12.27%~16.93%、11.43%~15.53%、13.46%~18.09%。3)从不同森林类型不同补植树种效果来看,香樟、台湾桤木、栓皮栎和窄冠刺槐均可用于在柏木林中补植,但立地条件差的林分中以补植栓皮栎为宜。马尾松纯林中应补植香樟和栓皮栎,但补植香樟时应选择土层较厚,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林分,所有补植的苗木应以2年生大苗为宜。  相似文献   

17.
抚育间伐对云南松纯林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抚育间伐对云南松纯林的结构和多样性影响,在云南松纯林内设置抚育间伐和未间伐的定位观测样地和临时样地,通过对所设置的样地进行调查测定分析,并以空间代时间对同一立地条件中抚育间伐22 a后的云南松林及未间伐的云南松林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抚育间伐2 a后云南松林相较为整齐,林内乔木幼树出现,林分结构更加合理,林木生长加快,其树高增幅达26%,胸径增幅达28%。对树高结构来说,林木株数在每个径阶上的分布趋于正态分布。间伐使云南松密度降低,林内灌草有一定的生长空间,在短期内,灌草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增加,草本层增加尤其明显,其种群数量、盖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和Jsi增幅分别达100%、150%、40%、53%、106%,并随着云南松纯林间伐年限的增加,灌草层物种丰富度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